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张鈁 (上)
个人日记
第一次知道张鈁这个名字是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中。其时河南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几十万人自延津一路西行逃难,沿途饿殍遍野死者不计其数。时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百般无着只得求助于蒋公,蒋公协一干人等到西安向张鈁借粮,张鈁二话没说就捐出了自己的一半家产,救了许多落难的百姓。看这部电影时,我刚好在洛阳。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寻山玩水的毛病,每得一处自己中意的去处便欣喜不已以致流连忘返。初到洛阳时便向相熟者打听洛阳的好去处,那时便有人跟我说了千唐志斋,因为说者语嫣不详,彼时尚不知它和张鈁有甚瓜葛。直到那次看了电影,再到百度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始才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自那时起,对张鈁,对千唐志斋的向往便忽然地涌上了心头。只是那时已到年底,被万般琐事纠缠着总也脱不开身。当时只道以后有的是时间,来年再去也不迟,早去晚去并无甚差异,便也没当回事。谁知节后因种种缘故我未能再去洛阳,这个结便哽在喉咙里始终不得释然。
一,初访受阻
前几日,因那年在洛阳的工程出了点纰漏,我必须再去一次。当时心里忽地一个闪念:这次大概可以了了心愿了吧?但也仅仅只是一闪念,知道给我的时间并不宽裕,去千唐志斋的希望并不太大。
到了洛阳,第二日,甲方请来的核算员因事请假,工作只得暂停。正不知下午该如何打发自己时,李宁来了。李宁是我们这个工程做不锈钢方面的承包人,那时关系处的特好,他始终叫我梁哥。一见到我他便大呼小叫着扑上来,那热乎劲儿几乎让我招架不住了。一阵寒暄过后我跟他说了我这次来的目的以及下午不得不中断工作的情况,他顿时大喜过望,立刻不由分说拉我上了车。他也不问我同不同意,就自顾地一边开车一边给他女朋友打电话:“咱梁哥来了,赶紧收拾收拾一会我车开过去接你,咱俩下午一起陪哥逛逛!”车开了老远才想起了还没有逛的目的,于是他笑着问我:“哥你想去哪?”我也犯了愁,虽说心里想去千唐志斋,但千唐志斋远在新安,好几十公里的路程,那么远怎好意思让他陪我。正犹豫间老藤打来电话:“你哥学校里刚结束高考,下午他正没事呢,你能不能过来咱们一起去千唐志斋?”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于是,李宁开着他的小皮卡车拐到市里接了他的女朋友我们一起往新安而去。到了新安,老藤跟哥正等着。开两辆车毕竟太浪费了,哥建议都移坐到他的车上去。李宁说好,我们仨就坐到了哥的车上。他们是新安人,自是轻车熟路,十几公里的路程不一会就到了。
下了车,一座古朴的园林式建筑出现在眼前。但让我失望的是,这里并无我所想象的车水马龙的景象,不仅门前空无一人,连大门都紧锁着。难道是都还没上班吗?看了看时间也不应该,再说,没有哪个景区说中午是不开门的。正疑惑间,有路人提醒敲门问问,于是老藤就去敲了门。这一招果然凑了效,里面的门开了一道缝探出一个脑袋出来,一问才知道周一闭馆,今天不开门。
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么清冷呢。老藤不甘心,不断地跟他们协商看看能不能破个例让我们进去,但被拒绝了。大伙顿时没了兴致,很失落。我不断地安慰大家:“没事的,能在门口站一站找找感觉已经不虚此行了。再说,”我指指门头的字说,“这里还有启功老先生题的字,这可是随便就能见到的宝贝!”但老藤仍不甘心,她让哥给赵留喜老先生打电话,留喜先生的弟弟赵根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并且担任着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副会长、碑志石刻委员会主任,千唐志斋里倾注着赵老很多的心血,让留喜老先生打个招呼肯定没问题。哥想了想,就给留喜先生打了电话。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并极力邀请我们先去南湾村他的鱼塘看看。
二,南湾村拜会留喜先生
