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的光芒

个人日记

       











              
回眸二战,柏林的演讲台、西门子的电台、克虏伯的炮台、基尔的船台、佩内明德的火箭发射台。。。。。另多少国家颤抖惊诧!德国武器其技术含量、精细程度、打击威力比起其他国家有着革命性的优势地位!现在很多武器装备(大到火箭导弹潜艇飞机,小到军服头盔MP-44)是以德国当年的创造为先驱的!

             难以想象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强悍的民族。甚至当时连犹太青年也有人说:“如果我不是犹太人的话,我也去追随纳粹。”撇开善与恶不提的话,一个国家能够单挑半个地球的强国并能在四面八方坚持六年时间,其战斗力、杀伤力、意志力、战斗素养均使对手们望而生畏闻之色变,要做到这些需要什么力量来支撑?


             战
争中德国军人就算再怎样残暴屠杀犹太人,也没有罪恶的慰安妇制度。他们至少至少再怎么说保留了对人的基本尊重。意大利的士兵们甚至希望隆美尔元帅取代墨索里尼成为他们的领袖!相当数量的法国女性甚至与德国兵谈情说爱————“他们不像是残暴的入侵者,倒像是彬彬有礼的绅士。”

             美军在诺曼第登陆后占领了法国村镇时没付钱就抢当地人的葡萄酒,当地人抱怨说德国人以前也付钱的!美国兵听了目瞪口呆,“什么?德国人在你们这里喝酒也付钱?”————这就是占领者的习惯性逻辑。至于东部“正义的”苏联人攻入德国后对妇孺烧杀奸淫犯下的滔天暴行,那就更不用提了也罢.........

 
 
图片
 


          
在二战中后期,德军哪一次不是在实力落后于盟军的情况下给予盟军重大的杀伤?这也是盟军最为困惑的地方。二战结束以后,欧洲战场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以及不少军事家、历史学家都试图找到这个答案,但他们并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也许这个答案永远也找不到。因为这是日耳曼这个优秀的民族一种无法理解的精神品质!

         两次震惊世界的“彩虹”行动,德国军人虽与战舰一起沉到了海底,但德国军人没有愧对“军人”二字!德国人用鲜血证实了日耳曼是一个坚贞不屈的!
在柏林战役中,守卫阵地的德军官兵们早已做好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准备”,苏军也因此打得异常艰苦,在这场战役中苏军平均每天要丢下2500具尸体!德军已经把阵地化有形为无形,没有后方,都是前线!帝国大厦里废墟里那最后的2000名勇士最后全部牺牲无一人投降;国防军在柏林被攻陷的那一刻炸毁鼠式坦克样车,拒不让其落入苏联之手;更有一个党卫军班长在帝国毁灭后的14年中每日向着柏林方向行纳粹军礼,直到1959年被人击毙·····


          第三帝国本身已经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的崛起造就了太多奇迹。军工也好,军队也好,将领也好,都是奇迹。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的军工都在飞速发展,而第三帝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从早期试验车到后来的虎式坦克,再到鼠式坦克;不论是轻型坦克(Light Tank),中型坦克(Middle Tank),重型坦克(Heavy Tank),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还是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Gun),在二战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二战那个将星璀璨的年代里,第三帝国的名将在他们中间更是最炫目的一批。战略大师曼施坦因元帅;“希特勒的救火队员”莫德尔元帅;人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元帅;“狼群”战术创始人邓尼茨元帅;闪击战创始人,“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上将······可以说,每个人在现代军事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
 

           德国到19世纪中期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政治障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从187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的32年间,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经济总量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

 

             德国自德皇开始就非常注重国民素质教育,理性严谨已经形成了德国人的一种习惯,它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中,融化到每个人的血液里。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

            1929至1933年爆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濒临崩溃。美国并非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应该说德国所遭受的经济危机冲击的严重程度,要远大于欧美其他国家。 1933年,刚刚上台的希特勒面对的是一战后经济上的烂摊子,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失业率高达30%(平均每3个德国劳动者就有1个失业)。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3年间,共爆发1000多次罢工。

