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里读人生

地大物博

     翟教授讲到:《西游记》是在讲一个人心路的历程,这是一部内圣外王修身绝好的教材。

    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要拴心猿锁意马。所以第一要骑着一匹马,收的第一个徒弟一定是个猴子,猴子主心,心猿嘛,所以法号悟空;收的第二个徒弟主肾,肾主能,肾就不能悟空了,所以法号悟能;心为火,肾为水,水火要靠土来做调整,什么土最干净呢?沙土最干净,所以第三个徒弟法号沙悟净。

    心肾脾,元精、元气、元神,三元归一,所以叫三藏。肺为金所以金箍棒两边箍上叫如意金箍棒。金箍棒的斤数,正好跟正常人的呼吸次数是一样的。肺的神明为魄,肝的神明为魂,所以木棉袈裟平时包起来,观音菩萨给的那个袈裟,关键时刻拿出来露露相,所以能把西游记看懂
的人,那是一个魂魄合一,三元归一,五行俱全的在讲一个人内圣外王,一部非常好的修身经典。

    所以孙悟空拜的第一个老师菩提祖师,菩提是佛语觉悟的意思,这人又是一个道长,佛道文化本身合一,菩提祖师有一天在高台上开讲大道,原文记载叫“妙演三乘教”。儒释道文化全部讲,“精微万法全”,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三家配合本如然,所以儒释道文化本身是合一的,每个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已。

    所以看着孙悟空是徒弟,但在一路上都在点化唐僧。有一段非常精彩,这个沙僧问孙悟空,师哥咱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到雷音寺哪,孙悟空说你们俩走的话,十天就可以走到,是我要走的话,一天打50个来回,还能见到日头,那么以师傅走的话,从小走到老,再从老走到小,再走几个轮回也走不到,唐僧傻眼了,那我怎么办呢?孙悟空告诉他,只要你心诚志坚回首处即是灵山!

    所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有道是道不远人,真正解脱的方法不是外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实彼岸就在此岸上。取经最后的地点叫灵山,心灵的灵,地点叫雷音寺,东方才为震雷,所以真经本在东方,何必西求呢?那么真正的灵山是什么,不就是心灵之山吗?

    所以整个
《西游记是讲一个心灵成长一个内圣外王非常好的一部经典,《道德经》81章,《西游记》81难,所以好好读读《道德经》,行行消罪,字字灭灾,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在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十个影响世界思想的人中国人占了三个,一个孔子,一个老子,一个六祖慧能,用毛泽东的话说六祖慧能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印度佛教变成了中国文化。



西游记》者,
元初,龙门教祖,
长春丘真君之所著。

其书,
阐:三教一家之理,
传:性命双修之道,

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
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
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

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
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

其造化枢纽,修养窍妙,
无不:详明且备,

可谓:
拔天根而钻鬼窟,
开生门而闭死户,
实为:
还元返本之源流,
归根复命之阶梯。

悟之者,
在儒,即可成圣,
在释,即可成佛,
在道,即可成仙,

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
而,三藏真经,可取;

不必邅八十一难之苦,
而,一筋斗云,可过;

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
而,一金篐棒,可毕。

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
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
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
千魔百怪,劈异端傍门之妄作;
穹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

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
能尽性者,必须至命;

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
能了命者,还当修性;

贞观,十三年上西,十四年回东,
贞下,有:还元之秘要;

如来,造:三藏真经,
五圣,取:一藏传世,
三五,有合一之神功;
全部要旨,正在于此。

西游一书,
乃三教一家之理,性命双修之道。

《西游》一书,
大泄:先天之秘,
显示:还丹之方。

《西游原旨》一书,
使邱真君,微言妙旨,
昭若日星,沛如江海,

《西游原旨》一出,
一灯照幽宝,百邪自遁藏,
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
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
迷津一筏,普渡万生,
可以作人,可以作佛,可以作仙,
道不远人,其在斯乎?