在去南湾的路上,老藤向我介绍了留喜先生的一些事。因幼年家贫,先生读书到初中便辍学了。辍学后,先生从事了很多工作,可谓颠沛半生。后来,留喜先生担任了所在村的书记,为村里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也为村里的老百姓很多有意义的好事。六十岁时,先生退休了,这时,先生产生了写作的念头,于是便开始学习韵律并试着写作。因为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文字笔力深厚极富生活情趣,先后出版了《戬毂居诗稿》、《秋窗拾梦》等书,收获颇丰。言语中老藤止不住阵阵叹息,钦佩之情流露其间。在河洛,我曾读过先生的文字,那时就对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先生的这些生活经历我却是不知道的,听了老藤的介绍我对先生也更敬重了。
车子过了涧河桥,驶过一段水泥路,就进了南湾村。这里的路仍是乡间那些常见的泥土路,曲曲折折也极不平坦。路边的田地里,农人正忙碌地收割着小麦。在豫南,小麦早已收割完毕,连秧苗都已经插完了,而这里却仍是如火如荼地一片,足见南北差异的迥然。我无心看这些,一直在心里勾画着先生的样子,离先生越近见先生的心情就越忐忑。
几度辗转,车子拐过一道斜坡,先生的鱼塘突地出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那时,鱼塘边上一个身材高大的而透着书卷气的老人正站在那里,一见到我们他便大声说道:“很难找吧?”声音响亮而有力道。
我紧走几步握住先生的手,先生的手宽大厚实,很热烈。
我们相携着来到先生的住地,这是几间稍显简陋的平房,临溪而建,掩藏在浓密的树林边显得极为宁静。站在房前的场地上,几爿鱼塘在眼底一溜儿排开,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望之,悠古之情思顿起,不禁感慨万端。我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心里暗想,到老了,也定要寻得如此一般的境地才是。正思忖间,先生从房间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两本书,一边走一边说:“这是我的书,送给梁老师,请多指教!”我顿时惊慌失措,赶紧双手接过来,先生谦逊的姿态让我慨叹不已。
坐下闲聊了一会,先生说:“既然来了咱们就先去玉梅村的王乔洞看看吧,那里虽说不是多么华美,但很有意义,也很有历史价值,值得一看。”
大家点头应允,于是一起上了车。哥开着车循着原路返回到水泥路上,顺着先生的指点我们一起直奔王乔洞而去。
三,拜谒洞真观
车行三五分钟,仍如前番一般,下了水泥路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一小段,王乔洞景区到了。
王乔洞景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南面的洞窟区,一部分是北面的建筑区。最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道观,就是它的建筑区部分。抬头,只见道观的门楣上写着“洞真观”三个大字,这应该就是这座道观的名字了。正如先生所说,这道观不仅不华美,反而显得极度地破败不堪。“洛阳的古迹太多了,怎么保护也保护不过来!”先生叹息道,“这里没人管没人问,实在是太可惜了。”我点头称是,“这要是在我们信阳,早就被捯饬的富丽堂皇了,越少越珍贵才越懂得保护开发。”
“别小瞧这破旧的道观,它当初可是豫西的名刹,道教圣地,是集庙宇、石刻、壁画共存一体建筑。它始建于宋代,是正统的皇家道观,在元、明、清三代曾重修增建过。道观最初占地80余亩,如今只剩下了六千余平方米,虽说地盘不大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先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一般。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寻山玩水的毛病,每得一处自己中意的去处便欣喜不已以致流连忘返。初到洛阳时便向相熟者打听洛阳的好去处,那时便有人跟我说了千唐志斋,因为说者语嫣不详,彼时尚不知它和张鈁有甚瓜葛。直到那次看了电影,再到百度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始才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自那时起,对张鈁,对千唐志斋的向往便忽然地涌上了心头。只是那时已到年底,被万般琐事纠缠着总也脱不开身。当时只道以后有的是时间,来年再去也不迟,早去晚去并无甚差异,便也没当回事。谁知节后因种种缘故我未能再去洛阳,这个结便哽在喉咙里始终不得释然。