          他上台伊始,就立刻投入到挽救经济的工作中,在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之下,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开始强劲增长,失业率直线下降,到1938年,失业率已降至1.3%。从1933年至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了43%,国民经济总值增长超过100%,同时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图片
 


      
私有的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国家的货币发行,获取暴利,从而资助他们对整个社会人口的控制和剥削。经过费德尔点拨,希特勒立刻敏锐地抓住了金融才是这一问题的核心,并形成了“创造性工业资本”与“掠夺性金融资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的深刻印象。当他明白金融和控制金融的势力集团才是德国命运的真正主宰之后,再回头想许多从前令他困惑的问题,马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全新的视角重新修订《银行法》,规定:取消帝国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帝国银行行长及董事会成员的任命权转归国家元首;赋予帝国银行执行公开市场政策的权力(但很少使用它);帝国银行可以对“创造就业汇票”进行贴现,以便新政府为创造就业提供资金。

       
 1933年5月31日,德国政府宣布发行10亿马克的“创造就业汇票”,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支付特殊的技术工程项目。这些可再展期的票据被政府支付给雇主,雇主将承办大型项目雇用大量工人,这样从企业主一直到普通家庭,都能够从“创造就业汇票”获益。随着这些票据流通量的加大,闲置的资源利用率大幅上升,而失业率迅速下降。  


       
在公共工程方面,特别是在建设新兴中产阶级的住房领域,“创造就业汇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32年德国大约建了14.1万栋住房,而到1934年,大约有28.4万栋各种住宅建成。显然“创造就业汇票”使德国在建的住宅面积在两年之内翻了一番还多。同时这些钱还用于修建德国的公路系统,“创造就业汇票”建成的公路里程高达数千公里,形成了覆盖全德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创造就业汇票”实质:就是政府重新获得了发行货币的权力。

          
这一正确而卓越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德国中产阶级和贫困阶层产生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同时绕过了国际银行家对德国经济的控制。当然,也招致外国银行家的强烈不满和严重关注。而“创造就业汇票”的一大功绩就在于:使德国的经济发展摆脱了英、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束缚,重建了德国经济,开创了既不同于传统老牌资本主义列强,也不同于死板的所谓“社会主义”苏联的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危机,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在所谓“新政”的大力刺激下,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1937—1938年,美国再度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直到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后,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在整个“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平均失业率高达18%,国民生产总值直到1941年才扳回到1929年危机前的水平,如果不是战争爆发,高达1000多万美国青年被征召入伍,失业问题恐怕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你看过雷妮·里芬斯塔尔那部著名的《奥林匹克》(《意志的胜利》),一定会对1936年德国的综合国力和精神状态留下深刻印象。那响彻云霄的欢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气势宏伟的建筑,健美如神的运动员,无一不暗示着志在天下的实力与霸气    

      
希特勒“新政”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就拯救经济危机而言,它的确卓有成效。德国是受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却是第一个走出大萧条的国家!


        为什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好的帐单都是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2/3,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  

             因有理性严谨,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初中叶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图片
 
  1914年8月1日,德皇对俄宣战,8月3日,希特勒立即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恳求国王能批准他参加巴伐利亚军队。8月4日,希特勒获准加入了巴伐利亚步兵第一团,担任团队传令兵有数次他凭着侥幸死里逃生,吃尽了苦头,不过,在战争中他曾两次受奖。

              因为作战英勇,获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奖章。1918年,因只身俘获了15名英军士兵,又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在前帝国军队中,后一种奖章很少授予普通的士兵,他一直自豪的佩带着这枚奖章,
希特勒在战争中还曾两次受伤,一次是1916年10月的松姆战役中腿部受伤。在德国医疗复员后又回到了前线。还有一次是1918年德军最后一次全面攻势中,他那一团处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10月13日晚,英军向瓦尔维克以南的一个小山头大放毒气,希特勒中了毒气。他跌跌撞撞的回去,眼睛感到火辣辣的阵痛。几个小时后,他的眼睛烧的像通红的煤块一样,周围一片漆黑。
 
