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正西的《听雨》

静馨日记

 

      图片
 
    从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喜欢雨。依稀只记得小时候,总是倚在窗前看那纷飞飘坠的雨丝,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多少岁月流逝,儿时的景物已日渐远去,而今仍眷恋丝丝扣入心弦的雨滴;每当有雨的夜晚,就睡得特别香甜,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催眠曲,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灯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想来蒋捷也是一位听雨的知音,可是任你多少豪情,国破之后,听雨却是万般凄凉的,“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倒像是诗人滴不尽的亡国泪。


     歌楼中,客舟中,僧庐下,不同的景物,不同的心境,只凭那晶莹的雨滴串成了诗人感性的一生;“丝丝杨柳丝丝雨”、“春雨如丝”、“雨又萧萧”、“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读蒋捷的每一句词,总会嗅到格外清新的雨滴,或许只有那似泪的雨滴,才能道出诗人独特的心境!


      多少次漫步雨中,多少次隔窗听雨,更是多少次廊下观雨,但都无法将自己的感受化为诗句,也许是未经历大风大雨,没有如诗人般善感的心,能把一丝一丝的雨线编织成一串锦绣的文章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梦想中的江南应是烟雨迷蒙,烟雨缭绕,该有霏霏的雨,才有美丽的江南吧!有“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吧!尽管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不再,然而怀乡思古的幽情,仍是这样油然地生成,虽是相隔如此遥远,中国仍是中国!只要那细细的雨丝下在江南的水乡泽国,下在华北的黄土高原,下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下在蜿蜒的万里长城,下在东北,下在云贵,下在西藏……纵使赤焰燃烧,也制止不住渴望甘霖的人心。


图片


         是蒙蒙细雨也好,是狂风暴雨也好,还是霪雨霏霏、连日不开也好,我都默默听着,听它打在窗上、瓦上、湖上、桥上……听它击奏着千变万化的交响曲。没有雨的四季,不知是如何单调?惊蛰是春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唯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才令人感觉春天的气息。


      炎炎仲夏,有雨一阵,才会清凉无比!七夕有雨,才能平添牛郎织女爱情的神话色彩,是七夕雨像极了织女的伤心泪,还是织女的眼泪化成了雨滴,流落人间,让中国的子民永远世世代代传说着这个凄凉的爱情故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才让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绿肥红瘦”是“昨夜雨疏风骤”使然。如词人哀怨的闺情,是否也像阵阵来袭的雨儿,“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萧瑟的秋天,需要秋雨的点缀。冬天的台北没有霜雪,有的是冷冷的雨。基隆的雨季总是那么长;有一次,在中正公园冒着寒雨期待着远远驶去雨港的花莲轮,那是眺望基隆港雨景最美的一次。迷迷蒙蒙的雨,使得雨港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朦胧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多次悸动于这句话;也曾自许“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虽然少年的梦远去了,当年的豪情不再,但听雨的兴致愈来愈浓。任凭风吹雨打,听雨的情致不减,自绵绵春雨到冷冷冬雨,从儿时到年迈,不变的仍是如跳跃音符的雨声,伴着我步着漫漫长路。

(文/现代作家缪正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静馨

大自然的纯音是丰富的,不过在喧闹都市的我们,真正能够接触到的更多应该是雨声吧。也许很多人都不喜欢下雨天,因为下雨很多时候是对无忧时光的耽扰,是心灵潮湿的诱因,是……但是,你总会渐渐地喜欢上下雨的,因为那来自大自然的亲切感觉将是你在繁华都市难以寻觅的,那一霎的宁静也将是你收拾心情重新出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