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如何保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
手机日志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分别为赵国公长孙无忌、 河间王李孝恭、莱国公杜如晦、郑国公魏征、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公屈突通、勋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谨、鲁国公程咬金、永兴公虞世南、邢国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世勣、胡国公秦琼。文臣如云,猛将如雨,皆为大唐平乱和治世之才,史称中国最清明的王朝中的宰辅将相群英会。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如果说,武德一朝的宰辅将相之才还羁绊于门第和血缘的话,那么贞观王朝则更多地侧重于个人功勋和才能。在荣登皇位之前,秦王李世民即养晦征伐四海之功,开设文学馆,延揽天下文士潜心研究治国理政之道。继承大宝之后,逐步革新旧政,整肃朝纲,使得一大批具有战功和怀才之士进入朝廷权力中枢。同时,贞观王朝还汲取了历代王朝人才内讧的经验,充满智慧地撤换了宰相班底,协调了人才之争,取长补短,共同铸就了政治清明、君王有道、臣辅有节的太平盛世,虽然不能保全二十四功臣个个毫发无损、颐养天年,但毕竟大多数国家元勋、旷世之才都安全着陆、善始善终,未尝不是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君臣相互保全的一段佳话。
标签:皇亲、心腹、智囊、玄武门功臣、社稷之臣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司徒。太宗时期,长孙无忌位高权重,但为人低调谦恭,除了太宗和文德皇后的提醒照顾之外,一方面是作为皇亲的身份使之避嫌,另一方面是贞观年间人才济济,还轮不到长孙无忌亲自奔赴第一线为国操劳。在武德朝向贞观朝转变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发挥了两件其他人做不到的作用:一是作为开国元勋、皇亲国戚的招牌来打破武德一朝遗留的裴相、萧相和封相铁三角中枢权力班底,顺利促成房杜二人封相;二是兼任吏部尚书,直管人事变更,加之专修《贞观律》,对于选拔人才、惩戒朝纲、整顿吏治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太宗也非常注意保护这位国舅,一旦其重要使命完成,便顺利解除其实权,封之高爵闲位,养精蓄锐。可以说,长孙无忌是太宗皇帝放在身边的第三只手,太平时期多以虚衔放置,但却从不退出宰相班子,始终拥有大权,用来应付突发事件,并协调各大宰相台阁的关系。第一线的工作由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宰相去处置,长孙只用在一旁观看即可,最多只是作为智囊团和救火队长的角色出现,避免了过多的矛盾和内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高超的君臣相处之道,极大地促进了贞观一朝人才辈出的宰相队伍的欣欣向荣。太宗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经历了储君之争后,在太宗弥留之际,长孙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直接促成九皇子晋王李治登基为帝。高宗即位,长孙官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但由于长孙无忌垄断朝纲,残害异己,反对武则天立后和擅权,最终遭武氏宠臣许敬宗等以谋反罪名诬陷,在高宗的授意下,长孙氏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并被迫自缢身亡。
武德、贞观两朝,长孙无忌始终作为太宗最亲密的战友存在。不但对贞观王朝的建立功勋卓著,并且作为皇亲国戚经常临危受命,披荆斩棘,化解了诸多人事和内患危机。爵位虽然显赫,但背负责任和义务之大,也是贞观一朝其他辅臣所不能承载的。随着太宗薨逝,也许是教子失误、撤换太子造成的王朝创伤,使得朝政权柄不得不落到长孙无忌的身上,但高宗毕竟不是太宗,没见过夺取皇位过程中四海攻伐和玄武门的血,不会因为区区几句保举继位的功劳而专权一世。笔者曾推文分析李治和武媚娘如何扳倒长孙无忌,最终发现高宗一朝长孙家族的灭门是个死局,无论太宗如何安排,都无法避免身后的悲剧发生,除非让长孙无忌自己做皇帝。长孙无忌的结局印证了一句话:皇帝已不是那个皇帝,而太子也不是当时的太子。
标签:皇亲、名将、玄武门中立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孝恭性情奢侈豪爽,然而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后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李孝恭突然得病暴毙,时年才五十岁。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
李孝恭善战,宗室之中除李道宗外无人能比敌,有赞曰:“疏属尽封,启乱害公。河间孝恭,独称军功。”在有唐一代,前后几次始终被列为名将之列,设庙敬拜。虽然他在玄武门政变中保持中立并未参战,但按对大唐王朝的军功,太宗仍将其列为第二位,地位仅次于长孙无忌,可见其在大唐江山中的地位。晚年能够避开政治漩涡,卒于自家,仍旧不失一代将略之范。
标签:智囊、心腹、玄武门功臣、社稷之臣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先后随李世民平定薛举、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为其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判断准确出击,将各地反王一一消灭。武德四年,李世民建立文学馆后,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讨论经义。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后与房玄龄临危受命,策划玄武门政变,一举为李世民夺取储位,逼宫高祖。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后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后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仍旧管理官员的选拔,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当时房杜二人建立台阁、总理军政大事,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极好的表率作用,逐步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二人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赞誉,被称为房谋杜断,史称良相。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太宗为此废朝三天,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成公”。
