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个人日记

 

图片


    恭录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52集
   2015/7/7
 

   学生: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刘余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在《论语》的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字做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
 
  一、尊师与明德
 
  纵观当今之世界,无论贫富贵贱,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实为不学圣贤教诲、迷失本性所致。
 
  《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烦恼及痛苦源于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错误认识。因为迷惑才会造业,因为造业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够建立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知,就能随缘妙用、心想事成。通过学习圣贤教诲,可以破迷开悟,最终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觉悟的人)才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一代国学大家方东美教授曾教导上净下空老和尚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深信不疑,从此学习并践行佛陀教诲,用自己一生的学佛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真实不虚。如今老和尚虽已近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讲经不辍,圆满具足了世间人所希求的财富自在、身体健康、聪明智慧、法喜充满,让每一位有缘亲近的人都能对佛陀教育生起信心。
 
  《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而觉悟是自性本具,必从真诚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诫阿难,师与弟子当两俱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正如《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具体而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学习、落实老师的教诲。如今,我们看到尊师的好榜样刘素云老师,刘老师认真落实师父上人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佛法的修学上踏踏实实、悟入甚深,寻常言语间都流露出清净智慧,是真佛弟子的楷模。
 
  如果弟子幸遇明师,却不知尊师念恩,则难得师道之真谛。即使师父乃孔子、释迦再世,亦无助于弟子自性明德之开发。印祖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是明心见性的大利益。上净下空老和尚极力赞叹的贤公老和尚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贤公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传戒师父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去。贤公对师父有绝对的诚敬心,一生奉行师父的这句教诲,念佛九十二年不中断,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贤公老和尚虽然智慧圆满,但是因为师父曾告诫他要韬光养晦,「知道了,不要乱说,不能说」,贤公老和尚就埋首田间,躬耕陇亩,一生以苦力劳动惠利大众,与众生和光同尘,持戒吃苦,直至往生。贤公老和尚用九十二年的时间,为我们诠释了尊师的真义!
 
  二、尊师与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即圣贤相传之道。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佛陀也说自己没有在古佛所说之外增加一字。师道其所以尊严,是因为真正的明师皆不标榜自己,而只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古圣先贤道脉的传道者。这种无我的精神,正是为师者所以光载千秋、万众敬仰之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救人身命,不言财利;老师成就慧命,使人明道。古人云:「千金不卖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为师者「谋道不谋食」的品质,倍受社会尊重。
 
  在中国古代,对师道的尊重是通过礼加以保证。《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从称谓方面讲,此时亲友会赠予一字,自此以后,亲友都要称其字表示尊重。即便入朝为官,天子也要称其字而不称名。可以一生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生养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长养自己慧命的老师。可见古人对于老师是何等尊重!
 
  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上净下空老和尚曾讲述自己拜师的经历,当时父亲带领他,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之后老师入座于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中国古代家道谨严,长幼尊卑秩序分明。试想,身为一家之尊的家长是怀着何等恭敬之心,才会向老师行如此大礼?而这种仪式,又会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样深刻的「尊师重道」之印记?
 
  古人言「师徒如父子」。事实上,老师对好学生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儿女,因为老师念念令正法久住,而好学生正可担负起传承道统的责任。上净下空老和尚当年旅居台湾,生活清苦,但一心向道。而做为当时一代名家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皆不求物质上的供养,无一例外的对他尽心栽培,都是因为看到他对老师的恭敬心和学道的真诚心。当时的老和尚虽然年纪尚轻,但已襟怀天下,心系众生,关心的不是个人之名闻利养,而是如何找到方法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化解冲突,解民众于倒悬。正是老和尚承传圣贤之道以济世安民的使命感,使自己得到老师的格外器重。果然,他奉行章嘉大师的教诲,一生学释迦佛、走释迦路,以讲经说法做为自己的本业,把佛教带回到佛陀教育的正路;他从李老师手中接过《无量寿经》,不负师恩,通过不断讲习,把它弘遍全球,普利群蒙。老和尚在弘扬大经的道路上,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屡遭诽谤中伤,但却初衷不改,丝毫未曾动摇弘扬正法的决心,就是因为他对老师有坚定的信心,念念不曾忘记老师的嘱托。「舍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可以说,正因为老和尚对恩师及本师释迦牟尼佛具足至诚恭敬之心,才使得他在求法的道上孜孜不倦,在弘法的路上矢志不渝!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人师,乃德行才识并皆卓越者,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必在朝在位。在人类历史中,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等,但是真正的人师却如珍如瑞。因为他们无论在诚意正心的修养上,还是在平治天下的智慧上,都堪为学人表率,足为后世取法。正是他们表里如一的为人演说圣贤之道,才令无数人重拾对圣贤教诲的信心,使圣贤文化薪火不灭、代代承传!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有赖于行道之师而光大。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至诚」二字。所谓「至诚如神」,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见,对老师的尊重即是对圣贤之道的尊重,更是传承圣贤学问所必需。
 
