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灵魂的庙宇

转载

 



惊闻美丽的歌手姚贝娜离开了我们,愿她美丽的歌声,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歌声是永恒的,美丽是永恒的,可是我们的身体不是永恒的,亲爱的你,多久没有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了?


很多人会觉得身体是修行的障碍,甚至佛陀在悟道之前也是个苦行僧,每天只吃一粒米,甚至连呼吸都排斥,知道有一条,他听到有人在弹琴说,弦太紧易断,太松就不成调。于是佛陀悟道了“中道”的道理,之后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其实,身体不是修行的障碍,听听文化学者文尔邻是怎样看待修行中的身体的吧!




我们的身体,灵魂的容器


人身多么难得,你比动物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更好栖身的环境,更多的意识觉醒以及接触智慧的领域,手捧珍宝若还不珍惜那就是可惜了。不要太贪著身体,也不要太过折磨和看不起这个肉身,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清心修行,我们都需要“身体”这个容器来安顿、安放我们的灵魂。


心探索:现在有种论调是:修行,就不要太着重身体,“爱护肉身是修行的障碍”,这是说我们可以不用费心打理我们的身体发肤吗?对此您怎么看?


文尔邻:佛家里讲修行要摒弃肉身,意思是说对这具肉身不要执着,比如过度强调身体感受、在味、闻、觉上特别给予它享受,这就不对。可是另一方面,不爱护那也不对——没有肉身,你修道的基础从何而来?难道平地起高楼吗?人身多么难得,你比动物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更好栖身的环境,更多的意识觉醒以及接触智慧的领域,手捧珍宝若还不珍惜那就是可惜了。


心探索:既要爱护,也不能太贪著,那该爱护到什么程度呢?饭要吃,水要喝,觉也要睡。


文尔邻:爱护肉身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个角度去看。无论是对于日常生活还是修行来说,肉身都很重要,就说说释迦牟尼佛,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在苦行,那个时候他每天只吃一粒米,还有不呼吸等苦行,到最后他瘦的快支持不住这个身体,这个时候他听见有人在弹琴,那个人还给他说:琴弦如果太紧,就容易断;太松就会不成调。


这时候佛陀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这个身体,太苦了就会支持不住,如果太松了了就会散漫。所以,佛陀悟到了中道修行,开始接受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了体力。


心探索:看来“不爱护肉身”更是修行的障碍,凡事都不能太绝对,这样才会制造真正的修行障碍。张弛有度才能谓之“修行”。


文尔邻:两个极端都不能走。那时候佛陀接受了供养,结果和他一起修行的五比丘看到他开始进食了,就以为他堕落了,其实是五比丘还没参悟中道的道理,就以为佛陀堕落了,于是离开了他。最后佛陀终于开捂了,并且悟道成佛了,他们又很惭愧的回来。


由这个故事就说明,不要太贪著自己的身体,和一些物质的享受,但是也不要太过的折磨和看不起这个肉身,因为在成佛的途中,还得需要这个“假身体”来修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来借假修真,所以要选择中道来修行和来看待一些事物,而不是单说身体是障碍。


心探索:我听过释迦牟尼佛的一个著名故事,就是以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点又怎么解释?是说佛祖超越了肉身的阶段就可以不受局限么?


文尔邻:佛祖用自身的肉来供养众生普度众生,以身饲虎、割肉喂鹰都是表现,这要真正放下了对肉身的执着才能做到。所谓“求道者,为道而活”,是视身命如泥土,他用自己的肉供养众生,这样众生就能成佛,也能学会慈悲喜舍,这得大智大勇才行。


我们的身体是个小宇宙,天地乃大宇宙,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小宇宙与大宇宙的交流合一,才能激发每个人潜在的神明之能,与天地宇宙的根本大道相通。

识别身体带来的讯号。


现在心理学里头不是也讲,头痛可能代表着什么,那可能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再比如腹部痛,可能跟你一些痛苦情绪有关系,这时候光解决肚子痛的问题,是医表不医里。腹部是跟你的元气联系着的,如果情绪一直在那儿堵着,那么元气一直不畅通,你还怎么修炼?



心探索:平常听到有些人会抱怨说:我在修行,怎么还会有种种身体上的病症和不适?是说修行就必须一顺百顺,万事无忧吗?就一定不会有疾病产生吗?

文尔邻:所以说修行也容易走入误区,比如自觉高人一等、不应该生病、不应该贫穷……不管是健康还是生病,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它都会提示你注意一些东西。



另外现在的所谓一些病,比如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放到古代都不是病,根本不用吃药,只要坚持打坐,就可以调理过来。这就是气血不通外加乱吃导致的。古话讲“不通而通谓之真通,不练而练谓之真练”,现在人们修行都是“我”练功,还是停留在外相,而真正古人是“功”练我,把“我”忘掉,随着它走,你看这两个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心探索:就是说生病也是很正常的,疾病也是有它的启示意义所在的?

文尔邻:身心是合一的,不分家。身体有问题,肯定会影响到你的修行。反过来说,注意调理好身体也能促进你的修行、修为。比如现在心理学里头不是也讲,头痛可能代表着什么,那可能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再比如腹部痛,可能跟你一些痛苦情绪有关系,这时候光解决肚子痛的问题,是医表不医里。腹部是跟你的元气联系着的,如果情绪一直在那儿堵着,那么元气一直不畅通,你还怎么修炼?


心探索:肚痛医肚,这还是一个停留在外相的解决办法。停留在外相还有别的理解吗?


文尔邻:外相就是着重外在形式。就拿打太极来说,好多人打太极拳就跟健身操一样,就是活动一下肢体,起个保健作用。我在地坛公园看到一个太极拳能手,全国都很有名的,可是看他越练走路越发沉,像鸭子一样难看。



为什么呢?他不练关节,练的全是皮相的动作,光动作好看有什么用啊?练太极得先懂整体性的拳理,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手动,虽然缓慢,但是全身都得随着这一个点在动,不是说光手动,腰不动腿不动。



“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有些人现在怎么练呢?往前就直接往前,向下就直接向下,没有一个起势,没有整体的心灵指挥调度。别小看这么一点区别,做到了就入门了,做不到就很容易走向修炼误区。

心探索:看来身体的疾病或不适某种程度上也像一份礼物,如果好好利用了这个礼物(找对解决之道),那在修行上也会很容易进步?


文尔邻:像我老伴过去胃下垂,胃出血,也吃药,就是好不过来。后来她开始练五禽戏,就是华佗发明那个,五禽戏是对应五脏的,它就五个动作。她练了几年了,练得特别好,现在一点事儿没有,整个人精神状态跟以前也很不一样——身体健康了,那对于人的灵智也是有促进作用的,这方面古人讲得太多了,这个“慧”激发出来,人活到九十岁跟玩儿似的。

推荐微信:xhs814414550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