杜如晦为贞观王朝呕心沥血,善得终老,死后太宗仍旧念念不忘,时长下诏祭奠。李世民评价他说:“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史之良相,果然名垂千古。
标签:政敌、智囊、社稷之臣
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可以说,唐太宗和魏征的君臣关系,是历代从政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典范。太宗自从劝服魏征开始,就立志要建立一个清明盛世,以塞因玄武门事变引发的天下悠悠众口。魏征就是太宗照射大唐江山现状的镜子,光彩与否都是要与隐太子李建成一决高下。为了照射,太宗不惜化仇为友,越级提拔,自设枷锁,过度忍让,让魏征长年担任掌管诏书封驳之权的门下省长官,对自己的皇权进行制约。也正是在魏征、王珪、褚遂良等一大批谏臣的批评提醒下,大唐在贞观初期就出现了一片生平之相。唐太宗造就了魏征,魏征也成就了唐太宗。
标签:智囊、心腹、社稷之臣、玄武门功臣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 人。唐朝初年宰相,历代良相的典范,与杜如晦合称“房谋杜断”。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曾大力举荐杜如晦,为太宗竭力保留一位“王佐之才”。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频频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总理朝政,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说国家若“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便回绝了他的请求。玄龄从政期间,“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太宗曾言,大唐建立之前,功在玄龄;建立之后,功在魏征,可见其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于病榻之上仍旧犯言直谏要求太宗罢征高丽。太宗深为感动,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堪称太宗治理国家之第一人,其他人均无出其右。长达二十多年高居相位,岿然不动,未尝不称为模范总理。虽然为臣如此,但太宗也时常用君臣之道敲打房玄龄,时而冷落一下罢闲在家,时而隆重探望迎回朝廷,而这一对君臣居然能够默契之极,也只有房玄龄能够做到这一境界。所以,在和谐的君臣关系之下,房家在太宗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房家子弟基本符合唐代官家子弟的行为规范。如果不是刁蛮的高阳公主引发的房家兄弟内斗而被长孙无忌利用最终酿成“房遗爱谋反案”外,谁也不会料到一代名相之家居然两代即衰。
标签:皇亲、名相、玄武门功臣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皇族高氏之后。唐代开国功臣,参与宣武门政变并释囚为兵,参与夺嫡战斗。长孙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顾年幼时的长孙氏兄妹,并慧眼识英雄将外甥女许配给李世民。其宦海多有沉浮,但总归比较平稳。贞观元年由于功劳和威望升为门下侍中,成功拜相,却由于压扣王珪奏折而被贬为外任。由于在蜀中改善民风、新修水利、兴学重教而回朝担任吏部尚书,由于熟悉门阀,善于见别人才,知人善任,所任无不称职。此后以代司空之职主持高祖驾崩后的皇陵事务,又加封特进、上柱国。之后编修《士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升任尚书右仆射,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七年上表要求致仕,随被免去右仆射,但仍旧代行中书门下事务。太宗远征高丽期间,太子监国,高士廉则以太子太傅职位主持朝政。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后又追赠太尉。高士廉去世后,唐太宗欲到高府哭灵。房玄龄极力劝谏,太宗道:“高公与我并非只有君臣关系,还有故旧、姻亲的关系,岂能听说他的噩耗而不去哭灵呢?你不必多说!”说完带领身边的人从兴安门出宫。长孙无忌正在高府灵堂,听说太宗要来,出门拦住御马,劝谏道:“陛下正在服用丹药,不能哭丧,为什么不为宗庙社稷考虑而自珍自重呢!而且舅舅临终遗言,不愿因自己的死,而让陛下屈驾前来。”太宗不听。长孙无忌跪在道中,流着眼泪执意谏阻,太宗这才返回东苑,望南痛哭。
可以说,高士廉作为太宗的长辈,以年过半百之命临危受命参与宣武门政变,于敌众我寡之时释放囚徒化敌为友,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贞观初年又与长孙无忌一样作为皇亲国戚替换武德旧朝宰相,未尝不具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为官虽有外迁,但之后一轮顺风,官爵相继加授,并且均为实权派人物,比之长孙无忌的得势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却从不以职权、爱好而私结朋党,始终保持如一。以至于太宗远征高丽都将太子托付,可见高士廉在太宗心目中老成持重、慧眼识珠、威武果敢的优秀人格特征。于上升时期又急流勇退,主动提出退休,这未尝不是贤者的风范。有舅父如此,太宗无不欣然啊!曾评道: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虽然不会犯言直谏,但这活儿还是更多地留给魏征王珪等人吧!