大道,传自:太古。
问答,始於:黄帝。
问道于:广成子,言简意该。

汉唐以来,神仙迭出,丹经日广,
言理者多,言事者少。

丘祖以事明理,作西游,以释厄,
欲观者,因事明理,俾学人易悟


西游,乃历圣:
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

古人不敢言者,丘祖言之,
古人不敢道者,丘祖道之。
大露天机,所关最重。

此书在处,有:天神护守,
读者,须当:净手焚香,诚敬开读。
如觉闷倦,即合卷高供,不得亵慢。

西游立言,与禅机颇同,
其用意处,尽在:言外。

或藏于:俗语常言中,
或托于:山川人物中,
或在:一笑一戏里,分其邪正,
或在:一言一字上,别其真假,
或:借假以发真;
或:从正以劈邪;
千变万化,神出鬼没,最难测度。

学者,须要:极深研几。
莫在文字上:隔靴搔痒。

西游一书,乃:神仙之书。
与:世间才子之书,不同。

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
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
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
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

西游,贯通三教一家之理。
在释,则为:金刚、法华。
在儒,则为:河洛、周易。
在道,则为:参同、悟真。

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
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
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

一案,有一案之意,
一回,有一回之意,
一句,有一句之意,
一字,有一字之意,
真人,言不空发,字不虚下,
须要:行行着意,句句留心,
一字一句,也不可轻放过去。

世法道法,说尽,
天时人事,说尽,
学道之法,说尽
修行应世之法,无不说尽。
乃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

西游,
有:转生杀之法,窃造化之道,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非一切执心着意、玩空寂灭之事。
学者须要:
不着:心猿意马、幻身肉囊,
当从无形无象处,
辨别出个:真实妙理来,
才不是:枉费功夫。

西游一书,乃先天虚无之学,
非:一切后天色相之邪术。
先将御女闺丹、炉火烧炼劈开,
然后:穷究正理,方有着落。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每宗公案,
或,一、二回,
或,三、四回,
或,五、六回,
多寡不等,其立言主意,
皆在:公案冠首,
已:明明题说出了,
若大意过去,未免无头无脑,
不特妙义难参,即文辞亦难读看。
阅者,须要辨清来脉
再看下文,方有着落。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每回妙义,
全在:题纲二句上。
题纲:要紧字眼,
不过:一二字。
如首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灵根,即上句字眼,
心性,即下句字眼,
可见:
灵根,是灵根,
心性,是心性,
特用心性修灵根,
非修心性即修灵根,
何等清亮?何等分明?
如,次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彻即上句字眼,
断魔即下句字眼,

先悟后行,悟以通行,
行以验悟,知行相需,

可以归本合元神矣。
篇中,千言万语,变化离合,
总不外此:提纲之意,
回回如此,须要着眼,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取真经,
即取:西游之真经,
非西游之外别有真经可取,
是不过借如来传经以传西游耳。
能明西游,则如来三藏真经。即在是矣。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
每宗公案,收束处,
皆有:二句总结,
乃:全案之骨子,
其中:无数妙义,
皆在此:二句上着落,
不可:轻易放过。
西游,
乃:三五合一,贞下起元之理,
故,唐僧,贞观十三年,登程,
路收三徒,十四年回东,
此处,最要着眼。
西游,通关牒文,
乃行道者之:执照凭信,
为全部之大关目,
所以有各国宝印,
上西而领,回东而交,
始终郑重,须臾不离,
大要慎思明辨,方能得真。
西游,大有破绽处,
正是:大有口诀处。
惟有破绽,
然后可以起后人之疑。
心不疑,不能用心思,
此是:真人用意深处,下笔妙处。
如:悟空齐天大圣,
曾经八卦炉煅炼,
已成:金刚不坏之躯,
何以:又被五行山压住?
元奘生於贞观十三年,
经十八年报雠,
已是贞观三十一年,
何以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
莲花洞悟空已将巴山虎倚海龙打死,
老妖已经识破,
何以盗葫芦时又变倚海龙?
此等处大要着意。