            希特勒因双目中毒而暂时失明,来到柏林一家陆军医院疗养。正当希特勒闷闷不乐,一筹莫展的时候。11月10日,一个阴暗的星期日,一个牧师来到医院,那个牧师说,11月11日,在法国的贡比涅签定停战协议。战争失败了,德皇退位逃往荷兰,希特勒听到这些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他摸索着回到病房,投身到床上,把发烧的脑袋埋在毯子里。。。

 
图片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是这样开头的:“今天在我看来,命运竟然选择茵河河畔的勃劳瑙作为我的出生地,似乎是一种天意。因为这个小小的城镇座落在两个日耳曼国家的边境上……


        当年的希特勒一无所有。正如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谈到他从故乡来到维也纳的情形:“我手中提着一只装有替换衣衫的箱子,心中怀着坚定的意志,动身到维也纳去……我希望有所成就——但决不做公务员。”
 

                  1938年的春天,当他作为第三帝国的元首回到维也纳,这时候,他不能不想起尼采的“强力意志哲学”,想起他早年的阅读。瓦格纳的神话和英雄仅仅是歌剧舞台上的;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哲学也仅仅是纸上谈兵,希特勒则把这一切变成了世界舞台上活生生的现实。

             关于德奥合并,希特勒作了这样的解释:“我相信,是上帝的意志打发一个青年(指他自己,他当年是24岁)从这里(指维也纳)到德国去(指慕尼黑),让他成长起来……我现在要感谢上帝,他使我回到我的祖国!”
 

            许多本有关希特勒的传记都说,青少年时代的希特勒最爱用他出众的口才对别人讲述历史(包括中世纪日耳曼神话),少年希特勒对种族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有一回他突然站在一处不动,指着同伴说:“你不是日耳曼人!你的头发是黑的,眼睛也是黑的!”

 
图片



             多种有关他的传记都提到了他早年如饥似渴地阅读,嗜书如命。没有专心、大量的阅读便不会有后来的希特勒。据他的青少年时代的亲朋好友后来回忆说,希特勒“性格孤僻,很安静,喜欢读书,看起来很严肃,与别的年轻人不同。”少年时,他最爱读冒险小说。后来他从图书馆借来大批有关德国历史和德国神话著作来阅读。人们回忆说,尽管这个年轻人在体力劳动上极其懒惰,但读起书来却是废寝忘食,三更暂眠,五更复起。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他自己也说:“当时我用心读了大量的书。工作之余全部时间都花在读书上。这样在几年内我就打下了知识的基础,到今天我还从这里吸收营养。” “所谓‘读书’,当然我的意思也许同所谓的‘知识界’的一般人有所不同。我也认识一大批‘读书’人……但是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博学’的人。不错,他们有丰富的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不整理他们所吸收到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个掌握正确读书艺术的人……从本能上立刻就能辨别出什么东西是他认为值得永远记住的,或者因为这些东西符合他的需要……读书的艺术,求知的艺术是……去芜存精……只有这样读书才有意义,才有目的性……由此看来,我在维也纳的日子特别有意义,特别有价值。”
 

             希特勒在“去芜存精”这几个字的下面加了重点号。因为这些东西符合他的需要”这句自白很重要。这是要害!因为他读书,是把独特的“自我”放进去了!而且最后统统归结到他的“纳粹政治哲学纲领”:雅利安人种是地球的“主宰民族”;犹太人必须被灭绝!希特勒所吸收到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纲领的需要。在这个时期,我形成了一种世界(Weltanschauung,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之外,我后来很少需要再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


           在维也纳流浪期间,希特勒尤其埋首阅读反犹书籍。当时这种书籍在维也纳很畅销。全城有2加万居民,犹太人就有20万,他说:“我经常一闻到这种穿长袍子的人的气味,心里便觉得作呕。”