标签:政敌、心腹、名将、宣武门功臣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太宗曾与唐俭下棋而动怒,欲让敬德诬陷唐俭致罪,但敬德始终不为,因此太宗赞赏说:“敬德的好处有三个:唐俭免于枉死,朕有对过失发怒的美誉,唐俭有重新生存的幸运,敬德有忠直的荣誉,这就是三个好处。”尉迟恭性情憨直,居功自傲,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经常挖苦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甚至不惜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最后被迫放任外官。回朝之际,又于宴会之上居功自傲,无故打伤任城王李道宗。李世民非常不高兴,规劝尉迟恭:“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的重要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尉迟恭听完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忙磕头谢罪,从此才约束自己的行为。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尉迟恭请求回家养老,但太宗任命尉迟恭为开府仪同三司,准许五天一上朝。尉迟恭晚年闭门谢客,自娱自乐,不问世事达十六年之久。显庆三年(658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废朝三日,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临吊,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恭由大唐第一勇士、赳赳武夫而退守致仕,不问世事,未尝不是太宗教导的结果。君臣两人本都是杀人如麻的武夫,却都能在天下大治之后克制武功,未尝不是大唐贞观王朝的奇迹。太宗用寥寥数语,即保全了尉迟恭,由此可见一代清明王朝的政治魅力。
标签:名将、社稷之臣、玄武门中立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舅父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官封上柱国大将军。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曾得到前隋吏部尚书牛弘和大将军、左仆射杨素的大力称赞。早年曾察觉隋朝太原留守李渊有反状,准备去告密,结果被李渊俘获,后被李世民欣赏而救下。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宣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拉拢他,但被委婉拒绝,保持中立。其于大唐军事功劳太大、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但太宗非常欣赏他的才能,曾经多次问计于他,乃至于北征高丽、侯君集谋反等事件一一从李靖口中得到验证。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这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坟墓如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坟形如同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以旌殊绩”。
战功显赫,能力突出,才兼文武,这是大唐战神李靖的优秀品质。但由于其人太过于聪明谨慎,注定了他只能以隐退的方式结束余生。幸而其聪明,也遇到一位明主,才能明哲保身,颐养天年。大唐两位最优秀的军事统帅站在一起,并且能够善始善终,无论如何,也是历史的庆幸,政治的开明。
标签:名相、玄武门中立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萧氏皇族之后。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在武德朝支持立李世民为太子,与裴寂主张立李建成为太子意见相左,也与封德彝左右逢源的骑墙战术大相径庭。李世民即位后,因性格耿直,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虽然如此,但毕竟能够从武德一朝宰相顺利延续到贞观王朝,又屡屡冒犯龙颜却最终还能以高寿善终,不得不佩服太宗的度量和方略。比起裴相和封相的结局,萧相身前身后均已无憾了。
标签:太原元从、名将、玄武门功臣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齐州人(现山东临淄),唐代开国功臣。其父段偃师,从李渊起兵,志玄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潼关。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冲击敌阵时,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落马下。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宣武门政变时拒绝太子李建成的引诱,助李世民夺取太子之位。贞观八年任西海道行军总管远征吐谷浑,大败敌军之后未能尽逐其旅,乃至其逃走。太宗闻讯大怒,免其官职,而后又复归原职。之后,被改封为褒国公,又拜右卫大将军,又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逝,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因军威严整,太宗称赞其为将颇具周亚夫之风范。
标签:太原元从、名将、玄武门功臣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和任侠交往,不谋家产,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李渊太原起事之时,刘弘基和长孙顺德一起擒杀王威、高君雅。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随李世民斩杀宋金刚,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攻占长安首功第一。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贞观九年,改封夔国公,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进授辅国大将军,俸禄及赏赐一如在职人员,逢初一
- 空间小站
- ©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