三顾荷塘

个人日记

三顾荷塘

一个偶然的缘由,我在清华大学近春园里小住数日。

入住第一天的傍晚,饭后闲聊,儿子谈起朱自清先写的传世佳作---《荷塘月色》,并说起先生所描述的那片荷塘,距离我们的住处仅有几百米路。闻听此话,游览颐和园一整天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马上穿鞋披衣,向外走去。

北京的十月下旬,依然绿荫覆盖。我估摸着在这深秋季节,先生笔下的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般的荷花,恐怕是擦肩而过了。古代词人奥敦周卿的那首元曲所叙的“ 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的景象,也将无缘得闻。如果,能够看到青碧连天的荷叶,已属一饱眼福。以前,我就十分向往先生曾经徘徊、思索、欣然命笔的荷塘。想去体验一下独处荷塘的境界、寻找先生字迹里蕴含的诗心、文魂。搜觅先生目光抚摸过的荷塘月色,追寻先生闪烁着人性的纯真。 

我们穿过石径,走过草地,未待亲临其境,先见柳瀑生烟,千条万缕,如波随风。忽而水气袭人。放眼望去,湖中生荷,岸边长柳,荷叶欣欣,勃勃向上,垂柳依依,切切俯寻。似乎是两个绝佳搭档,彼此联手,相呼相应、相挽相亲。此时,虽无明月高悬,亦无如水月光,也无月影荡漾。我却看见了满塘荷叶,黄绿参半。绿的依然如珠似翠,欲滴欲流。黄的像燃烧跳动的光焰,斑驳灿烂。千千万万的荷茎,高矮参差,枝枝林立,将硕大的荷叶高高托举出水,如盘如盖,覆满湖面。荷之间隙,碧波水影,流光溢彩。动感静态,相融相衬,比之一碧千里的荷塘毫不逊色。原来,残荷亦美!且美不胜收!
 

图片
 

我沿着如梦似幻的荷塘,踏着先生夜不能寐时独自徘徊的足迹,在弯弯曲曲的小径慢慢踱步。当年,先生想借眼前的荷塘月色,让知识分子敏感而苦闷的心得以片刻解脱。把一个人格磊落的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宣泄于诗文。但对祖国命运的忧心忡忡而产生的“颇不宁静”,是无法排遣的。他正在承受着旧中国每一个品格高洁、注重操守的知识分子都无法摆脱的苦难。面对社会血污的现实和迷茫的前途,他的痛楚更深、更重。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何以报国?只有以拒绝在蒋介石的腐败政府为官,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来挣扎反抗,来维护重于生命的尊严。这样的高风亮节,足以让古今所有在国难之时,钱权之诱面前丧失气节的人无地自容、汗流浃背。

图片

柳条轻轻抚面,荷叶刷刷起舞。似有我期待的声音传来,是先生的脚步?还是先生潮水般的思绪激荡?亦或是先生激愤不已的心动?我潜心入境,揣摩着先生在那年月里无法诉说的浩茫心事,追随着柳丛花荫里先生隐约可见的背影,走过因先生的文字而灵性充盈的荷塘。最终,将目光定格在水木清华那尊先生端坐于岸边,注视着水面的雕塑上。仰视先生,他戴眼镜、着长衫,清瘦的面庞,不卑不亢,荣辱不形于色。我所深深崇敬的、以其独特文风,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瑰丽色彩的朱自清先生,就永久的留在他的荷塘。此时此刻,秋风吹过,水波荡漾,树涛澎湃。那牵引我来到这里的声音,渐渐清晰,幻化成孩童们的朗朗书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我想万年以后,一定还有无数仰慕先生如我者,来此赏荷思人。在祖国各地的学堂里,孩子们还会这样高声诵读千古名篇《荷塘月色》。这荷影月光还会在我们子子孙孙的心中荡漾、、、、、、   
 

图片
  
 

三天之后的清晨,半睡半醒之间,我被雨打青竹的声音唤醒。赶紧叫起儿子,提议雨中重游荷塘,他立即欣然同我前往。

清华园,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园林,漫步其中,心旷神怡。秋云氤氲,细雨淋漓,浓雾弥漫,山水林木的形体不再清晰,只剩模糊的轮廓,如水墨丹青的国画,饱含诗意和朦胧之美。站在荷塘边缘,只见一片苍茫,昔日青荷,黯然失色,枝折叶枯,低头垂手。我突然想到轮回,任何生命都是由生到死的一个简短过程。生生死死,以至无穷。这枯荷何尝不是如此!这生命集体结束的姿态,令人心情悸动。万千荷花苍白的遗骸,固化为最后的热切----或仰望苍天,或低首俯地,向世界无声告别。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是死去的生命与活着的生命之间庄严的对话,我不禁心生肃然,默默祭奠所有曾经鲜活、又最终逝去的生命。