西游,通关牒文,有各国宝印,
乃西游之妙旨,
为:修行人,安身立命之处,
即:他家不死之方,
此等处,
须要追究出个:真正原由来。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每过一难,则必先编年记月,
而后叙事,隐寓攒年至月,
攒月至日,攒日至时之意,
其与取经回东,
交还贞观十三年牒文同一机关,
所谓:贞下起元,
即:一时辰内管丹成也。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有着紧合尖处,
莫如:巴蕉洞、通天河、朱紫国三案。
巴蕉洞言火候次序,至矣尽矣;
通天河辨药物斤两,至矣尽矣;
朱紫国写招摄作用,至矣尽矣。
学者若於此处参入,
则金丹大道可得其大半矣。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有合说者,有分说者。
首七回,合说也,
自有为而入无为,
由修命而至修性,
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具备。
其下九十三回,
或言正,或言邪,
或言性,或言命,
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
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
不过就一事而分晰之,
总不出首七回之妙义。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
即孔子: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猴王西牛贺洲学道,穷理也;
悟彻菩提妙理,穷理也。
断魔归本,尽性也。
取金篐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
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煅炼,至命也。
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穷理也。
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尽性也。
收三徒,过流沙河,至命也。
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
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穷理尽性至之学。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有:劈邪归正,
有:证正劈邪之笔,
如: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附马,
证正中劈邪也;狮驼国降三妖,
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
劈邪归正也。
真人一意双关,费尽多少老婆心,
盖欲人人成仙,个个作佛耳。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有写正道处,有劈旁门处。
诸山洞妖精,劈旁门也;
诸国土君王,写正道也;
此全部本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所称妖精,
有:正道中妖精,
有:邪道中妖精。
如:小西天狮驼洞等妖,旁门邪道妖也;
如牛魔王、罗刹女、灵感大王、
赛太岁、玉兔儿,
乃正道中未化之妖,与别的妖不同,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演卦象有重复者,
特因一事而发之,
虽卦同而意别,各有所指,
故不妨重复出之。
西游,有欲示真而先劈假之法。
如欲写两界山行者之真虎,
而先以双蚁岭之凡虎引之;
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
而先以双蚁岭蛇虫引之;
欲写行者八戒之真阴真阳,
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
欲写蛇盘山之龙马,
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
欲写沙僧之真土,
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
通部多用此意。
西游,有最难解而极易解者,
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
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
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
必须皈依佛教,方得正果乎?
盖,三徒皈依佛教,
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
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
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
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
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义。

西游,有不同而大同者。
西游记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
何以将悟空公案著之於前乎?
殊不知悟空生身於东胜神洲,
如唐僧生身於东土大唐;
悟空学道於西牛贺洲,
如唐僧取经於西天雷音;
悟空明大道而回山,
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国;
悟空出炉后而入於佛掌,
如唐僧传经后而归於西天。
事不同而理同,总一西游也。

西游,每到极难处,
行者即求救於观音,
为西游之大关目,
即为修行人之最要着。
盖,以性命之学,
全在神明觉察之功也。

西游前七回,
由命以及性,自有为而入无为也;
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
自无为而归有为也。
通部大义不过如是。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
三藏,喻太极之体,
三徒,喻五行之气。
三藏收三徒,太极而统五行也;
三徒归三藏,五行而成太极也。

西游,言唐僧师徒处,
名讳有二,不可一概而论。
如元奘、悟空、悟能、悟净,言道之体也;
三藏、行者、八戒、和尚,言道之用也。
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一人有二名。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写唐僧师徒,
有正用,有借用。
如称:陈元奘、唐三藏,
孙悟空孙行者,
猪八戒猪悟能,
沙悟净沙和尚,正用也;
称:唐僧、行者、呆子、和尚,借用也。
正用专言性命之实理,
借用兼形世间之学人。
不得一列混看。