  三、尊师与治国
 
  《论语》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理,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师重道,就必须自己率先垂范。古代圣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氏春秋》)
 
  汉明帝就是一位尊师的典范。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明帝为太子时,曾向桓荣学习《尚书》,在他做皇帝后,仍以学生身分自居。汉明帝造访太常府时,以师生之礼与桓荣相见,并设几杖,召集百官和桓荣的弟子数百人一起向桓荣行弟子礼,并由他亲自执礼,带头听受老师讲学。老师每有不适,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而专门负责皇帝膳食和医疗的官员都络绎不绝的去服侍桓荣。明帝还亲自到老师家询问病情,进入老师所居住的街巷就下车步行,手捧经书走到老师跟前,轻抚老师,垂泪哭泣。他还送与老师床具、衣物等用品,让老师更舒适的休养,久久不忍离去。从此以后,文武官员来探病,再不敢到门口才下车,而且都在桓荣床前下拜。桓荣去世,汉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并把老师安葬在尊贵的位置。可能正是由于汉明帝如此尊师重道,才感得佛法于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
 
  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战乱后短期内就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天下太平、万国来朝,与他尊师重道并赐予皇子、诸王们学习《群书治要》密不可分。清朝「康乾盛世」的缔造,更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设立了礼请儒释道大德为国师、坚持讲经教学的制度相关。反之,唐朝之所以衰于唐玄宗,清朝之所以亡于慈禧太后,都是因为圣教的废弛、对师道的轻忽。
 
  天子之所以应尊师重道,因为天子的职责是践行圣道,而老师的职责是传承圣道。天子唯有从师而学,才能修德明道,进而平治天下。纵观中国千年历史的兴衰,可以发现:凡是尊师重道的时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现的时期;凡是轻师贱道的时期,都是王朝走向衰败和灭亡的转折点。正如《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在古代,「天下之命悬于天子」,能否尽早为太子选择明师教导,决定着国家的安危。这说明,国家是否有真正的后继人才,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好老师的教导。所谓「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淮南子》中记载,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如今,在上净下空老和尚的学生中,有一丝不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刘素云老师;有把《弟子规》的教学带到千家万户、引领无数人走向幸福人生的蔡礼旭老师;有运用中华文化建设和谐企业,从而创下「中国式管理」模式的企业家典范胡小林老师、吴念博董事长;有放下优厚待遇、为弘扬正法废寝忘食的陈大惠老师;有改邪归正,通过兴办「道德讲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谢奕辉老师;更有众多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默默身体力行着圣贤教诲,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尊师与平天下
 
  「非圣人者无法」,由于西方人本主义的泛滥,东方疏离了孔孟、释迦,西方宣布上帝死了。结果,人们抛弃了伦理道德的标准,变得唯我独尊、为所欲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盛行,贪瞋痴慢疑等负面思想蚕食着人之本性,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核武器的发明,更使世界成为全球核战争的潜在战场,整个人类都处在巨大威胁之下而惶惶不安。
 
  在国际社会,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世界和平问题,但多年来莫衷一是,甚至对此丧失了信心。而深谙儒释道精神的上净下空老和尚以超群的眼光,洞察到未来世界人类和平的出路所在:唯有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世界和平才可以实现。而在四种关系当中,应从宗教团结开始努力,如果宗教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则会影响族群、政党,进而影响国家。
 
