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体诗创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
我的古体诗创作算起来有近二十年了,受恩师陈文增先生的影响,绝句、词、律诗三种形式尝试相对多一点。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积攒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结合古人、今人和我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
一、灵感如客,敲门即请。
言为心声。诗人,自古敏锐。寻诗觅句过程中,常常会无意识突然兴起一种神奇能力,瞬间而极富创造性。其实不仅诗人如此,各行业富有创造力的人皆是如此。这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将这位常常不期而至的客人请进门,善待它,并把与之带来的启示收纳到自己的笔记、日课中,那将为你的创作增添非一般的色彩和感觉。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袁枚)对灵感的捕捉,是不固定的,不是期待就来,不期待就永远不光顾。它时而与你分开很长时间,时而每天问候,是个自由自在、一闪而过的灵物。所以,不论在旅途、散步、甚至梦中都有可能遇见,如果不珍惜这片刻机会,不及时与它灵犀交谈,它便偷偷溜走。
世间万物,一片叶落、一朵花开、一块顽石、一溪细沙都会促使灵感的激发,季节轮回、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它无所不通,无处不在。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香菱学诗成瘾,三易其稿而梦中得诗,一压众芳,成为美谈;李白据传自 “梦笔生花”后,游历名山大川,而佳作不断;庄周梦蝶则记述了物我交合与变化,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当代著名词人蔡世平在“鱼背上,雀毛边。”找到灵感;而集瓷、诗、书三位一体的陈文增先生的灵感则源于他的定瓷事业……
记得我刚学诗时,正值初秋,早起推开门,一夜秋风后,院中椿树叶落过半,剩一半挂于枝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从叶落伤秋所带来的灵感中得句 “一夜风凉半树秋”。借此景我写了一首七绝《咏秋》。近作七绝《周末午睡不起》,则从贪睡时捕获的灵感中得句“小儿几次呼难起,柳絮召来打我窗。”当时正值初春,柳絮如雪,午间春困打盹,小儿却贪玩不睡,在半梦半醒,似睡非睡间看见柳絮飞扬敲打阳台的玻璃窗,像是孩子请来的救兵,不禁吟成此诗。
所以灵感无处不在,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会发现它就在你身边,可以朋友、闺蜜相称,陪你左右。
二、择定题材,无分大小。
在创作题材上,没有不可入诗的事、物、人。好事、坏事,动物、植物,仇者、亲者等,范围之广,无所不往。可宏大如史诗,可细小如春草,可古今,可天地,可理学,可文史,可前生,可来世。在题材选择上,除了命题不可自定,其余皆为己出,写你最想写的,那就是你将来所形成的诗风。我崇尚婉约,可能在本篇的内容上偏温和一点。
历史上以苏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李为代表的婉约派,以温为代表的花间派,皆成一家,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争,各尽特色,构成诗词之国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局面。人在生病、健康,伤感、快乐,得志、失意等任何情况下皆可成诗。杨万里曾语:“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回溯历代诗词,李清照以春为题,一句:“买花担上,卖得一支春欲放。”千年来不知看醉了多少人的心。金纤纤以病为题,《病起》中有:“病起名香闻不得,花间小立当熏衣。”这只是作者在病愈后小坐的情景,就是这番不值一提的场景,与国事、家事无法相提并论,但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美好,细读起来,恨不得也让自己生一场小病而立于花间阳光熏衣散心。赵巨超以景为题,《山居》:“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是作者山中所见,一片悠然自得,境界全出。张玉阶以花为题,《花残》:“我是主人花是客,纵留他住不多时。”写出了惜春伤春之情。时光如逝,纵然凭谁有能力留花于身旁,但花开一瞬,不过刹那尔。还有我喜欢的几句古诗,各选切入点,惟妙惟肖“正欲有心呼婢妇,哪知风过替吹开。”“侬自过桥闲处住,放开来路让人行。”等等,再如我的一首《卜算子·舍上新村》其二,以村中新舍为题,轻松入题:“晴日采阳光,收与东山下。敢问陶公坐哪边?酒论家常话。 且试我农桑,乐在田园耍。如若留得住几天,舍上新房榻。”写得还算清新自然,其中遥想与陶渊明对话,论家常,并设想留他于此小住,共享今人生活之景之趣,写的比较情真意切。
