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的归来
个人日记
陆焉识是旧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聪慧、倜傥而又有才华,会四门外语,他的根子太好了,旧上海的高富帅跟现在一样,也是抢手货,所以他很能讨女人的喜欢。父亲死后,继母冯仪芳尚年轻,且又没有子女,为了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让陆焉识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瑜。才气过人的陆焉识是无法接受之前毫不相识的冯婉瑜,他很快便找了个借口出国留学了,之后,毫无愧意的陆焉识在华盛顿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成了大学教授,继续过他风流得意的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然而,好事终于到了头,五十年代,陆焉识被打成了“反革命”,在一次次的运动中,他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那里匮乏的精神生活和严苛的政治以及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轰然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瑜的深爱。——婉瑜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瑜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自己一生沉沦,终被已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所排斥和利用;才貌俱佳却成了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也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只有那个他曾经不爱的冯婉瑜。
可是, 婉瑜却在他到家前的那一刻突然失忆了!
《陆犯焉识》是被中西方文坛誉为“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严歌苓的颠覆性转型之作。在书里,当政治与人生相撞,对与错,爱与恨,真实与虚幻,以及人性的良善与丑恶,严歌苓都以最大胆的笔触直逼人类精神世界的灰色地带,她用最温情的回眸抚摸了岁月带给爱情最难以承受的伤痕。她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最大的高度。 千帆过境,“原来你就在这儿,”严歌苓与张爱玲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你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可那时,却再也找不到了。在严歌苓的笔下,她是掺杂许多个人感情的,谁是浪子,谁是痴情,她已经想好了,所以她写得更好,更细致,更精彩,更有意思。严歌苓善于写女性,婉瑜也是她笔下较为成功的一个。婉瑜不是个阴郁的人,她是热情奔放的。焉识回到家,他看到了失忆给妻子带来的自由。她开始学会骂人,有各种粗鲁的行为,眼前的这个婉瑜终于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其实妻子婉瑜之前最缺乏的就是自由,她通过病态的行为实现了自由。最后他的妻子光着身子回到了小生物的状态,也即人性回到野性,这让焉识特别痛快。陆焉识身上寄托了严歌苓对知识分子的想象——正直、善良却又不失圆润与聪慧。他身上有着旧时代文人浓郁的华贵气息,自尊与自傲是其扞卫自由的精神底线。而他的自尊与原则却与他所置身的社会与政治环境间出现了抵牾。作为一个文人,他处处以自己的原则作为行事的指南,但,作为知识分子,他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无疑走入了误区,于是他的命运才有了跌宕起伏的波澜。
《归来》取自于《陆犯焉识》的尾点:焉识与婉瑜多年未见,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两人却失之交臂。等他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却已认不出他。 繁华落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当知道陆焉识的演绎者是陈道明时,我慨叹不已:老谋子毕竟是老谋子,他知道,除了陈道明这个老戏骨谁也做不到,那个迂腐的,那个才华横溢的,那个最终落魄无奈的骨子里却永远有着旧时代文人所具有的华贵品质的陆焉识,也只有他陈道明才担得起。
