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另类”经济效益

个人日记

 春秋的时候,齐桓公喜欢穿着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国人都风行穿紫衣。桓公深觉困扰,向管仲请教。第二天,桓公早朝时对穿紫衣的大臣说:“寡人最讨厌紫色,你们这些穿紫衣的人,不要靠近寡人。”这话一出,全齐国再也没有人穿紫衣。(今日管理者学习应该学习的楷模)

这真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八个字说出来腐败的原因之一)。紫色的衣服并不存在好与坏,美与丑的问题。“上面”的喜好左右着“下面”的风气,甚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权力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权力是自古以来最流行最具魅力的时尚,恒久不衰,权力的金杖只要轻轻一点,顿时会化腐朽为神奇,或者化神奇为腐朽。齐桓公一句“不要靠近寡人”,大臣们就明白马上要失去权力的依仗了,一切得以齐桓公的好恶为中心。(齐桓公的本意是好的,可后果是严重的,估计当时齐国与紫色有关的作坊会倒闭,商人会破产)。

孟子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本意是教导“上面”们执政要谨言慎行,可他没想到“上有所好”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上面”十分清楚权力的魅力,洞悉权力对“下面”意味着什么。有时,“上面”们往往剑走偏锋,有意“好”之,并收到奇效。

东晋的丞相王导善于掌理国政。初渡江时,国库空虚,府库只存数千匹丝绢。于是,王导与朝中大臣商议,每人制作一套丝绢单衣穿上。一时之间,官员及读书人竞相仿效,于是丝价暴涨。王导接着下令管理府库的官员清仓丝娟,高位套现,每匹售价竟高达一两黄金。

王导好歹算是为国敛财,可是,东晋时的宰相谢安对先辈王导的效仿,就涉嫌利益输送了。他的一个同乡辞官回乡,临行前向谢安辞行。谢安问他回乡的旅费可曾筹妥,同乡回答:“手上没有现金,只有五万把蒲葵扇。”于是,谢安随手拿了其中一把扇子,出去溜达了一圈。没过几天,士人百姓争相购买,于是扇价高涨……(今日广告明星代言的最早锥形)明星:这里指具有影响力的人.

王导与谢安是此道中的高手,他们已经超脱了“好”与“恶”的境界,关健就是把握好了权力这个魔方。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嘉庆皇帝初登大宝之时,国库空虚,便率先节衣缩食,甚至提倡穿补丁衣服。满朝文武

中有谁穿了补丁官服,不管能力口碑如何,总会让嘉庆赏识。很快,京城里便出现了专门做补丁官服的裁缝铺,补了的衣服比新的售价还高。

打的是同样一张牌,嘉庆之“好”简直是一种糟蹋浪费,是暴殄天物。为什么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