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成长故事
个人日记
在许多人看来,奥巴马有着一个被“抛弃”的悲伤的童年,这样一个人竟能健康成长,甚至雄心勃勃地进军总统宝座,多少让人有点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的背后源自于奥巴马所受到的不一样的家庭教育!
奥巴马是历史上最强120位单亲名人之一,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他获得了心理成长。首先在于他强大的缺失性动机:一是父母“抛弃”带来的挫折,父亲、母亲都多次结婚和离婚;一是剥不掉的黑皮肤,奥巴马9岁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黑人为除去黑皮肤,用强力化学淡化剂最终几乎毁坏了他所有的皮肤,照片让他如遭电击。这种如影随形的自卑要么导致一个人要么沉沦,要么就会迸发出惊人的斗志,产生强烈的成就欲望,在奥巴马身上正是产生了积极的强大动力,从社区工作者、博士、教授、州议员、国会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锁定最高奋斗目标。
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堕落的人渣?用一句话回答:毁害人的不是家庭而是家庭教育!
分析奥巴马的成长,家庭带给他的心理伤害并不大,他的家庭虽然破碎,但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心理营养一点不输于完整家庭,甚至比一般家庭可能还要优越。
奥巴马的母亲雪莉是个大胆、幻想、浪漫的女子,18岁的她在夏威夷大学与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老奥巴马相识,并冲破一切阻力嫁给他,19岁便诞生了奥巴马。奥巴马2岁时父亲到哈佛大学读书,父母终而分手,后来母亲与印尼留学生苏托洛结婚,并带上6岁的奥巴马搬迁到印尼。
继父是个很和蔼的人,对奥巴马很好,鼓励他与当地小朋友玩耍。有一次奥巴马问继父某人为什么被杀?继父说那个人是个弱者,给他讲强者与弱者的生存道理,继父问奥巴马:“你打算成为哪一类?”没等奥巴马回答,他就告诫奥巴马道:“最好成为强者,如果你不能成为强者,那么就成为智者,然后再去为强者出谋划策,使他们爱好和平。”
但继父后来却变得酗酒花心。奥巴马10岁时,父母再次离婚,奥巴马独自回到美国(3年后母亲完成博士学位回到美国),由外婆外祖父照顾。外祖父斯坦利有着火热的灵魂,有时也会说大话,做白日梦。他的外祖母玛德琳却务实能干,只有高中毕业,却从秘书一直做到银行副总裁,她把外孙欧巴马送进最好的中学。
用家庭教育中的八个大于号来分析奥巴马的成长,关键因素都在其中。
首先从“理念大于方法”来说,美国的家庭教育基本都是人本理念的,他们相信人有自我成长的能力,人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去考什么大学,母亲只在他高中毕业前给他写了信,对未来作了建议,并在信中对大学制度提出质疑,只说念大学是第一步。
从“关系大于一切”上说,他们家的关系表面似乎很乱,但儿童的成长是在三大关系中的成长,奥巴马从出生到10岁基本上跟母亲在一起的,他的安全依恋没有受到损害。他的亲人都是和善的人,合不来就分开,而不是无休止的争吵和经年累月的折磨。奥巴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由长大,伙伴很多,因为热爱打篮球,奥巴马有自己的圈子。可以说母子关系、家庭关系、伙伴关系三大关系保证他的基本需要是满足的,茁壮成长并不奇怪。由于关系不出问题,也就不会激起过强的青春期叛逆,虽然他也迷茫过,吸食毒品,沉迷酒精,奥巴马自己说:“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但没有人逼迫和扭曲他,终究会向着天空向直的方向发展。
奥巴马显然继承了母亲和外婆的特质。他说,他越长大越觉得外婆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之深。尽管奥巴马的外公外婆反对女儿与老奥巴马的婚姻,同时还受到奥巴马在肯尼亚的爷爷来信的侮辱,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的父亲,反而,他们会向对父亲没太深记忆的奥巴马谈到他父亲的轶事,例如谈起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唱非洲歌曲,“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倒了。”这种教育真正是“品德大于分数”。虽然父亲在成长中只是短暂的存在,但他对父亲一点也不记恨,父亲从肯尼亚到美国来探望他时,他对父亲很崇拜,父亲到中学做了个演讲,连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父亲折服。
奥巴马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是在“感受大于道理”的原则下成长的,继父那次作的教育奥巴马现在还记得说明他感受多么深!他在成长中获得的感受太多了,他的梦想也是一个黑人青年因社会不公而挣扎中获得的。他自小感受了国际关系大家庭,所以有兴趣在大学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作社工让感受了更多底层人的生活,决定从政,并唤起更大兴趣考进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这是他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一张文凭。其实他的母亲就是一个充满理想凭兴趣办事的人,她和儿子一起观赏日落月出的美景,也经常在半夜把奥巴马从床上叫起来看美丽的月色,完全遵从“兴趣大于知识”原则。
雄心抱负是心灵空间的表现,奥巴马的空间成长天生就比别人优越,爱心和包容是他们家庭的特色,“空间大于爱心”是一贯的原则。至于“习惯大于神童 ”,显然他们家没有人去造神童,倒是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他一直是一名狂热的篮球运动员。他是在自由爱心的家庭中中长大,他的生命可以说一直是处于勃勃的状态,他的能力当然也就没有受到任何抑制,这正是“状态大于能力”!状态是最感染人也最让人相信的成长证据!
