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悟道

人生感悟

图片
 


                                             鼎州禅师 多捡一些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的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在旁的沙弥就说道:“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天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的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再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当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会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不得已,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的尘垢髒时,要用扫把去扫,心内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

  这样,周利槃陀伽就聪明开智能了。

  鼎州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不去管它,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人人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

人生最大的价值


        
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

      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父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块大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菜市场上人来人往,人们很好奇,一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石头多少钱卖呀?”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主妇说:“2元钱?”和尚摇摇头,家庭主妇说:“那么是20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小和尚听到:“我的妈呀,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出20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呢!”

       于是,小和尚没有卖,乐呵呵地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20元钱,买我的石头。师父,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禅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
  
      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说:“200元?”小和尚摇了摇头,那个人说:“2000元就20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非常惊讶!

      他依然遵照师父的嘱托,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总要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禅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33就把它抱回来。这一次,师父一定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三天一早,小和尚又抱着那块大石头来到了古董店,依然有一些人围观,有一些人谈论:“这是什么石头啊?在哪儿出土的呢?是哪个朝代的呀?是做什么用的呢?”终于有一个人过来问价:“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依然不声不语,伸出了两个指头。“20000元?”小和尚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惊讶地大叫一声:“啊?!”那位客人以为自己出价太低,气坏了小和尚,立刻纠正说:“不!不!不!我说错了,我是要给你200000元!” “200000元!”小和尚听到这里,立刻抱起石头,飞奔回山上去见师父,气喘吁吁地说:“师父,师父,这下我们可发达了,今天的施主出价200000元买我们的石头!现在您总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
  
       禅师摸摸小和尚的头,慈爱地说:“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好像这块石头,如果你把自己摆在菜市场上,你就只值20元钱;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博物馆里,你就值2000元;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古董店里,你值200000元!平台不同,定位不同,人生的价值就会截然不同!”
  
      这个故事是否启发了你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你将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呢?你准备把自己摆在怎样的人生拍卖场去拍卖呢?你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怎样的人生舞台呢?

     不怕别人看不起你,就怕你自己看不起自己。谁说你没有价值?除非你把自己当作破石头放在烂泥中,没有人能够给你的人生下任何的定义。你选择怎样的道路,将决定你拥有怎样的人生。 说的太好了。
 
放下烦恼 无限美景就在眼前

      师父问徒弟:“你抬头看到什么?”徒弟说:“天空。 ”

      师父说:“天空很大,但我可以用一只手遮住整个天 空。”于是师父用手掌遮住了徒弟的双眼,说:“你还 能看见天空吗?

     生活的烦恼就像这只手掌。它很小, 你若放不下,总是拉近挡在眼前,看到的就只是烦 恼;你若放下了,看到的将是无限的人生美景。”
 

善与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吗?”

人人都是完整的人

 一位大师有两位徒,谁能做他的衣钵传人,一时难以决定。

  这一天,大师吩咐他们外出捡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这样的任务看似随意轻松,却最能考验人的心神境界。

  一个徒弟在外边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他伸出空空如也的双手解释说,他见到了无数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完美的叶子,不是不够完整,就是不够滋润,不是太肥厚,就是太单薄……一叶知大千世界,原来世界如此不完美,令他深感烦恼悲观。

  另一个徒弟也回来了,神情宁静喜悦。他交给师傅的一片树叶,看上去跟所有树叶都差不多,它的色泽、筋脉、品相、重量都不出众,更谈不上完美。难道这是一片具有法力的树叶,隐藏了完美的形象?两手空空的徒弟在心里念叨:“这样的树叶,我能揽一满怀回来,师兄莫不是在敷衍师傅?”只听师兄说道:“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是我能找到的最完整的叶子。”

  最后,大师将衣钵传给了找回完整树叶的徒弟。

  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但绝对都是完整的。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人人都会喜怒哀乐,人人都有优点缺点。普天之下,所有生命都是平等而尊贵的,每一张面孔都应该充满阳光、洋溢笑容,每一颗心灵都应该悲悯、仁爱、感恩美丽。 

暖被悟禅
 
      在一座破旧的庙宇里,一个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我们这一座小庙,只有我们两个和尚,我下山去化缘的时候许多人对我都是冷言冷语,经常说我是野和尚,给我们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今天去化缘,这么冷的天都没有人给我开门,化到的斋饭也少得可怜。师父,我们菩提寺要想成为你所说的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老和尚披着袈裟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着。

   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说着,最后老和尚睁开眼睛问道:“这北风吹得紧,外边又冰天雪地的,你冷不冷呀?”小和尚浑身哆嗦着说道:“我冷呀,双脚都冻麻了。”老和尚说道:“那不如我们早些睡觉吧!”