一,初访受阻
前几日,因那年在洛阳的工程出了点纰漏,我必须再去一次。当时心里忽地一个闪念:这次大概可以了了心愿了吧?但也仅仅只是一闪念,知道给我的时间并不宽裕,去千唐志斋的希望并不太大。
到了洛阳,第二日,甲方请来的核算员因事请假,工作只得暂停。正不知下午该如何打发自己时,李宁来了。李宁是我们这个工程做不锈钢方面的承包人,那时关系处的特好,他始终叫我梁哥。一见到我他便大呼小叫着扑上来,那热乎劲儿几乎让我招架不住了。一阵寒暄过后我跟他说了我这次来的目的以及下午不得不中断工作的情况,他顿时大喜过望,立刻不由分说拉我上了车。他也不问我同不同意,就自顾地一边开车一边给他女朋友打电话:“咱梁哥来了,赶紧收拾收拾一会我车开过去接你,咱俩下午一起陪哥逛逛!”车开了老远才想起了还没有逛的目的,于是他笑着问我:“哥你想去哪?”我也犯了愁,虽说心里想去千唐志斋,但千唐志斋远在新安,好几十公里的路程,那么远怎好意思让他陪我。正犹豫间老藤打来电话:“你哥学校里刚结束高考,下午他正没事呢,你能不能过来咱们一起去千唐志斋?”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于是,李宁开着他的小皮卡车拐到市里接了他的女朋友我们一起往新安而去。到了新安,老藤跟哥正等着。开两辆车毕竟太浪费了,哥建议都移坐到他的车上去。李宁说好,我们仨就坐到了哥的车上。他们是新安人,自是轻车熟路,十几公里的路程不一会就到了。
下了车,一座古朴的园林式建筑出现在眼前。但让我失望的是,这里并无我所想象的车水马龙的景象,不仅门前空无一人,连大门都紧锁着。难道是都还没上班吗?看了看时间也不应该,再说,没有哪个景区说中午是不开门的。正疑惑间,有路人提醒敲门问问,于是老藤就去敲了门。这一招果然凑了效,里面的门开了一道缝探出一个脑袋出来,一问才知道周一闭馆,今天不开门。
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么清冷呢。老藤不甘心,不断地跟他们协商看看能不能破个例让我们进去,但被拒绝了。大伙顿时没了兴致,很失落。我不断地安慰大家:“没事的,能在门口站一站找找感觉已经不虚此行了。再说,”我指指门头的字说,“这里还有启功老先生题的字,这可是随便就能见到的宝贝!”但老藤仍不甘心,她让哥给赵留喜老先生打电话,留喜先生的弟弟赵根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并且担任着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副会长、碑志石刻委员会主任,千唐志斋里倾注着赵老很多的心血,让留喜老先生打个招呼肯定没问题。哥想了想,就给留喜先生打了电话。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并极力邀请我们先去南湾村他的鱼塘看看。
二,南湾村拜会留喜先生
在去南湾的路上,老藤向我介绍了留喜先生的一些事。因幼年家贫,先生读书到初中便辍学了。辍学后,先生从事了很多工作,可谓颠沛半生。后来,留喜先生担任了所在村的书记,为村里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也为村里的老百姓很多有意义的好事。六十岁时,先生退休了,这时,先生产生了写作的念头,于是便开始学习韵律并试着写作。因为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文字笔力深厚极富生活情趣,先后出版了《戬毂居诗稿》、《秋窗拾梦》等书,收获颇丰。言语中老藤止不住阵阵叹息,钦佩之情流露其间。在河洛,我曾读过先生的文字,那时就对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先生的这些生活经历我却是不知道的,听了老藤的介绍我对先生也更敬重了。
车子过了涧河桥,驶过一段水泥路,就进了南湾村。这里的路仍是乡间那些常见的泥土路,曲曲折折也极不平坦。路边的田地里,农人正忙碌地收割着小麦。在豫南,小麦早已收割完毕,连秧苗都已经插完了,而这里却仍是如火如荼地一片,足见南北差异的迥然。我无心看这些,一直在心里勾画着先生的样子,离先生越近见先生的心情就越忐忑。
几度辗转,车子拐过一道斜坡,先生的鱼塘突地出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那时,鱼塘边上一个身材高大的而透着书卷气的老人正站在那里,一见到我们他便大声说道:“很难找吧?”声音响亮而有力道。
我紧走几步握住先生的手,先生的手宽大厚实,很热烈。