在讨论孩子教育问题上,常常会将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进行横向的比较,就会惊人的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把他们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人生。从纵向比较上看,中国孩子并不比外国孩子差,中国孩子甚至普遍比外国孩子聪明。但是为什么,中国孩子没有外国孩子就创造力,没有外国孩子有活力,有时候一个家境优越的中国孩子身上却暗含很多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涉及到家庭教育理念问题。国外和国内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真的不一样。中国家长注重孩子的分数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却不理会孩子的兴趣;给予孩子足够的溺爱却不给孩子个人空间;锻炼孩子的能力却忘记要培养孩子的心态;常常跟孩子讲道理却不理会不懂孩子的感受… … 这样的方式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畸形的心理感受。孩子会看重分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却不知道品德的可贵;报考很多培训班学了很多知识却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溺爱让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叛逆,他们内心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要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能力有了,心态不知道停留在怎样的水平;听惯了老生常谈的道理,只会让孩子变得无聊,让他们远离你们,因为迫切需要自己内心的感受。从奥巴马的心理成长的故事中,会发现,家庭的完整性只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真正的是给予孩子一个正确完整的家庭教育。而在中国,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受不到这种完整的家庭教育的!
对于中国孩子的心理成长,家庭完整是首要,正确的教育是关键!
奥巴马是历史上最强120位单亲名人之一,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他获得了心理成长。首先在于他强大的缺失性动机:一是父母“抛弃”带来的挫折,父亲、母亲都多次结婚和离婚;一是剥不掉的黑皮肤,奥巴马9岁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黑人为除去黑皮肤,用强力化学淡化剂最终几乎毁坏了他所有的皮肤,照片让他如遭电击。这种如影随形的自卑要么导致一个人要么沉沦,要么就会迸发出惊人的斗志,产生强烈的成就欲望,在奥巴马身上正是产生了积极的强大动力,从社区工作者、博士、教授、州议员、国会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锁定最高奋斗目标。
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堕落的人渣?用一句话回答:毁害人的不是家庭而是家庭教育!
