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墨脱的秘境“天路”
杂侃天下
2、“墨脱”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其形似莲花,是藏传佛教圣地,这里环境优美、雨量充沛、生态保存完好,也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的地方,被誉为“莲花秘境”。
3、墨脱县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11567人,西、北、东三面被喜马拉雅山和岗日嘎布山阻隔,南面毗邻印度,穿越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帕龙藏布峡谷难以逾越,之前进入墨脱必须翻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嘎隆拉、多雄拉等雪山。
5、高山险水环绕之下,墨脱似“井底”遗世独立。图为雅鲁藏布江在墨脱境内因为高山阻挡,形成著名的雅鲁藏布江蛇形大回环。
6、由于地处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墨脱境内地质活动频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发地带。特殊的地质原因,使得进入墨脱的路被称为“生死墨脱路”。图为2012年9月24日,徒步入墨脱的驴友在山体滑坡路段艰难前行。
7、墨脱公路开通之前,人们进出墨脱只能徒步,要么翻越4000多米的高山隘口,冰冻封雪,每年只能通行两三个月,要么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而行,虽无封山之碍,但一路攀悬崖、登峭壁,路途更为险峻。当地民众一般用马帮或自背的方法将土特产运出墨脱,换回盐巴等生活必须物资。图为2004年马帮在墨脱狭窄的马道上行进。
8、因为交通的不便,当地群众长期以来只能食用马帮、骡帮驮来的土盐,碘缺乏病在墨脱县比较常见。送盐车队蛇形于高山之间,一路有雪崩、滑坡,凶险异常。图为2012年11月30日,送盐车队挺进墨脱。
9、在墨脱,溜索是一门上至80岁老人下至3岁儿童都必须掌握的技巧,这里有数百条江河从崇山峻岭中奔腾而下,将一个一个的村庄分开,除少数平原处溪流架有木桥外,绝大多数是藤索桥或藤溜索,舟船仅在下游使用。图为墨脱一位门巴族男子溜索穿越湍急的江水。
10、墨脱公路于2009年4月20日开工建设,由国家全额投资9.5亿元,在原墨脱简易道路的基础上整治改建,它位于西藏波密县和墨脱县两县境内,先后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西莫河等6条江河,经嘎隆寺,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经米日和马迪村到达墨脱县城莲花广场,全长117.278公里,与原翻山路段相比缩短里程约24公里。
11、图为2006年墨脱境内狭窄的简易公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政府均进行过墨脱公路修建的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94年,一条耗费巨资的、全长141公里的简易公路才修进了墨脱县城。这条简易公路的大部分路面在通车后第二天毁于暴雨、泥石流。此后几年,简易公路经过不间断地修缮,实现分季节分段通车。
12、即便是在每年8月-10月的通车时间里,墨脱简易公路也是边通行边修缮,护路成本高昂,作业环境艰难得超过想象。图为墨脱公路上在峭壁上修路的护路工人。
16、嘎隆拉雪山隧道犹如一扇打开的门,绵延117公里的墨脱公路沿途,从绿色森林到幽深峡谷;从白雪皑皑到天外飞石;从数不清的胳膊肘弯到随处可见的雪崩路段、泥石流路段小心慢行的指路标志,这些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条“仙境”加“险境”的天路谜题。图为2013年11月4日,墨脱公路通车纪念碑。
13、这些护路工人在悬崖峭壁和潮湿的丛林间搭起临时帐篷,支起几块木板,架起几口锅,就算有了吃住的地方。
14、墨脱公路的24公里处是嘎隆拉雪山隧道。这条全长3310米的隧道耗时24个月于2010年12月15日贯通,是墨脱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雪山横亘于墨脱之前,是进入墨脱的必经之路,隧道开通之前,进入墨脱需要翻越这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图为2010年12月15日,两名背夫第一次通过隧道前往墨脱。
15、嘎隆拉雪山隧道是现代冰川地区最长的公路隧道,它穿越多条地质断裂带,岩体破碎,涌水量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图为2010年工人在嘎隆拉雪山打隧道。
17、与其他任何一条公路都不同,在墨脱公路上,路面风格多种多样。沥青路、条石路、砂石路各有玄机,皆依特殊地质而为。图为2010年工人在墨脱公路新改建工程中作业。
18、图为2010年车辆在墨脱公路新改建工程中作业。
19、这条天路最终在昔日的“高原孤岛”墨脱县莲花广场画上优美的句点。图为墨脱公路的终点——墨脱县莲花广场,摄于2009年10月13日。
20、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至此,我国唯一不通公路县——墨脱县,以蜿蜒的姿态徐徐展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