 
图片



 
            在小学和中学,他参加了修道院的唱诗班,那是他的音乐启蒙,是第一课。少年希特勒最热衷于这三样艺术:绘画、建筑和音乐。有一天,他母亲为他买了一架海曼牌的钢琴,由库比席克的老师执教。希特勒在钢琴前一弹就是几个小时。后来,希特勒到维也纳找出路,闯荡,流落街头,经常挨饿。在他的自我教育计划中,他写过话剧习作,有时会写到黎明破晓;故事取自古代日耳曼神话和历史。后来他又试着写部音乐剧,希特勒把前奏曲弹奏出来,等好友库比席克提出修改意见。

 

                  二战中,他是几百万装备精良的德军的最高统帅,战场从伏尔加河到北非,再到英吉利海峡。这舞台还不大吗?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回顾了过去: “当时我才11岁就不得不第一次违抗(我义亲的意愿)……我不要当公务员,不,不。……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呕……“有一天,我终于决定要做个画家,做个艺术家……我的父亲听了吃了一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什么,画家?艺术家?’“他怀疑我发疯了,也很可能他以芳是听错了成者理解错了我的话。但是等到他弄清楚了之后,他便坚决反对这个打算……‘艺术家?不行!只要我还剩一口气,我决不答应!’……我父亲决不改变他的‘决不’,而我却加强了我的‘决心’……”

             在啤酒馆政变失败后,19242月,希特勒在特别法庭舌战法官,转败为胜。法官说他仅仅是想充当一名吹鼓手。希特勒用他的天赋口才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小人的眼界是多么狭窄!请相信。我认为以部长身分载入历史并不道得一个伟大人物去努力争取……。”


             希特勒用崇敬的口吻谈到了瓦格纳:
“当我第一次站在瓦格助墓前,我对他不禁肃然起敬。因为他不让在墓碑上刻着‘枢密顾问、音乐指导理查德·玛·瓦格纳男爵阁下之墓’。我尊敬他,因为他和德国历史上许多人都对历史贡献了他们的名字而不愿要任何头衔。”正如库比席克所回忆的:17岁的希特勒早就是一个“瓦格纳迷”了,而且很成熟。这从1906年(这年他正好17岁)他第一次欣赏《黎恩济》可以看出来。“最终幕落,我们都被黎恩济震撼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在戏完之后久久沉默,一言不发。”然后他紧紧抓住库比席克的双手,激动得狂热。他用自己的幻想把黎恩济转换成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图片

 

              张伯伦断言:德国必将由于其内在的优越性而征服世界。人类文明的基础在于种族,救星在于条顿人,而在条顿人中,日耳曼人则是最优秀的,他们有权做“世界的主人”。张伯伦成了纳粹德国的“精神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作为一名下士,上了前线,同英军作战。在战壕里,他的战友只要敌方停止了炮击,便大谈好吃的食物和性感女人。希特勒则与众不同,只管埋头专心作画和读书。他爱口若悬河地论谈艺术,尤其是建筑。在他的背包里总是有几本书,其中便有叔本华的著作。他读历史和哲学书。后来他说:“打仗四年,等于上了30年的大学。我最恨的读物莫过于闲聊文学……在战争后期,我读的是叔本华的著作,而且是反反复复钻研。(他保存的叔本华选集被翻破了)”“战争迫使人们深刻地思考人性。”希特勒说。


              “世界是我的意志。”——这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所谓意志,即“生命意志”。
“在本质上,意志本身是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止境的追求。它是一个无穷的追求。”当然,叔本华的天才论则是他的“世界观”的第二块奠基石。希特勒崇拜英雄。他最听得进英雄论。叔本华认为,对于普通人,照亮他的生活道路的,是提灯;而照亮天才人物的,却是普照世界的太阳。希特勒当然听得进这个定义。叔本华说:“大自然在无数千万人当中不时会产生出一两个天才。”

 

图片
 

        