电影一开场就紧扣心弦,二十年未归家的陆焉识越狱和妻子相见,约定地点是火车站天桥,然而农场干部突然而至,两人相见却不能相聚,眼看着被生生拆散。夫妻二人高叫着彼此名字,喊声撕心裂肺,陆焉识的头皮被紧紧扯住,推搡中的婉瑜摔倒在地,头破血流。此情此景,让人涕泪满盈。饰演陆焉识的陈道明此次为唤醒巩俐饰演的妻子冯婉瑜的记忆,亲自上阵弹琴。夕阳温暖的光线中,身着一袭灰色毛呢长大衣的他端坐钢琴前,单旋律的《渔光曲》缓缓流淌,楼道中婉瑜侧耳倾听,凭着琴声辨认出是自己心心念念的丈夫,一步一台阶皆是深情。看到这里,涕泪顿时成了嚎啕大哭。最后几个画面令李安很感动,“非常平静,非常写实,它解读了人对自由和压抑的辩证观念”。几个画面的变换中,陆焉识终究是在冯婉瑜的苦苦守候中归来了。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有一句诗写到:“在所有的脸中,我只怀念你的脸。”饱受精神与肉体双重打击的冯婉瑜选择了向后眺望,她逆时而行,在过去的人群中一次次引颈寻觅着她的陆犯焉识。在她充满期盼的目光背后,不难看到在时间的深处,在她的青春时光里,有着她最为珍视的一段情感。她不认识现实中的陆焉识,却能死死记住陆焉识年轻时的脸,那张脸是她留恋的过去,是她生活的勇气,是她的命和她的一切。作为知识分子象征的陆焉识的清醒则意味着他得独自承受所有的苦难,这是清醒者的宿命和悲哀。随着故事的发展,陆焉识的人生态度开始变得积极,面对漫漫长路,他像冯婉瑜一样,选择了等待,他不离不弃,以百般的呵护、关心,耐心地等待眼前的这个人能够从黑暗的记忆深处归来。也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深处期待着陆焉识能够回到她的过去,而另外一个人在现实里守候冯婉瑜能够回到他的当下和未来。彼此的坚持恰恰让两人无法在清醒的现实中重逢,这是两条铁轨相互守望的爱情,感人却又无望。然而正是向后的怀旧,以及前行中的期冀,这两种背行的力量让《归来》这部影片具有了极强的内在张力。陆焉识不工作,不劳动,他归来之后的整个身心都致力于“唤醒婉瑜”这项也许永远都不会实现的事业。许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这是他与生活和解的方式,里面有爱、有愧疚、有无奈、更有希望。“ 谁能面对,寂寞带来瞬时的悲伤?穿过草木丰茂的心灵,无声地徘徊?”总之,陆焉识回到了眼底的现实,冯婉瑜回到了记忆中那早已过去了的现实,他们走到了一起,以一种极为悲怆而让人唏嘘的方式“相逢”了。
很喜欢巩俐下颌微仰,双眼骄傲地平视着她的前方,多情的美目中透着万种风情。在她熟透了的身体里,总可以迸发出让人难以预料的喜悦和惊奇。冯婉瑜也许和巩俐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但,置身于冯婉瑜的世界里,巩俐成就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她是她,却又不是她,一切都不必再细究,润物细无声,于是最后叹息一声:原来这就是她了,她以冯婉瑜的姿态归来了。
爱一个人到底要怎样?不爱一个人又该是怎样?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极具说服力的答案,每一个爱与爱情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解读,我们本身就不能够给一个标准而统一的答案。在所有的爱与爱情之中,能够生生死死地守候与等待,这无疑是爱的最高境界。至于最后能否归来,我倒觉得不是重要的。爱的定义是付出,也许你爱的那个人知道也懂得,也许你爱的那个人压根就不知道,或者明明知道却并不理会,这又有什么关系?爱她,就给她你能够给与的!
是的,爱她就给她你能够给与的!
然而,好事终于到了头,五十年代,陆焉识被打成了“反革命”,在一次次的运动中,他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那里匮乏的精神生活和严苛的政治以及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轰然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瑜的深爱。——婉瑜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瑜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自己一生沉沦,终被已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所排斥和利用;才貌俱佳却成了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也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只有那个他曾经不爱的冯婉瑜。
可是, 婉瑜却在他到家前的那一刻突然失忆了!
《陆犯焉识》是被中西方文坛誉为“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严歌苓的颠覆性转型之作。在书里,当政治与人生相撞,对与错,爱与恨,真实与虚幻,以及人性的良善与丑恶,严歌苓都以最大胆的笔触直逼人类精神世界的灰色地带,她用最温情的回眸抚摸了岁月带给爱情最难以承受的伤痕。她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最大的高度。 千帆过境,“原来你就在这儿,”严歌苓与张爱玲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你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可那时,却再也找不到了。在严歌苓的笔下,她是掺杂许多个人感情的,谁是浪子,谁是痴情,她已经想好了,所以她写得更好,更细致,更精彩,更有意思。严歌苓善于写女性,婉瑜也是她笔下较为成功的一个。婉瑜不是个阴郁的人,她是热情奔放的。焉识回到家,他看到了失忆给妻子带来的自由。她开始学会骂人,有各种粗鲁的行为,眼前的这个婉瑜终于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其实妻子婉瑜之前最缺乏的就是自由,她通过病态的行为实现了自由。最后他的妻子光着身子回到了小生物的状态,也即人性回到野性,这让焉识特别痛快。陆焉识身上寄托了严歌苓对知识分子的想象——正直、善良却又不失圆润与聪慧。他身上有着旧时代文人浓郁的华贵气息,自尊与自傲是其扞卫自由的精神底线。而他的自尊与原则却与他所置身的社会与政治环境间出现了抵牾。作为一个文人,他处处以自己的原则作为行事的指南,但,作为知识分子,他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无疑走入了误区,于是他的命运才有了跌宕起伏的波澜。