我们相携着来到先生的住地,这是几间稍显简陋的平房,临溪而建,掩藏在浓密的树林边显得极为宁静。站在房前的场地上,几爿鱼塘在眼底一溜儿排开,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望之,悠古之情思顿起,不禁感慨万端。我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心里暗想,到老了,也定要寻得如此一般的境地才是。正思忖间,先生从房间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两本书,一边走一边说:“这是我的书,送给梁老师,请多指教!”我顿时惊慌失措,赶紧双手接过来,先生谦逊的姿态让我慨叹不已。
坐下闲聊了一会,先生说:“既然来了咱们就先去玉梅村的王乔洞看看吧,那里虽说不是多么华美,但很有意义,也很有历史价值,值得一看。”
大家点头应允,于是一起上了车。哥开着车循着原路返回到水泥路上,顺着先生的指点我们一起直奔王乔洞而去。
三,拜谒洞真观
车行三五分钟,仍如前番一般,下了水泥路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一小段,王乔洞景区到了。
王乔洞景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南面的洞窟区,一部分是北面的建筑区。最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道观,就是它的建筑区部分。抬头,只见道观的门楣上写着“洞真观”三个大字,这应该就是这座道观的名字了。正如先生所说,这道观不仅不华美,反而显得极度地破败不堪。“洛阳的古迹太多了,怎么保护也保护不过来!”先生叹息道,“这里没人管没人问,实在是太可惜了。”我点头称是,“这要是在我们信阳,早就被捯饬的富丽堂皇了,越少越珍贵才越懂得保护开发。”
“别小瞧这破旧的道观,它当初可是豫西的名刹,道教圣地,是集庙宇、石刻、壁画共存一体建筑。它始建于宋代,是正统的皇家道观,在元、明、清三代曾重修增建过。道观最初占地80余亩,如今只剩下了六千余平方米,虽说地盘不大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先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一般。
说着,我们进了观内来到院中。在不甚宽敞的院子里,几株粗大的古柏在昂然地立着。这几株古柏虽历经千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风雨雷霆的击打了,但除了其中一株树干因风蚀的过于厉害而枯老之外,其他的仍然树干结实枝叶茂盛冠盖葱郁。而那株树干枯老的柏树顶上竟也疏疏落落地生出几片绿色出来,大有枯木逢春的味道,其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啧啧称奇。先生指着其中两颗柏树说:“之前这两棵树中间还有两棵葡萄树,它们攀古柏成架,每到夏天便阴凉一片,架上成串的紫色葡萄晶莹剔透,紫绿相间煞是好看,构成了道观八景之一。”大殿内,老子李耳的坐像虽已斑驳,但仍栩栩如生,足见古人艺术功底的深厚。大殿的顶部由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着,先生指着中间的两个柱子说;“左边的这根是枣树,右边的是荆条树。”听先生这一说我惊讶的长大了嘴巴,这得多少年才能长到这么大呀?也可见当时这座山上的树木是多么的粗大浓郁了。在大殿两壁的墙面上,是用彩笔绘的壁画,先生说有24副。早些年,壁画除1幅脱落外,其他23幅颜色虽有褪落,但轮廓清晰,内容丰富,有三教合一、护法神像、山水、花鸟、人物、题款等。但此时却因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部分都已脱落,剩下的也已模糊不清,能看到的不多了,想来真是可惜。
四,直面烂柯山
走出洞真观,我们走向洞窟区。洞窟区一带为石灰岩质,因此石放在水中可自升,俗称“上水石”。洞窟凿于断崖处,现存5窟,其中最大的为“真人王乔仙洞”。洞口狭窄而中宽,高约3-4米,面积30平方米。洞口左侧嵌有石碑一通,大元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乔仙洞兼下院洞真观主持纯和子孙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树”碑刻一方,洞口内东壁镶嵌元大德年间敕保道观的皇帝圣旨碑,阴刻汉、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南北两区现存丰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碑、元成宗铁穆耳圣旨碑、逢师一着碑、游人题记碑及各时期重修碑记碑刻60余通,均为历代官宦名人所留,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走出洞真观,我们走向洞窟区。