以上为从小入手,还有以家国、事业为重的题材,如杜甫以贫寒为题,“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陈文增先生以定窑艰难之路为题,堪称经典:“可叹三千回合后,嶙峋瘦马骨能敲”。言辞中透露着何其悲壮的实践,论述了恢复定窑过程中的艰辛倍尝,再现了其复兴光大定窑事业坚定而崇高的志向与信心,一字而表万言。在近四十年的实践中,这种坎坷的经历,一首诗足以慰藉心灵和启迪后人。再如我的《齐村“四万一千”工程感赋四首》中《七律.有感县乡两级政府带领群众全力投身综合开发计划》以聚力扶贫为题:“伯乐能识千里马,恒阳才俊古来稀?且看数舸中流驶,更有群骝远奋蹄。一派繁华迷故客,满坡贫瘠换新衣。官民胜似丹青手,山水无言分外奇。”尤其中间两联比较满意,把这项惠民、利民的工程渲染成一副众人作画的场景,而非直接写开发项目实际,更能感染人。其内容豪放、场面宏大,记述了县乡两级政府投身开发创业的决心和成就。所以好的作品是要先打动自己,而后再打动别人。如果自己读起来都觉得麻木,那如何与他人共鸣?
三、言自心出,切莫强求。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袁枚)言必心出,这一点很重要,写你最想写的,不要为了写诗而写诗。诗源于生活,不要违心,也不要应付。纵观历史长河,诗中佳品无一不是出自真心,若有一点违背本心,那便是不自然的。每个人的性格、处境不同,形成的诗风也不尽相同,所以学会做自己,保持独特个性很重要。
李白诗集中有很多处直抒胸臆的作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唐寅则直接用标题《我爱秋香》,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是多么时髦,大胆,浪漫的表达,今人也未尝敢用,试问陈文增、和焕先生用过吗?用过几次?各位读者用过吗?没有,或很少,或不敢,因此可见古人比今人还要率性、自我。清梁绍壬的“相思欲寄无处寄,画个圈儿替。”简直太传神了。而被誉为世间最美情郎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新诗《见与不见》《那一刻》被广为传诵,后来我读了他近百首古体诗,写得太到位。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写尽了他苍凉人生的唯美与浪漫。这都是心灵的写照。诗是要求自然传神的,不自然,不完美,不真切的表达就象书法中的败笔,舞蹈中的闪失,失去了顺畅感和流动感,出现停滞,打了磕绊。甚至会做作,品读时感觉并非发自本心,而是虚伪了。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我素来喜欢花草,家中阳台常养一些,虽不名贵,但绿意朦胧,偶绽花香时惬意也会随之绽放。可这种惬意也常常被干扰,因家有烟瘾先生,尤其春日在即,见花草受损,十分心疼。就写了《春日阳台闲坐》,其中一句:“落没花香难作伴,舒卷芽枝受烟熏”。后来他看了我的诗,就不敢冒犯了,看来诗还有很强的管束能力。还有一首《习书》:“兴来注水偏手误,错把药香入翰香。”这是在我父亲去世后,失眠厉害,夜不能寐,通过中药调剂睡眠质量方有改善,一日清晨起来习字而感发。
“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李白)写出好诗很不容易,要捻断胡须,要憔悴、要变瘦,我认为好诗是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或可说是生活,而不是拿来主义,描写与自己不相干的事,脱离生活是不会有感染力的。它应是内心的流淌,不加任何修饰。师妹苏星星学诗时间不长,但她用心写,一首《咏梨花》,顺畅如溪水潺潺,生动清澈得似乎能听见她的心跳:“多少梦,藏在玉蕾中,任你残寒吹二月,我随春信笑东风,芳满曲阳城。白似雪,素蕊绽无声,不与群芳争媚色,秋来硕果有人评,何必借花名”。一气呵成,犹若在春风中欣赏一首古琴曲,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作品的题材定了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写,两句话:“入木三分,立竿见影。”不论对感情、事物、人物的刻画,都不要只写表面,要学会穿过表层挖掘内在,写出最本质的东西。要有诗眼,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暏中。”即诗与画的灵魂所在。书法中亦有“力透纸背”一说,即线条功夫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如此推理,诗亦如此。
