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蝉》

个人日记

 

我在土里
苦苦地煎熬
用数年
   换取一刻的蜕变
终有一日
被你唤作蝉

我在围墙里
竭全部的爱恋
纵使   守望青藤成冢
却终不能
被你唤作娘子

 

    这首诗有个很浪漫的名字,叫做《蝉》,读最后一句,我泪流满面!

    浪漫的《蝉》,让我品味到的,是凄苦与绝望。

 
       
自古,蝉就被认为是一种变化神奇而吉祥的动物。蝉的一生,以晨露为饮,生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历代文人墨客对蝉都给予了很高的赞美。司马迁在《 史记·屈 原 》中写 道:“ 蝉 蜕 与 浊 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在众多讴歌蝉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唐朝诗人虞世南的那首《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于是,蝉以其独特的地位在诗歌和与之相关载体中频繁出现,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奇葩——蝉文化。蝉,也在文化史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绚烂和多姿。

    诗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以入诗,这首《蝉》的美在于它的着眼点。与古人讴歌蝉的高洁与不染尘埃所不同的是,它选择的是另一种思路,——蝉的命运。作者似乎是想努力给我们一个启迪,于是,她把自己的情感糅合到蝉的生命里,她的感悟与情绪的宣泄让一只小小的蝉承载着,孤独与苦闷便挣扎着来到我们面前。

    蝉的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少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蜕变的过程是很有趣的。但,年复一年地呆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总是件让人恐惧的事,我在土里/苦苦地煎熬/用数年 换取一刻的蜕变,在“人”的眼里,蝉的有趣的蜕变成了煎熬,那种重生的过程也成了痛苦的折磨,对于一个弱小的生命,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人的想象。终有一日/被你唤作蝉,蝉,它所有的努力在这里无非就是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已,那就是得到认可,得到对方的承认与存在。此时的禅仍是卑怜的,它用低到尘埃里的姿态出现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小心翼翼地开启着自己另一种在光明里舞蹈的人生。在这里,我们似乎是可以欣慰了,为它,也为它涅槃的新生。虽然,从见到光明的那一刻起它的生命就已经开始进入了倒计时,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且不去管它,如果美丽能够绽放,所有的凄苦都是值得的,哪怕绽放是以如此卑怜的姿态。

    卑怜的蝉是倔强的,在自己小小的舞台上,它的心炽烈而欢腾。我在围墙里/竭全部的爱恋/纵使 守望青藤成冢,在它的心灵里所充塞的,除了一腔爱恋之外便再无其他。既然为爱而生又为爱坚守了那么多年,此刻它怎么能够放弃呢?即便是所爱的人从来不曾在意过自己,但那又如何?爱他,就安静地守护着他,无论是拥入怀中还是泪眼相望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在身边,从此后终于可以不再远离。舒婷在她的《致橡树》里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也恰就是蝉的愿望,它不图能够得到多少怜爱,只要能陪着他望着他,这就足够了。可接下来,作者给我们的美好愿望狠狠地踩了一脚,却终不能/被你唤作娘子,生活原来如此残忍,以至于残忍到了体无完肤的地步!这是作者发自于心底里的呐喊,悲怆而无奈。之于蝉,这恰恰已经是它生活的全部意义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力去改变。而在他那里,它永远只能是一只无足轻重的蝉而已!

    短短的几行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无过多的渲染与雕琢,她只是波澜不惊地像讲故事一样,把爱与被爱描绘的如此刻骨铭心,让浪漫与现实以如此悲壮的景象在我们面前撕裂,这是很让人惊讶地事。诗,原本就是一种凝聚了智慧的语言,而这首《蝉》,无疑是诗中的精品。
    也许,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给过浪漫所应存在的土壤,反复挣扎的灵魂中只剩下了一声哀鸣,读之,潸然泪下!
   

文章评论

雨竹

再次读还是这样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