西游,以三徒,
喻:外五行之大药,属於先天,
非后天有形有象之五行可比,
须要辨明源头,
不得在肉皮囊上找寻。

西游,写三徒,皆具丑相。
丑相者,异相也。
异相,即妙相。
正说着丑,行着妙,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三徒到处,
人多不识,见之惊疑。
此等处须要细心辨别。

西游,写三徒本事不一。
沙僧,不变,
八戒三十六变,
行者七十二变。
虽说七十二变,
其实千变万化,不可以数计。
何则?
行者,为水中金,
乃:他家之真阳,
属命,主刚,主动,
为:生物之祖气,
统:七十二候之要津;
无物不包,无物不成,
全体大用,一以贯之,
所以变化万有,神妙不测。
八戒,为火中木,
乃我家之真阴,
属性,主柔,主静,
为幻身之把柄,
只能变化后天气质,
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
所以七十二变之中,
仅得三十六变也。
沙僧者,为真土,
镇位中宫,调合阴阳,所以不变。

西游,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
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
惟行者金篐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
用时方可取出。
此何以故?
夫,钉钯宝杖虽是法宝,
乃以道全形之事,
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篐棒,
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
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纵横天地莫遮栏,所以藏在耳内。
这些子机秘妙用,与钉钯宝杖天地悬远。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以三徒喻五行之体,
以三兵喻五行之用。五行攒簇,体用俱备,
所以能宝唐僧,取真经,见真佛。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西游写悟空每到极难处,
拔毫毛变化得胜。但毛不一,变化亦不一。
或拔脑后毛,或拔左臂毛,
或拔右臂毛,或拔两臂毛,
或拔尾上毛,大有分别,
不可不细心辨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西游写悟空变人物,有自变者,有以棒变者,
有以毫毛变者。自变棒变,真变也;
毫毛变,假变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西游称悟空,称大圣,称行者,大有分别,
不可一概而论,须要看来脉如何。
来脉真则为真,来脉假则为假,
万勿以真者作假,假者作真,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悟空到处自称孙外公,
又题五百年前公案。
孙外公者,内无也;
五百年前者,先天也。
可知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
乃他家不死之方,
非一己所产之物。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
孙悟空,成道以后,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大闹天宫,诸天神,将皆不能胜,
何以保唐僧西天取经,每为妖精所困?
读者,须将此等处先辨分明,
方能寻得出实义,
若糊涂看去,终无会心处。
盖行者之名,系唐僧所起之混名也。
混名之名,有以悟的必须行的说者,
有以一概修行说者。
妖精所困之行者,
是就修行人说,莫得指鹿为马。

西游:唐僧师徒每过一国,必要先验过牒文,
用过宝印,才肯放行。
此是取经第一件要紧大事,
须要将这个实义追究出来。

西游:经人注解者不可胜数,
其中佳解,百中无一。
虽悟一子真诠,为西游注解第一家,
未免亦有见不到处。
读者不可专看注解而略正文,
须要在正文上看注解,
庶不至有以讹传讹之差。

西游:当先在正文上用功夫,
翻来覆去,极力参悟,
不到尝出滋味,
实有会心处,不肯休歇。
如有所会,再看他人注解,
扩充自己识见,
则他人所解之臧否可辨,
而我所悟之是非亦可知。
如此用功,久必深造自得。
然亦不可自以为是,
尤当求师印证,方能真知灼见,
不至有似是而非之差

文章评论

一朵骑葩

[B]写得非常好啊[/B]!"灵山就是心灵之山,所以整个《西游记》是讲一个心灵成长一个内圣外王非常好的一部经典!"[B]非常赞同[/B]!唐僧取经途中遇到的苦难就是磨练灵魂、提升人格的一个过程,也是心灵成长的考验!

竹林

我正在重读西游记,很收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