图片
 


 

雨,更大了。密集的水点,敲打着枯荷,噗噗有声。我原以为“留得残荷听雨声很容易引发伤感,而我,此时并无悲秋之心,伤感之情。大概,缘于我不曾富贵、从无奢望、无须患得患失吧。我觉得,能够生存在太平年月,衣食无忧,已是苍天眷顾。为何自寻烦恼、提前预支老病垂暮的痛苦。生死乃自然之道,无关人意。珍惜当下吧,握住还属于我们的时光。
 

图片
 

又是三天匆匆而过。临行,我又来到近春园,遥望换了装束的荷塘,满湖碧波,无一残荷。原来,不允许有任何颓废之物存在的清华园,早有员工驾小船,持吊钩将枯荷败叶打捞的干干净净,运出校园。我面对空空荡荡的荷塘,若有所失。新的殷殷期待,默默地从心底生出-------我在等候,荷花生命里的下一个轮回。我想在荷花盛开、幽香满湖、月光婆娑的时候,再来这里。

文章评论

修玉

[B]三顾荷塘,景色各异,写的情真意切,这里也是我神往的地方,你能三顾,可谓与荷、荷塘、《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有缘。羡慕你的文笔、和眼福。[/B]

边城牧歌

如果,如果有幸,能够和姐姐同游那将是怎样一种高贵而美妙的意境呀!说起荷塘月色,我倒真的感慨万千,当年我们营房东南墙外有一大片荷塘,在那个时节我常常趁着月色走在荷塘边的土路上,背诵着先生的散文,感受着那种情景。而且把这种感受写信寄给未婚妻,连她都被感染了。到了秋天,当一片狼藉残荷时,炮连的指导员就要把荷塘的残枝败叶打捞一遍,说是看着有些伤感,我正赶上,就极力阻止他,学着林妹妹说:“我最不喜欢李贺的诗,只一句写得好,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看事物好也罢坏也罢,只看你用什么心态去看。文人最能启发人的心智,就如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一下子就觉得残荷可爱了。如果细细品味起来,若真的在静静的夜,听雨打残荷,那情景指不定又心生多少感慨呢!炮连的指导员竟听了我的话,带兵回去了。

长天鸿雁

《三顾荷塘》,你写的太美了。[em]e179[/em] 而且更让人欣赏的是你对朱自清《荷塘月色》时代背景的理解、感受、和透彻的解析;以及小小荷塘三顾的照片,展示了不同的视觉冲击。 你优美的笔墨,让人从读第一个字开始,就被你带着走进了你的思想,你的视野,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让所有读着你文章的人,都成了你! 明明知道有那么多的感慨,那么多的渲染,却又那么自然而流畅,真诚而实在的娓娓道来。真是神来之笔! 没读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人,读了你的《三顾荷塘》之后,一定会急着去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现代最美的隔空对话,莫过于你的《三顾荷塘》!

天无地有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了几篇,无缘去清华园荷塘欣赏体会,也没有健心朋友如此深刻地体悟。欣赏完健心朋友的这篇美文,我才发现自己在教朱先生的文章时还是没有深刻领会。健心朋友的此篇美文成为我教朱先生文章时f

客居钱塘

我喜欢健心的游记,以前我看到的多是她笔下气势雄浑,粗犷豪放的蒙古高原,如一首首撼天动地的蒙古歌,让人心驰神往,为之振奋。今天又随健心神来之笔三顾荷塘,荷叶从绿,到黄,到无,都尽情描画,各展神韵。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是读过多遍的,爱不择手。今天读健心的文章更有另一番的感受,文章中再没有朱自清老先生的抑郁和迷茫,代之的是热爱生活的轻快明朗的音符,正是天翻地覆换了人间。文章也透出了健心深藏不露闺中情怀,可见健心不止有苏辛之雄,也有易安之秀,让人佩服!

天鹤.百湖

[ft=,,楷体_gb2312]“留得残荷听雨声[/ft][ft=,,arial]”[/ft][em]e160[/em][em]e179[/em]

一凡

[ft=#800080,5,楷体_gb2312]健心姐的这篇《三顾荷塘》行文流水、精彩细腻的文笔让人耳目一新。读以往的文章大气磅礴,气势恢宏,酣畅淋漓,此篇的细腻更让我流连往返,情真、文美!可见健心姐的文字了得。[/ft]

求知

三顾荷塘,三个不同的景色,三种不同的感受,难能可贵的是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