洞窟区一带为石灰岩质,因此石放在水中可自升,俗称“上水石”。洞窟凿于断崖处,现存5窟,其中最大的为“真人王乔仙洞”。洞口狭窄而中宽,高约3-4米,面积30平方米。洞口左侧嵌有石碑一通,大元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乔仙洞兼下院洞真观主持纯和子孙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树”碑刻一方,洞口内东壁镶嵌元大德年间敕保道观的皇帝圣旨碑,阴刻汉、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南北两区现存丰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碑、元成宗铁穆耳圣旨碑、逢师一着碑、游人题记碑及各时期重修碑记碑刻60余通,均为历代官宦名人所留,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烂柯山因“仙”而名扬天下,这一山名,主要是人们根据《水经注》、《志林》、《述异记》等古代书籍中有关“王质成仙”的传说,追寻“仙踪”而形成的。它讲的是一个贫穷的樵夫,名叫王质,家住崤山脚下的铁门镇蔡庄村,以砍柴卖柴为生,人们就叫他王乔(先生说,实际上应该是王樵)。有一天,他到村南的山上砍柴,看见两位老者正在一株结满果实的桃树下对坐下棋,就放下斧头,凑过去默默观弈,饿了,就顺手捡起两位老者吃剩的桃核充饥。过了一会儿,王乔忽然想起了砍柴的事儿,急忙停止观棋,回到当初干活的地方。可低头一看,斧柄早已烂尽,仅剩下了生锈的斧头。他便匆匆下山返家,不料村舍也已变得不认识了,遇到的全是陌生人。人们告诉他:很多多年前,有一位祖先叫王乔,上山砍柴,一去未归。这时,王乔意识到自己在山中遇到的两位老者原来是神仙,于是就立即跑回山上,要拜他们为师。谁料,两老者不理他,携手进了旁边的一个山洞。王乔追过去,却见洞口烟气弥漫,根本无法进入。就这样,王乔仅仅修成了“真人”,即“半仙儿”,而他当初砍柴的那座山,从此被称为烂柯山,仙人进入的洞,则为王乔洞。
烂柯山上现存一通石碑,为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所立,上面雕刻着《重兴新安洞真观碑记》,由元初书法名家张仲寿书丹。上面记载,在北宋时期,人们即在烂柯山上修建起了一座规模庞大的洞真观,以纪念王乔在此成仙。金人侵入中原,此观遭到严重破坏。到了元代,皇家大兴土木,将其恢复重建,并连颁三道圣旨,将此作为皇家园林和皇族进行祈福之所。
经历了700年,烂柯山洞真观以及王乔洞至今仍被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烂柯胜迹”以其独特的内涵和自然形态,被称为“新安八景”之一。
看完这些,先生抬头看了看西斜的太阳,说道:“时候不早了,咱们去千唐志斋吧!”
烂柯山上现存一通石碑,为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所立,上面雕刻着《重兴新安洞真观碑记》,由元初书法名家张仲寿书丹。上面记载,在北宋时期,人们即在烂柯山上修建起了一座规模庞大的洞真观,以纪念王乔在此成仙。金人侵入中原,此观遭到严重破坏。到了元代,皇家大兴土木,将其恢复重建,并连颁三道圣旨,将此作为皇家园林和皇族进行祈福之所。
经历了700年,烂柯山洞真观以及王乔洞至今仍被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烂柯胜迹”以其独特的内涵和自然形态,被称为“新安八景”之一。
看完这些,先生抬头看了看西斜的太阳,说道:“时候不早了,咱们去千唐志斋吧!”
文章评论
湘妃竹
书华老弟可真是做生意人啊!真是会算计,去一趟洛阳,既完成了工作,又完成了心愿,一举两得!一点也不浪费!佩服![em]e179[/em]
雨竹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巾帼雪
学习了
紫藤
[em]e120[/em] 俺只看,不说话。
紫藤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行程,书华娓娓道来,生活、历史尽在期间。俺却如同看天书,啥都没看懂,啥都看不懂[em]e110[/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