  宗教团结靠什么落实?靠振兴师道。如果每个宗教都能效法创教先圣的行谊,宣讲创教本师的教诲,使宗教回归到教育的本来面目,就是对耶稣、佛陀、穆罕默德乃至一切圣人真正的尊重。佛陀教导人以平等心礼敬一切人、事、物,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帝教导人凡事谦虚、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真主安拉教导人们:只有一种道德规范,就是源于忘我、行善的博爱法则。这些教诲均以仁慈博爱为核心,说明各个宗教的本质精神是相通的。上净下空老和尚先后在新加坡、澳洲团结各大宗教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宗教是可以团结的。
 
  如今,在发挥宗教的作用方面,习主席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准,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如何坚持宗教教育的中国化方向?在汉语的解释中,「宗教」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坚持中国化方向就是要让宗教回归圣贤教育的本质。如何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就是要引导宗教徒落实宗教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因为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为何要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因为如果宗教不能回归教育,不能讲清楚宗教典籍,就很容易变成迷信,被极端组织所利用,进而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就是鼓励宗教界人士讲解自己所学的经典,教化人民。如何引导宗教?就是让宗教回归教育、互相学习、彼此团结,唯有如此,宗教才能为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做出真实的贡献。
 
  人类如何在未来世界中生存和延续?这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把人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国,早在二十世纪七〇年代,他就指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诚慈悲,而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都必须靠师道的恢复,才能承传并发扬光大。如今,愈来愈多的志士仁人达成共识,「庄敬日强,安肆日偷」,人类要想延续,就必须对自以为是、恣意妄为的价值观痛加反思,并重振师道尊严,以谦卑的心态仰承古圣先贤的智慧,如此方可真正实现二十一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师道,背后承载的是千年万世的圣贤智慧。尊师,就是尊重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就佛法而言,尊重师道,就是尊重当人自性。唯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回归纯净纯善的本性,把扭曲的人性导归正途,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化解当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把世界带向一个安定和平的未来。重振师道,无疑乃当今之要务;师道之隆,必然为天下之福祉!
 
  以上是惭愧弟子刘余莉恭敬整理的「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文稿,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我们听了刘老师的报告,深深的感触到,这篇报告非常有价值。传统文化能不能复兴,能不能起作用,她给我们说出来了,关键就在师道能不能受到普遍的尊重。我记得六十四年前,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就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六十四年前的学校),普遍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先生不像先生是客气话,学生不像学生是老实话、是真话。先生为什么不像先生?先生不好好的教了。为什么不认真去教学?因为学生不想学,教了是白教,没用处。这个话如果当年他不说出来,我们没想到,果然是真的。而且往后的这些年,不但在中国,好像全球化了,跟着科学一样进步,全球化。
 
  我在国外的时间多,国外的学校尊师重道的问题比中国还严重。我也跟学校有缘分,也在学校上了几堂课。老教授们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去讲课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十五分钟之后,学生心就不在了,心不在焉。我不相信,进了课堂果然如此。十分钟之后,你就看他注意力不在教室了,在窗外。所以我们深深想到方老师的话,这怎么教?学生为什么去念大学?为了文凭,将来在社会上好找一份好工作,目的在此地。上大学,不必再竞争了,所以他学习的心理变了。小学、中学认真学习,为了考学校,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大学则不需要了。对老师真的不尊重,中国还比较少见,老师在讲堂上课,学生坐在椅子上,两个腿翘在桌子上在听课,这常有的。那种态度你看到心里真难过,老师这个课怎么能讲得下去?我走进教室看了这个样子,看了二、三次以后,我再不进教室了。我倒非常乐意跟教授们举行座谈会,这我很欢喜的,大家提出一些问题,我们来研究讨论,真欢喜。
 
  所以师道怎么复兴?这个事情真难。为什么?尊师重道是父母教的。什么时候教?小孩还不会说话就教。首先是教他孝顺父母。他的父母,父母还在,就是祖父母,做儿女对父母有没有尽到孝?所以教孝不是言语说的,是从小做给孩子看的。孩子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走路,他睁开眼睛会看,他的耳朵会听,已经在观摩,已经在学习,看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爸爸妈妈那么样尊重,他就学会了。你会拜爸爸妈妈,小孩就会拜你,他学会了。身教,不是言教,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对老师这点尊重,实在讲,这一生当中真的得利益,要不然遇到老师他不会教我,这从小学的。我们家乡也沾了一点光,桐城派的,明清两代,讲到学术大家都提桐城派,我们住在桐城派范围之内。桐城派是什么?桐城、庐江、舒城,这三个县,都是小县分,县城距离大概就是五十华里,不足三十公里,所以很近。这个地区读书的风气很盛,乡下很多私塾。我们从小第一次上私塾,大概就是五、六岁,六岁的样子,行拜师礼,就是这个概念让我们一生不能磨灭。私塾设立在祠堂,是我亲戚的一个祠堂,我们自己家的祠堂在城里面,我们住在乡下,是我姑妈他们家的祠堂。
 
