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抛禅心

藏经阁

 禅机的故事,尽管都很短小,却饱含深刻的哲理与圆活的情趣,往往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使人在险恶的荆棘丛中找到解脱的办法。譬如一则《修佛》的故事中说,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还有 《你且看他》中,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自古兴衰相替,花不常开,以平常之心耐得人世间的荣枯,一切烦恼都会自销自散。记得曾有人问及邓小平同志,如何看待自己的三起三落,他也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只是忍耐。”
        很向往自己有一颗禅心,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保持坦荡平静的情怀,尽力不受外在的纷扰。然而,人在红尘之中,内心还是有很多的牵绊与困扰。于是,便挤时间看书,尤其是佛书。徜徉在佛书里,才会触摸到至简至淡超脱无我的禅心。它不是简单的无为无欲,更不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它是对物欲事理的一种适度取舍。懂得这些,就懂得了如何为自己净心,给灵魂一份安宁。因此,明白了有些事是可遇而不可求,即使不愿放下当初的意愿,但经历了,尽心了,也就接受了顺其自然。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有了一颗顺其自然的心态,自己的内心渐渐地清朗起来,思想负担也随之而减轻,才明了顺其自然不仅是一种境界,也是寻求生命的一种平衡。在寻寻觅觅的生活中,不再是心随意转,而是以心转境。
让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多些淡泊,想法简单了,心也淡定了,也就明了苏东坡的这句“寄至味于淡泊”。  弃一切世俗之物,悠然于天地山川草木之中,过心神向往已久的宁静生活,超凡脱俗与另一番境界共处,不与世人相争,只求精神境界的纯洁以自慰!”这是梁实秋的追求,读起来真是非常的舒畅,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当一个人拥有这样一种心境,内心深处就会走出一个最真实的自我。她最单纯,同时也最强大,即使身在大千世界,也不为尘俗所迷,不为物欲所困,不为诱惑所动。在生活的加减法中,留下自己所需,能减则减,在减减删删中,蒙在心灵的灰尘也一一退去,心灵就像是清澈的湖面,驻足安谧的湖边,足以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把所有的烦恼驱走,留下清澈的蓝。曾经的酸甜苦辣虽仍埋藏在记忆中的一个角落,但绝不会打乱你的心境。这一切似乎都非常遥远,恍若隔世,有时会以为那是另一个人的故事,与己无关。
生活是苦,但要化苦为乐,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心胸。世界文豪巴尔扎克就是一个善于以苦为乐的人,在他入不敷出的日子里,发生一件趣事。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问道:“你笑什么呢”,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白天翻了好久,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呀!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听佛乐,读佛语,能养人的心性。这些年在看佛书听佛音中,才体会到清则近醇,淡则存真。我听佛音,不为信仰,只想在一片清心无尘的乐海中,让每一节曲韵如佛手轻抚我面轻触我心,让每一个音符如观音杨柳晒清露,滴滴滋润于心。 过柴米油盐的生活,立于知足常乐之土,静守信念。活在当下,惜取眼前,放眼未来,长怀感念之心。即使生活有千万种,我只求简单而平静。以平常心感受生活,也以平常心对应他人千变万化的心意,何尝不自在呢?人生的意义,不过就是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最终回归自己,回到那个最好的自己。在佛家,就把它叫做圆满。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家庭、婚姻、事业、工作、健康,乃至人际关系等问题,禅书中用通俗的故事,阐述了佛法与道义的智能与慈悲,教会读者怡养自己的心性,保持住自己心态的平衡、宁静与自由而不为外物所伤害,开放自我的心灵,在生活中品尝人生的喜悦。我不是什么佛学的研究者,也不是虔诚的信徒,但是我喜欢佛学所散发的那种思想,可以使人明理,可以使人净心,久而久之,就发现自己也变得不再那么世俗和功利,只想在红尘里真情随意地过着,安然自在的生活着,感悟生命中禅一般的空灵与通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