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春花,秋叶
个人日记
春花秋叶,在一些文人的笔墨中,往往和伤与愁相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感性结果吧。南唐后主李煜对这种伤愁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极致。
我们先看看李煜的感怀春天的《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残花谢落,春去匆匆,美好时光不会重来。有什么办法呢?在李煜的眼里,就连那无限美好的,催生春花烂漫,春草如茵的春雨春风也成了伤春的事物。以此表达人生苦短,命运多舛。并用东水不断浓缩了对人生痛苦的无限感叹。
再看看他的另一首感怀秋天的《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也一直被誉为写离愁的千古佳作。
李煜曾有“独自莫凭栏”之语。可现在他却自个登楼凭栏,他看到的却是一弯残月,和被肃杀的清秋笼罩着的寂寞梧桐深院。在这种极端孤独中,他怎能不深深思念家国亲人!而这种思念,就像一团乱丝(思),千丝万缕剪不断,千头万绪理还乱。而这种思念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离愁痛苦的人才能知道的。
再看看他的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叶这种美好物象,在当时的李煜心中也只是一种难捱的时间感念。以前,他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感叹美好易逝,人生苦短。现在,却觉得这一年又一年的苦熬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应该是人生苦长了。因为在他的思绪中只有如春水东流般无休无尽的愁苦。
综观这三首词通过对春与秋的感受,李煜告诉读者的只是:人生是一个无限痛苦的历程。
人的情感取向其实是一种选择。对于不同物象所产生的情感,或对于同一种物象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并不是一种自然的逻辑的必然,而是一种源于心理取向的选择。这总是和人的心境相关,是当事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所决定的。
李煜的伤春和悲秋,是与他的身世遭际有关的,是他对待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李煜是一位坐享其成,无所作为的失败的帝王,身为帝王时,他生活十分奢靡,醉生在歌舞声色中。
我们也看看他成为阶下囚之前的作品。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是对通宵达旦纵乐无度的描写。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儿,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这是对偷情的描写。
菩萨蛮
铜鼓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这是写与歌女调情和淫乐。
综观他前期作品,几乎都是这些内容。
正因为如此纵乐荒淫无度,他荒废了国事,成为阶下囚,既丢掉了江山,又失去了美人。在今昔的失去自由、寂寞孤独与往昔的穷奢极欲、纵乐无度的对比中,无限哀愁郁结于心。他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认清自己的悲剧因果,只好借助对时令的感性认识抒发自己的无限伤愁了。
有人说,正是李煜的遭际成就了他的美丽词章,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我觉得准确地说,应该是成就了他写尽了无限哀愁的词章。如果我们认真地想想,除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写尽伤愁的绝句之外,我们究竟能从李煜的词中获得什么精神财富呢?用现代词语来说,它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正能量呢?难道人生真的就是一个“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愁恨历程吗?当然不是,那只是李煜的个人悲剧,是他自己的个性选择。
无可否认,李煜的词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就这点而言,他不亚于任何诗词大家。可他却不能与他们等身齐名,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他的词缺乏那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忧国忧民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面对危难的浩然正气。多是对纵乐无度的沉迷和油油腻腻的伤愁。因为他把这种精巧构思完全用在抒发他的个性情感上了,我们读过之后,感受的多是颓废情绪和人生无奈,缺乏光明感,得不到对生命和生活的积极启迪。
如果从美学意义上去思考,任何作品都是文学艺术家自由创造力的对象化成果,应该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缺一都不能算是完美作品。李煜的词具有很好的形式美,而内容美却存在严重的缺欠。
我认为内容美的核心是真与善的统一。所谓真,就是合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所谓善,就是具有引人向善的人生启迪和社会历史责任感,这就要求用微笑面对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正是李煜词所缺乏的精神内容。
再看看他的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叶这种美好物象,在当时的李煜心中也只是一种难捱的时间感念。以前,他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感叹美好易逝,人生苦短。现在,却觉得这一年又一年的苦熬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应该是人生苦长了。因为在他的思绪中只有如春水东流般无休无尽的愁苦。
综观这三首词通过对春与秋的感受,李煜告诉读者的只是:人生是一个无限痛苦的历程。
人的情感取向其实是一种选择。对于不同物象所产生的情感,或对于同一种物象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并不是一种自然的逻辑的必然,而是一种源于心理取向的选择。这总是和人的心境相关,是当事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所决定的。
李煜的伤春和悲秋,是与他的身世遭际有关的,是他对待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李煜是一位坐享其成,无所作为的失败的帝王,身为帝王时,他生活十分奢靡,醉生在歌舞声色中。
我们也看看他成为阶下囚之前的作品。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是对通宵达旦纵乐无度的描写。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儿,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这是对偷情的描写。
菩萨蛮
铜鼓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这是写与歌女调情和淫乐。
综观他前期作品,几乎都是这些内容。
正因为如此纵乐荒淫无度,他荒废了国事,成为阶下囚,既丢掉了江山,又失去了美人。在今昔的失去自由、寂寞孤独与往昔的穷奢极欲、纵乐无度的对比中,无限哀愁郁结于心。他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认清自己的悲剧因果,只好借助对时令的感性认识抒发自己的无限伤愁了。
有人说,正是李煜的遭际成就了他的美丽词章,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我觉得准确地说,应该是成就了他写尽了无限哀愁的词章。如果我们认真地想想,除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写尽伤愁的绝句之外,我们究竟能从李煜的词中获得什么精神财富呢?用现代词语来说,它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正能量呢?难道人生真的就是一个“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愁恨历程吗?当然不是,那只是李煜的个人悲剧,是他自己的个性选择。
无可否认,李煜的词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就这点而言,他不亚于任何诗词大家。可他却不能与他们等身齐名,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他的词缺乏那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忧国忧民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面对危难的浩然正气。多是对纵乐无度的沉迷和油油腻腻的伤愁。因为他把这种精巧构思完全用在抒发他的个性情感上了,我们读过之后,感受的多是颓废情绪和人生无奈,缺乏光明感,得不到对生命和生活的积极启迪。
如果从美学意义上去思考,任何作品都是文学艺术家自由创造力的对象化成果,应该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缺一都不能算是完美作品。李煜的词具有很好的形式美,而内容美却存在严重的缺欠。
我认为内容美的核心是真与善的统一。所谓真,就是合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所谓善,就是具有引人向善的人生启迪和社会历史责任感,这就要求用微笑面对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正是李煜词所缺乏的精神内容。
落花和飘叶,真的都是悲剧的体现吗?难道春与秋真的就是与伤感和离愁相系的物象和时令吗?
