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攻》有感

个人日记

 

鲁迅有部小说集曰《故事新编》,是语文课上早有耳闻的,一共是《补天》《奔月》《非攻》《起死》等十篇。其中《非攻》一篇,讲述的是墨子劝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的故事。

我一向不太了解墨子,读完《非攻》,他的形象逐渐明晰起来。小说中写道:“‘对咧。’墨子说。……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房里,在壁橱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就打成一个包裹。”这些对墨子的描写很平实,甚至可以说有趣,让我对后文他对楚王的游说更加期待了。不管怎么说,每当我想起墨子的“对咧”,都不禁会心一笑。

文中,某人向墨子抱怨自己雇主言行不一,说定给他一千盆粟米,却只给五百盆,于是他愤然离开。墨子听后问:“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回答是“不。”于是,墨子说:“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这段对话有什么深义,我倒是没有悟出来;不过我觉得从后来他游说楚王也取得成功来看,不管是对大事还是小事,他的推理都是很严密的。

我认为墨子说服楚王的流程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一.从劝说楚王攻打宋国的人——公输般入手,告诉他有人侮辱了自己,想请他帮自己杀了那人以引起其愤怒,说自己“义不杀人”,从而巧妙地晓之以理;

二.        说理。用类比法,以锦衣玉食却整天想着偷邻居家破衫粗食之人为例,告诉楚王攻打宋国对楚国无益;

三.        以皮带为城,以木块为攻守器具,现场同公输般展开对决,用事实证明楚国攻宋未必能获胜;

四.        再次进行说理,向楚王表明宋人守城的坚定信心,令他放弃攻宋。

我想,像墨子这样,在劝说别人时将委婉劝说与慷慨陈词相结合,讲道理和举事实并重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非攻》的结尾也颇有意思:墨子回宋国,“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个结尾想表达什么呢?难道是想说墨子为挽救宋国危亡尽心竭力,而巡兵对他却依旧如此无礼?这我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鲁迅乐意这么写吧。

文章评论

朝娘子

好棒啊!希望可以继续加油!!

夫子循道

时逢周六得闲,特来拜访璞玉!读罢你这篇日志,略知你却是一位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朋友,俺谨向你学习! 鲁迅小说《非攻》描写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墨子是鲁国人,非宋国人,但他却不辞辛苦、冒着危险去解宋人之危。文中墨子的对立面是公输般,是一个以助强凌弱为能事的下贱谋士。经过墨子苦口婆心和善计良谋,终于战胜了公输般,说服了楚王,将一场不义之战扼杀在摇篮中。小说描述了墨子仗义疏才的性格和超人的机智,映衬了墨子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共处的大同思想,凸现了墨子不畏艰难、敢做敢为的勇敢精神。据此,鲁迅先生的《非攻》无疑是一曲侠义精神的赞歌。 [ft=,2,] [/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