做任何事情最忌讳浮皮潦草,蜻蜓点水,诗也一样,痛要写到最痛处,愁要写出最愁处,乐就要写尽开怀处。当然这似乎说着好说,实际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办到的。所以写诗需锤炼,反复推敲,炼字炼句,仔细斟酌。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出口成章,一字不改而成千古名文。俗话讲:“文不厌改”,便是其理。陈春华晖《见赠》“花无可恋香难舍,书有何仇校不休”,这是我前段时间看到的诗句,写的太到位了,也是一副对联。说花没有什么可恋的,但其香味总是难以割舍;而书又有什么仇,为什么每天都校不休呢?这时的我正在为陈文增先生校对书稿,去年到今年整整一年多都在校书稿,我觉得这句话也代表了我的心声。在陈文增先生认真、严谨的治学原则下,我虽觉得枯燥,也自当力求完美,精益求精,不可松懈,从中学了不少知识。陈文增先生对联“荷花睡后波千倾,桐叶醒来月一钩。”是我最喜欢的句子之一,以荷、桐代言,把夏秋两季的转换和定瓷的美写绝了。和焕老师作品《游黄山》,“欲折一枝留客赏,心儿忐忑怕人猜。”则把女性的细腻诠释得淋漓尽致。还有《七绝·定窑》一句:“岁月烟尘埋不住,时来合我写芳笺。”可谓入木三分。定窑失传八百年后重新点亮薪火,续烧历史,光复未来。通过第一代定窑人的努力,岁月的烟尘终归埋不住定窑的光华,在当今盛世再发枝枒,注定与她结成知己。这种力量,是女性的力量,是三杰合作的力量,其背后更是定瓷的力量。
苏轼“述物之妙,如采风捕影。”我想大概即是让创作者结合灵动感,而尽自然之理,方获得入神之笔,而流芳百世。
五、若遇江郎,书中求补。
写诗,写着写着就会遇到瓶硕,过不去卡住了,这时不要着急,学会在书中寻求答案。上古歌谣的淳朴,诗经的风雅,先秦的韵文,汉代的辞赋诗歌、魏晋隋唐的繁华,李白的浪漫,杜诗的律体至当代的多元,无一不是我们搜寻的宝库,通过追本溯源,仔细体味,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开启智慧的灯塔出现,僵固的思维随之如蝶破茧而飞,越居于一个新境界。
人生本来如此,须不断前行,当力量耗尽,困了累了再予补充,而后继续向着梦想奔走。学诗更不例外,看看古人怎么认识事物?站在什么角度?同样的事物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什么?悟到什么?没悟到什么?问问古人,答案都在书里面。当你悟出了你没悟到的,看到你没看到的,进入了那个从前未知未见的世界,当结界破解时,就是你功力大进时。
写诗以小入手较易,越小越好写,再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时间的淬炼,克服平仄韵律等技法的限制,便会得心应手,顺畅表现,小与大就都不是障碍了。可以畅游在自己的节奏中,寻找到自己的声音。
其实,待诗如待人,李白有“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与诗交往和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一样的,其心路亦多周折,但想要写好诗,交好于人,须有虔诚之心,必经受得起委屈而不改初衷,然后方为诗之君子,人之君子。“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我将与诗同行,不离不弃,请各位诗友也与我同行,共谱我们人生的绚丽诗章。
2015.9.2
文章评论
仲一
值得品味。学习了,我会反复阅读,赞[em]e179[/em]
佛的
从诗的缘起,诗的创作,诗的审美,诗的 承接与发展,还有诗中的偶遇与长谈,都有交代,于我则懂了诗背后的故事。
胡烟乱雨
浅阅之。论文最易落俗,实不好为。乃发乎心声,吐乎真情,非力行之人不可也。
鼠与我
读来十分有收获!静的诗词水平境界越来越高了[em]e179[/em]
方圆
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谢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