             
在希特勒的头脑里,他从小就有“英雄崇拜清结”——这是他偏爱瓦格纳、尼采和叔本华作品的原因之一。二战初期,当德军占领巴黎不久,希特勒便对巴黎作了一次秘密的、闪电式的访问,其中包括去拜渴拿破仑墓。

 
             尼采一生从没有碰过女人,但他对女人也发表了一些奇谈怪论,说:“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你的鞭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许尼采一生从没有遇到过可爱、性感的女人。希特勒还是接受了尼采对女人的态度。纳粹德国强调,女人在生活中主要作用是为德国,为日耳曼民族,生儿育女,保证有充足的、健康的和合格的战士。——这是“千年帝国”(指第三帝国)存在的大前提。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说:“只有健康的人才能生儿育女;只有一种可耻的事惜:自己有病有缺陷还要生育;只有一种最高的荣誉:避免这样做。反过来,不给国家生养健康子女,必须认为是不可宽恕的……在这种事业面前,个人不能有自己愿望和私心,而只有绝对服从。” 血统是指纯日耳曼种族(即保种保族)。犹太人则是劣等种族。日耳曼人才是“地球的主人”。土地指生存空间。德国必须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这只有通过德国的剑来满足第三帝国对领土扩张要求。
 

             两千年来,分散的日耳曼部族逐渐汇聚到了一起,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希特勒特别强调在一个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伟大人物或英雄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他偏爱瓦格纳歌剧的重要原因。

图片


           
   希特勒在维也纳流落街头时期,每天的收入仅3马克,所以为了能去欣赏瓦格纳奋乐,只好省吃俭用,勒紧裤带去买最廉价的后排站票。“希特勒完全沉醉在音乐中,直到最后一个音符,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他既看不到也听不到其他别的一切。”《黎恩济》序曲的谱子,他几乎能从头背下来。

                一个人崇拜什么,他就想成为什么人。希特勒在建筑和绘画这两个领域都没有成气候,所以他才推崇申克尔,“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褐色大厦”给人造成的心理效果,让人得到这种恐怖的印象,正是希特勒所要达到的目的。在特罗斯特设计的时候,希特勒参与了构思和最终方案的确定,特罗斯特对“元首”的意图是心领神会,故深受希特勒的赏识。加上特罗斯特本人也偏爱新古典主义,特罗斯特手中握有的石头语言正是希特勒多年在寻觅和物色的“强力”符号。

            希腊柱廊的确有一种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弥漫。它不是古淡、富丽,而是雄浑、庄严和肃穆。在多立克或科林斯式的柱子旁边站着两名荷枪实弹、身高1米80的党卫军,屋顶飘扬着一面纳粹党党旗,整个建筑场便充满了杀气腾腾的了,在这里,党卫军和带钩的十字旗同样是符号,那是他的独创。

         在人类文明曙光之初,东西方神庙的柱廊是一个暗示的符号,也是一句安慰人心的话语:“来吧,善良的男女啊,到这里来寻求庇护、清洁和平安!”那高大、凝重的石头柱廊恰像慈母正在伸出双臂,用她的全部爱心,温暖前来朝拜的每一个善男信女,慰籍他们受伤的心。汉森的维也纳“国会大厦”+特罗斯特的新古典主义+早期巴洛克和19世纪德国浪漫派建筑风格=纳粹德国的建筑风格。


             
希特勒坚持用传统的形式,拒绝使用现代建材和技术(包括内部装饰)。——可见,他在整个艺术土国(建筑、雕塑、音乐和绘画)都是“厚古薄今”的复古者。这同他沉醉于中世纪德国神话和传说的“情结”是相通的,一致的。在希特勒的工作室,挂着他所喜爱的一些19世纪画家的作品,包括德国写实主义肖像画家蓝巴赫和门采门等人的作品。他偏爱生活在19世纪建筑场、雕塑场、音响场和绘画场这四大“场”的互感、交错和编织中。
 

             在希特勒的5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