如果从时令角度着眼,可能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春与秋才是感受最舒适的美好的季节。最关心季节的农民,他们对春与秋还有另外的喜悦,因为那是孕育与收获的季节,是他们年年的期盼。
如果从时令角度着眼,可能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春与秋才是感受最舒适的美好的季节。最关心季节的农民,他们对春与秋还有另外的喜悦,因为那是孕育与收获的季节,是他们年年的期盼。
对于落花和飘叶的物象,如果我们也去问问农民,它们也会告诉我们:花落说明孕育的成功,叶落表明果熟,这都是值得庆贺的事,这也是最基本的自然现象和本质。
花是植物受粉的器官,植物开花的目的是为了受粉孕育,花艳蕊香,是为了获得传粉媒介的青睐。受粉成功,花对于植物本身,不但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而且是一种负担,它自然会谢落。花落,对植物来说不是丢失,而是获得;不是悲哀,而是成功的喜悦。
叶,是植物的营养加工厂,是真正的甘于奉献者。叶落,是因为它已经完成了给果实加工和输送营养的历史使命——果熟了,当然,更是喜庆的事。
春华,夏茂,秋实,冬藏,是自然规律。春华孕育,夏茂成长,秋实收获,冬藏积蓄。如果春花至秋不谢,那就说明没有孕育,也就没有秋实收获,那恰恰是一种失败,才是真正的悲哀。如果没有秋叶的衰落,那恰恰说明没有果实的成熟,更是一种悲哀。其实,秋叶的衰落也是一种积蓄。直到现在,很多农民仍然在秋后把植物的茎叶焚烧在地里作为肥料,或者粉碎掩埋在地里,让其腐败成为有机肥料。
落花和落叶,正是花与叶的献身行为:它们不但在果的孕育成长过程中尽职尽责,还要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贡献给下一个轮回,碾作尘泥做花肥。所以,落花与落叶所展现的是奉献后的圆满和静美。
写到此处,我忽然想到佛家对死的说法:“圆寂”,生命圆满地沉寂。落花和落叶也正是如此啊。
春华,夏茂,秋实,冬藏,是自然规律。春华孕育,夏茂成长,秋实收获,冬藏积蓄。如果春花至秋不谢,那就说明没有孕育,也就没有秋实收获,那恰恰是一种失败,才是真正的悲哀。如果没有秋叶的衰落,那恰恰说明没有果实的成熟,更是一种悲哀。其实,秋叶的衰落也是一种积蓄。直到现在,很多农民仍然在秋后把植物的茎叶焚烧在地里作为肥料,或者粉碎掩埋在地里,让其腐败成为有机肥料。
落花和落叶,正是花与叶的献身行为:它们不但在果的孕育成长过程中尽职尽责,还要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贡献给下一个轮回,碾作尘泥做花肥。所以,落花与落叶所展现的是奉献后的圆满和静美。
写到此处,我忽然想到佛家对死的说法:“圆寂”,生命圆满地沉寂。落花和落叶也正是如此啊。
在现代人中,仍然存在花落伤春,叶落悲秋的情结,多在女性中。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一方面是出于女人母性心理的慈悲;另一方面,应该是女性求爱技巧的展现。在人类的异性情感中,女性深知怜与爱惜是紧密相关的。女性情感中的以怜求爱情结,正是出于对男性情感中英雄情结的理解,才常常多愁善感,触景生情,伤春悲秋。其实,那并非是郁结于心的真正伤愁,有些时候,就是为获怜惜强做颦,以获得男性的怜爱。而男性的英雄情结,又常常因怜生惜,生爱,而被女性所俘获。
呵呵,这就是人类和植物的不同:植物只有一手,以芬芳取悦;而人类却有两手,不但能为悦己者容,还能以情感打动。
其实,花开花谢也是人类的生命历程,准确说是人类生命中一个轮回。因为人类要经历花开孕育,叶落果熟的多个轮回。人类结婚生子,是一种喜悦。把孩子培养成才更是一种成功的满足。到了老年,完成了人类传续的历史使命,也是一种功成名就,正常离世,也并非是痛苦.当生已经成为一种负担,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追求呢——在那无人问津处,沉寂,永远。死如秋叶之静美。
面对落花伤情,落叶流泪,真不如捡拾一片落英或落叶,夹在书页里,平时翻开书页,欣赏它们的静美,感悟它们倾其一生,无私奉献的境界。
面对落花伤情,落叶流泪,真不如捡拾一片落英或落叶,夹在书页里,平时翻开书页,欣赏它们的静美,感悟它们倾其一生,无私奉献的境界。
文章评论
香随风飘
写的太好了!赞一个!
断桥残雪
欣赏水老师精辟的分析独特的思辨力 合情合理。
风雨彩虹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