   老和尚和小和尚熄灭了灯,钻进了被窝,过了一个多小时,老和尚问道:“现在你暖和了吗?”

   小和尚回道:“当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阳光下一样。”

   老和尚道:“棉被放在床上一直是冰凉的,可是人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棉被把人暖热了,还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小和尚一听笑了:“师父你真糊涂呀,棉被怎么可能把人暖热了,是人把棉被暖热了。”

   老和尚问:“既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反而要靠我们去暖它,那么我们还盖着棉被做什么?”

   小和尚想了想说:“虽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可是厚厚的棉被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被窝里睡得舒服呀!”

   黑暗中,老和尚会心一笑:“我们撞钟诵经的僧人何尝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而那些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我们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们一心向善,那么,冰冷的棉被终究会被我们暖热的,而芸芸众生这床棉被也会把我们的温暖保存下来,我们睡在这样的被窝里不是很温暖吗?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还会是梦想吗?”

   小和尚听了,恍然大悟。从第二天开始,小和尚很早就下山去化缘了,依然碰到了很多人的恶语,可是小和尚却始终彬彬有礼地对待每一个人。

   10年以后,菩提寺成了方圆十几公里的大寺,有了许多僧人,而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小和尚也成了住持。 

 一语惊心
 

      有一段日子,我情绪低迷,在家小憩。忽一日,我想到了去寺庙走走,借此涤荡内心的郁闷。

  到了寺院,但见寺庙里香客不断,檀香馥郁。再看香客们的脸,一张张写满坦然、安详、
幸福,我有些嫉妒,又有些疑惑:莫非佛门真乃净地,果真能拂拭了众人的心灵

  信步流连中,但见一在枯树下潜心打坐的佛门老者,那入迷之态止住了我的脚步。走进细看,老者那面露慈祥却心纳天下的表情强烈地震撼了我——原来一个人能
心态安详地活着是多么美好

  我悄然坐在了老者身边,惴惴地向老者求得开悟。我向老者谈了我心中的苦痛,然后说:“为什么
现代人之间居心叵测,纷争不停?”

  老者拈须而笑,没作详解,却铿锵而悠长地说:“我送你一句佛语吧。”老者一字一顿说的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语惊心!醍醐灌顶。

  天蓝草碧,
白风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且看芸芸众生,许多的
失意和烦扰不都是苛求得到时萌生的吗?你去做那个施人以爱、赐人以福的人,你精神愉悦舒张了,而最终爱心和福祉又回到你的身边,何乐而不为?

平常心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道:“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道:“我
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道:“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
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身随心走
 
  在一场暴风雨期间,一位朝圣者来到了一家客栈,客栈老板问他要到哪里去。

  “我要到山上去。”他回答说。

  “算了吧。”客栈老板说,“上山的路很危险,而且天气也很糟糕。”

  “但我是要上山的,”朝圣者回答说,“如果我的心灵首先到达那里,那么我的身体跟着它就会容易多了。” 

心净国土净
 


      
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亲自送到寺院去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正好碰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

  禅师欣喜地说道:“你这么虔诚,每天都以香花供佛,根据
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的人,来世的相貌一定美丽庄严。”

  信徒很高兴,回答道:“这是应该的。何况我
自己也从中得益不少——我每次来到寺院,面对佛像,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但是一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静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一定对花草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换水时还要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静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呀。
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通过不断地忏悔、检讨,去掉我们的陋习、缺点,才能吸收营养,保持健康、活力和纯洁。”

  信徒听后,欣喜地施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导,
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无处不是禅意,又何必非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