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什么
佛心慧语
佛在《圆觉经》里对“空”有一句很清楚的描述:“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什么意思?“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就是说,你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品尝到的美味等等,这些感觉都是“空的”。为什么是空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就像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就是说:“过去心”是记忆;“未来心”是期待;这些都是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所以是“空”的。那么“现在心”呢?刚说一个“现在”,现在就成为了过去——成为了记忆和回忆(所以要活在当下)。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是“不可得”。不是告诉我们“过去心没有,现在心没有,未来心没有”。而是不可得,就是“你得也得不到”。因为得不到所以才是“空的”(即“三际托空”)。因为空所以才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就是我们知道有一个“虚空”的那个能知的“知”性,本来就是空的。不用再到那里去找“空”,就像眼睛去找眼睛一样。本来眼睛就是眼睛,不用再去哪里找眼睛。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不要认为“空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知道”,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能够知道清清楚楚的那个清清楚楚就是“空”。这句话看起来矛盾,实际体验到了就不矛盾,意义绝非如字面上那么简单(实际对空的理解、体悟是贯穿修定过程始终的.)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佛者,觉也;这就是觉,而且是“净觉”。照此修行下去,就是正路,是修定悟道的正确之路。
很多人一谈起“空性”,就说自己怎么怎么悟到了“空”,人们一打起坐来,就想怎么制造出一个“空”出来。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佛法所讲的“空”是个名词的引用。“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空”的境界当作“空境”。又有些人打坐很怕进入“顽空”境界。生怕万一什么都不知道了该怎么办?实际那有什么顽空境界,什么都不知道除了被别人打昏以外,就剩下死亡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位大师能够“顽空”。顶多是“玩”出一个“空”,再把玩出来的“空境”传承给徒子徒孙们继续“玩空境”。所以,人们在修习禅定的时候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对“空”的错误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过程没有任何意义),会直接导致“永不入定”!
佛祖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当你打坐时,察觉有思念妄想的时候,思念妄想早已跑掉了。不用再用什么方法(念佛,念咒、摇铃)去除它,当下清净,本来清净。“离幻即觉”:离开了妄念幻想,知道现在清净了,保持这段“清净”就是“空”,就是“如来觉性”。亦无渐次:就是说这个“东西”,在四禅八定中,在初地二地三地......十地中,在什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中都一样,只是体验程度上的差别而已。佛祖说修禅定的“跑”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字“知”!知者觉也,觉者佛也,佛者本心、如来是也。总之,很多的名词都在形容“空”。
文章评论
幽蓝湖水
[ft=,3,宋体][/ft]║迎│风│清│傲│它│。│眼│洒│舞│一│ │透│,│容│世│间│一│轻║ ║接│儿│魂│骨│寻│ │前│坠│,│路│ │明│轻│一│风│,│次│盈║ ║元│的│,│,│着│ │的│入│扬│轻│ │丝│撒│季│尘│细│来│的║ ║春│手│携│莲│梅│ │世│我│扬│歌│ │纱│漫│情│,│卷│到│雪║ ║。│,│着│的│的│ │界│们│洒│曼│ │,│天│思│包│俗│人│再║ [ft=,3,宋体][/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