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接受父母在心灵层面和行为层面上的区别
个人日记
我们遵循了一些传统的孝道,但是并不意味着你从内心深去爱的你父母,你为他们做了很多事,或许他们会因此而感到不开心。那么爱与接受父母在内心层面和行为层面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爱是一份内心里很深的连接,使得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心灵层面有相互的支持,是一份完整的关系;接受意味着接纳一个人的全部,对不完美的部分也同样接受、不指责、不否定、不批判。爱与接受是从自己内心由衷的与对方存在于一份相互支持、尊重和接纳的关系之中。在这份关系里,所有的行为都会使得内心感到喜悦、平静与和谐,因此而感到完整。
爱是自己深深诚服于与亲子关系中系统序位,在内心里享受父母之爱,进而在内心里对父母有一份深深的敬意,这份敬意带给自己的是一份喜悦感和幸福感,还有内心的安稳,而不带有莫名的无力,哀伤的感受。生活里,很多子女回想自己的父母曾经的经历和某些状态,往往以“可怜”来陈诉内心的感受,无意之中将父母置于无力的位置上而加以保护和关心,此时稍加留意,父母很难会因此而感到应有的尊重和喜悦,相反可能会内疚和自责,儿女可能会在内心里产生莫名的哀伤、愤怒与无力感。如果儿女不是出于保护者的角度将自己的生命力量展现出来,就是这个生命状态的存在就是对父母最好的爱,父母在内心里会感到欢欣与满足,因此父母会感受自己在系统中的价值,同时感到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力量会自然展现出来。
当然了,那些所谓的“原谅”只能导致内心里愧疚与自责了,简单而言,没有幸福可以从此产生。“原谅”背后往往还存在一份被压制的负面情绪,除非这份情绪能量转化为能够带给父母和自己的一份欢欣、喜悦或满足,否则,问题只是隐藏而已。它并不是爱。
孝道,很可能在行为上,我们依然会做很多事情让父母生活更舒适,这些事情是在某种传统、文化背景、习俗等下进行的。在这份关系里,他更关注自己做了什么,也很关注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这些行为是否符合某些传统。而不是关注自己与父母之间内心层面的关系和感受,这里他使用某些既定或者约定俗成的标准来推动自己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保持自己的完整性。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虽然做了很多事情,内心里依然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或者内心感觉到很大的距离感,因此,在这份关系里,双方似乎也很平静,但难以感受到喜悦的心情,也就是高兴不起来。与真正的爱和接受父母是两种不同的内心感受状态。所以,这样的关系是不完整的。
有了爱,并且了解如何爱,行为从来不是问题,它只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如果你试图用行为来证明你的爱,你只是可以证明你做了什么,或者你没有爱,你无法证明你在爱,因为爱是无法被证明的。
文章评论
感悟
很好,我转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