  拜老师那一天,父亲送我去上学,带了供养老师的礼物。这一天有新的学生上学,所以老的学生,学生程度不整齐的,年龄不一样的,大的有十五、六岁,小的还有比我更小的。老师把香案设好了,当中,礼堂里面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这几个字我都认识了,当初父亲教的,都认识。老师站在右边,同学两边排了个小队。我父亲带着我,他在前面,我在后面,向孔老夫子的神位(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节。这在抗战之前。拜完之后,我父亲请老师上座,老师的位子倚在夫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然后再向同学行个见面礼。这个给我印象太深刻了,一生懂得尊师。不是我的老师,听说这个人是教书的,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在学校教学的,我们对他那个恭敬心就生起来。无论他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听到是从事教育,都格外尊重。这么学来的,这样教会的。
 
  现在没有了。现在这个社会,家长对老师没有恭敬心,所以师生关系没有了。从前师生,师徒如父子。你看家长这样恭敬,把儿女交给你,老师要不认真教,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如果是大家族,私塾是自己办的,儿孙满堂,这个就是家族学校,谁代表家族行拜师礼?大概都是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年岁太大了,行动不方便,由曾祖父母来代表,曾祖父母也七、八十岁了,这么隆重。所以老师要尽责任,要尽不到责任,怎么对得起人家家族?家族是永远关心你。所以老师把学生看得第一重要,自己儿女没出息没关系,只要把学生教好了,学生对待他的儿女(对待老师的儿女)像亲兄弟一样,一生要照顾,报老师的恩,他的儿女有缺乏、有困难的时候一定尽全心全力帮助。所以他做老师的人心安,将来自己的儿女有人照顾,有学生照顾,学生的家族都会照顾,他全心全力用在教学上。不但是言教,他要身教,他要做出来给我们看,学生才能体会到。如果你教学生做,自己没有做到,学生不相信。
 
  现在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师道没有了,师没有了。师为什么没有了?学生没有了。学生怎么没有了?学生的家长没有了,家长不懂得尊师重道。甚至于有些家长,有地位、有财富的,对老师很轻慢,老师为什么要教?还不为了生活,不得已,他能认真教你吗?认真教你,要是你小孩做错事情,处分了,回头还来告状,还要求学校把你辞职,你说这个老师怎么教法?这个是社会严重问题,这是国家的事情,国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主管教育的这些官员没有注意到。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什么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学为先」。真的,在中国每个朝代,从上古,你去看历史,一直到满清,都是把教学摆在第一,也就是说政权建立了、稳固了,怎样把人民教好,社会才会安定,天下才会太平。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动乱?没有教,你怎么能怪人?没教。
 
  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你要是好好去读,你会感觉到非常重要。只要把这桩事情做好,这社会上许许多多问题自然就化解了,不需要操心,这叫从根本下手。我们要懂得,我们要重视。我们了解环境,今天学生家长不重视,甚至家长根本瞧不起,既然送来了,我们还是要非常认真教导他,我们是为国家、是为民族、是为世界和平,不去计较这小节。他的父母已经成年了,不好教了。我们以前跟李老师,李老师告诉过我,四十岁以上的对他都要尊重,他有过失不要批评,给他留面子,不要叫他难堪,尊重他,让他慢慢自己去想,想通了,他会忏悔,他会改过;你要去批评他,你要去教训他,他不服,他不能接受,他感觉到没面子,这就结冤仇了,就错了。老师那么大的年岁,八、九十岁,你看,四十以下的,还是小孩,儿孙辈,可以说说,四十以上的不可以,他提醒我们。我们看他老人家一生,确实他是这么做法,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教育。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