分析奥巴马的成长,家庭带给他的心理伤害并不大,他的家庭虽然破碎,但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心理营养一点不输于完整家庭,甚至比一般家庭可能还要优越。
奥巴马的母亲雪莉是个大胆、幻想、浪漫的女子,18岁的她在夏威夷大学与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老奥巴马相识,并冲破一切阻力嫁给他,19岁便诞生了奥巴马。奥巴马2岁时父亲到哈佛大学读书,父母终而分手,后来母亲与印尼留学生苏托洛结婚,并带上6岁的奥巴马搬迁到印尼。
继父是个很和蔼的人,对奥巴马很好,鼓励他与当地小朋友玩耍。有一次奥巴马问继父某人为什么被杀?继父说那个人是个弱者,给他讲强者与弱者的生存道理,继父问奥巴马:“你打算成为哪一类?”没等奥巴马回答,他就告诫奥巴马道:“最好成为强者,如果你不能成为强者,那么就成为智者,然后再去为强者出谋划策,使他们爱好和平。”
但继父后来却变得酗酒花心。奥巴马10岁时,父母再次离婚,奥巴马独自回到美国(3年后母亲完成博士学位回到美国),由外婆外祖父照顾。外祖父斯坦利有着火热的灵魂,有时也会说大话,做白日梦。他的外祖母玛德琳却务实能干,只有高中毕业,却从秘书一直做到银行副总裁,她把外孙欧巴马送进最好的中学。
用家庭教育中的八个大于号来分析奥巴马的成长,关键因素都在其中。
首先从“理念大于方法”来说,美国的家庭教育基本都是人本理念的,他们相信人有自我成长的能力,人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去考什么大学,母亲只在他高中毕业前给他写了信,对未来作了建议,并在信中对大学制度提出质疑,只说念大学是第一步。
从“关系大于一切”上说,他们家的关系表面似乎很乱,但儿童的成长是在三大关系中的成长,奥巴马从出生到10岁基本上跟母亲在一起的,他的安全依恋没有受到损害。他的亲人都是和善的人,合不来就分开,而不是无休止的争吵和经年累月的折磨。奥巴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由长大,伙伴很多,因为热爱打篮球,奥巴马有自己的圈子。可以说母子关系、家庭关系、伙伴关系三大关系保证他的基本需要是满足的,茁壮成长并不奇怪。由于关系不出问题,也就不会激起过强的青春期叛逆,虽然他也迷茫过,吸食毒品,沉迷酒精,奥巴马自己说:“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但没有人逼迫和扭曲他,终究会向着天空向直的方向发展。
奥巴马显然继承了母亲和外婆的特质。他说,他越长大越觉得外婆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之深。尽管奥巴马的外公外婆反对女儿与老奥巴马的婚姻,同时还受到奥巴马在肯尼亚的爷爷来信的侮辱,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的父亲,反而,他们会向对父亲没太深记忆的奥巴马谈到他父亲的轶事,例如谈起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唱非洲歌曲,“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倒了。”这种教育真正是“品德大于分数”。虽然父亲在成长中只是短暂的存在,但他对父亲一点也不记恨,父亲从肯尼亚到美国来探望他时,他对父亲很崇拜,父亲到中学做了个演讲,连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父亲折服。
奥巴马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是在“感受大于道理”的原则下成长的,继父那次作的教育奥巴马现在还记得说明他感受多么深!他在成长中获得的感受太多了,他的梦想也是一个黑人青年因社会不公而挣扎中获得的。他自小感受了国际关系大家庭,所以有兴趣在大学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作社工让感受了更多底层人的生活,决定从政,并唤起更大兴趣考进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这是他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一张文凭。其实他的母亲就是一个充满理想凭兴趣办事的人,她和儿子一起观赏日落月出的美景,也经常在半夜把奥巴马从床上叫起来看美丽的月色,完全遵从“兴趣大于知识”原则。
雄心抱负是心灵空间的表现,奥巴马的空间成长天生就比别人优越,爱心和包容是他们家庭的特色,“空间大于爱心”是一贯的原则。至于“习惯大于神童 ”,显然他们家没有人去造神童,倒是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他一直是一名狂热的篮球运动员。他是在自由爱心的家庭中中长大,他的生命可以说一直是处于勃勃的状态,他的能力当然也就没有受到任何抑制,这正是“状态大于能力”!状态是最感染人也最让人相信的成长证据!
在讨论孩子教育问题上,常常会将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进行横向的比较,就会惊人的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把他们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人生。从纵向比较上看,中国孩子并不比外国孩子差,中国孩子甚至普遍比外国孩子聪明。但是为什么,中国孩子没有外国孩子就创造力,没有外国孩子有活力,有时候一个家境优越的中国孩子身上却暗含很多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涉及到家庭教育理念问题。国外和国内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真的不一样。中国家长注重孩子的分数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却不理会孩子的兴趣;给予孩子足够的溺爱却不给孩子个人空间;锻炼孩子的能力却忘记要培养孩子的心态;常常跟孩子讲道理却不理会不懂孩子的感受… … 这样的方式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畸形的心理感受。孩子会看重分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却不知道品德的可贵;报考很多培训班学了很多知识却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溺爱让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叛逆,他们内心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要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能力有了,心态不知道停留在怎样的水平;听惯了老生常谈的道理,只会让孩子变得无聊,让他们远离你们,因为迫切需要自己内心的感受。从奥巴马的心理成长的故事中,会发现,家庭的完整性只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真正的是给予孩子一个正确完整的家庭教育。而在中国,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受不到这种完整的家庭教育的!
对于中国孩子的心理成长,家庭完整是首要,正确的教育是关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