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个人日记

 读中国通史,里面有这样一段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击败了弟弟共叔段的反叛之后,《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很有意思: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意思就是说,《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在母亲的纵容溺爱下,由最初的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发展到最后的起兵反叛,所以不说“弟”而直呼其命曰“段”;寤生和共叔段亲兄弟俩弄到如同两个敌国的国君一样互相征伐的地步,所以叫做“克”;直称庄公为“郑伯”而非“郑庄公”是讥讽他没有尽到一个兄长教育弟弟的责任;最后说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而不说“出奔”,是难以说明其中的缘故。
这个故事,对郑庄公,后人有种种评价 ,有人说郑庄公面对弟弟的步步紧逼,极其仁义、仁慈、步步退让、隐忍;也有人说郑庄公就是一个伪君子,想要他弟弟的命,才一步步纵容他的不法行为,欲擒故纵。

种种说法,犹似那姐的《雾里看花》------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恰巧,9哥刚刚读过的《明史》里也有一段类似记载,只不过惨烈更甚。
明初,朱元璋建国后,朝廷大臣以李善长和刘基为首分别形成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大势力,互相争权、倾扎。后来,李善长的得力干将胡惟庸排挤掉浙东集团首领刘基,而整个过程朱元璋却是一声不吭,任其争斗。于是乎,胡惟庸愈发猖狂,贪污受贿,排挤他人,独揽丞相大权7年之久。令人费解的是,朱皇帝对胡的作乱犯上无任何表示,这就很不寻常。老朱是何等聪明之人,对这种反常之举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为小利,必有大谋。
果不其然,剧情犹如蝴蝶效应般的上演了:

胡惟庸的儿子死于交通事故。
胡不经法律程序就把肇事马车司机给杀了。
朱皇帝要求胡丞相给他一个解释。
胡丞相面见朱皇帝解释说自己的儿子如何如何孝顺,自己丧子如何如何可怜,该死的马车夫如何如何不遵守首都的交通规则、违章压线等等。
而朱皇帝的态度很奇怪,只是沉默,只是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胡,直看得胡自己不再说话了。
朱元璋终于从皇座上站了起来,他走到胡惟庸的面前,用不大却十分清晰的声音平静的说道:
杀人偿命!

事后诸葛式的解释:其实,刀早已经架在了老胡的脖子上,何时砍下只是个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接着,胡惟庸被灭三族。
接着,淮西集团首领李善长被解职。数年之后,被杀,夷三族。
接着,胡惟庸所有死党被处死。几年下来,胡案涉及官员被杀一万多人!
等等,朱皇帝还没完,在处死胡惟庸还不到一个月,他宣布撤销丞相这个沿袭了上千年之久的职位!丞相分权制从此被消灭。
自此,皇权独揽,大谋完成。

剧幕落下。过后,9哥打算写一篇《一个马夫之死引起的蝴蝶效应》怎么样,呵呵


9哥觉得现实生活当中,有一类人特别需要关注,什么人?不为小利之人。
不为小利之人通常会是以下三种人:
生理上的傻子。
无欲无求之人。
必有大谋之人。
你看,生活啊,就是这么复杂,雾里看花啊。





 

文章评论

静心

有点意思,雾里看花,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清平乐

呵呵,心机深沉又有耐心的,多半都是要做大事的人,其手段,令人不得不敬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