《归来》取自于《陆犯焉识》的尾点:焉识与婉瑜多年未见,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两人却失之交臂。等他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却已认不出他。 繁华落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当知道陆焉识的演绎者是陈道明时,我慨叹不已:老谋子毕竟是老谋子,他知道,除了陈道明这个老戏骨谁也做不到,那个迂腐的,那个才华横溢的,那个最终落魄无奈的骨子里却永远有着旧时代文人所具有的华贵品质的陆焉识,也只有他陈道明才担得起。
电影一开场就紧扣心弦,二十年未归家的陆焉识越狱和妻子相见,约定地点是火车站天桥,然而农场干部突然而至,两人相见却不能相聚,眼看着被生生拆散。夫妻二人高叫着彼此名字,喊声撕心裂肺,陆焉识的头皮被紧紧扯住,推搡中的婉瑜摔倒在地,头破血流。此情此景,让人涕泪满盈。饰演陆焉识的陈道明此次为唤醒巩俐饰演的妻子冯婉瑜的记忆,亲自上阵弹琴。夕阳温暖的光线中,身着一袭灰色毛呢长大衣的他端坐钢琴前,单旋律的《渔光曲》缓缓流淌,楼道中婉瑜侧耳倾听,凭着琴声辨认出是自己心心念念的丈夫,一步一台阶皆是深情。看到这里,涕泪顿时成了嚎啕大哭。最后几个画面令李安很感动,“非常平静,非常写实,它解读了人对自由和压抑的辩证观念”。几个画面的变换中,陆焉识终究是在冯婉瑜的苦苦守候中归来了。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有一句诗写到:“在所有的脸中,我只怀念你的脸。”饱受精神与肉体双重打击的冯婉瑜选择了向后眺望,她逆时而行,在过去的人群中一次次引颈寻觅着她的陆犯焉识。在她充满期盼的目光背后,不难看到在时间的深处,在她的青春时光里,有着她最为珍视的一段情感。她不认识现实中的陆焉识,却能死死记住陆焉识年轻时的脸,那张脸是她留恋的过去,是她生活的勇气,是她的命和她的一切。作为知识分子象征的陆焉识的清醒则意味着他得独自承受所有的苦难,这是清醒者的宿命和悲哀。随着故事的发展,陆焉识的人生态度开始变得积极,面对漫漫长路,他像冯婉瑜一样,选择了等待,他不离不弃,以百般的呵护、关心,耐心地等待眼前的这个人能够从黑暗的记忆深处归来。也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深处期待着陆焉识能够回到她的过去,而另外一个人在现实里守候冯婉瑜能够回到他的当下和未来。彼此的坚持恰恰让两人无法在清醒的现实中重逢,这是两条铁轨相互守望的爱情,感人却又无望。然而正是向后的怀旧,以及前行中的期冀,这两种背行的力量让《归来》这部影片具有了极强的内在张力。陆焉识不工作,不劳动,他归来之后的整个身心都致力于“唤醒婉瑜”这项也许永远都不会实现的事业。许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这是他与生活和解的方式,里面有爱、有愧疚、有无奈、更有希望。“ 谁能面对,寂寞带来瞬时的悲伤?穿过草木丰茂的心灵,无声地徘徊?”总之,陆焉识回到了眼底的现实,冯婉瑜回到了记忆中那早已过去了的现实,他们走到了一起,以一种极为悲怆而让人唏嘘的方式“相逢”了。
很喜欢巩俐下颌微仰,双眼骄傲地平视着她的前方,多情的美目中透着万种风情。在她熟透了的身体里,总可以迸发出让人难以预料的喜悦和惊奇。冯婉瑜也许和巩俐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但,置身于冯婉瑜的世界里,巩俐成就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她是她,却又不是她,一切都不必再细究,润物细无声,于是最后叹息一声:原来这就是她了,她以冯婉瑜的姿态归来了。
爱一个人到底要怎样?不爱一个人又该是怎样?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极具说服力的答案,每一个爱与爱情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解读,我们本身就不能够给一个标准而统一的答案。在所有的爱与爱情之中,能够生生死死地守候与等待,这无疑是爱的最高境界。至于最后能否归来,我倒觉得不是重要的。爱的定义是付出,也许你爱的那个人知道也懂得,也许你爱的那个人压根就不知道,或者明明知道却并不理会,这又有什么关系?爱她,就给她你能够给与的!
是的,爱她就给她你能够给与的!
文章评论
紫藤
字体太小,不得不眼睛爬到屏幕上去看。读书华美文,特想看看这部电影去。[em]e112[/em]
一面湖水
书和电影都没看过,汗啊!明儿先找书来读读! 不过陈道明可是我的偶像!嘿嘿
小雨点
看了你的评论,特别想看看原著,也一定要看看原著。佩服张艺谋,欣赏陈道明,喜欢巩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