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林 大隐隐于市
个人日记
《老子》有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俗语又有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而这些处于“隐”的状态的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但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我们可以 这样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隐士——达则为大隐,穷则为小隐。
所以,说隐士是中国民众的经过几千年沉淀的文化情结是不为过的。
而隐士又是有境界的高低的。
古人认为隐士的境界最高不在于山林,而是在于市朝——一种心之隐。真正的豁达洒脱。
心隐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无所谓身份地位,无所谓繁杂喧闹。
种豆南山下的深居简出只是一个普通的低级的隐士所为。
如果说小隐是种出世,那么大隐便是入世与出世的统一和平衡,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之处。
隐于市朝,是审美主体绕开审美对象,致力达到一种兼有天下与内心两大世界的生活。
毫无疑问,隐于山林之士,是更容易且更真切地感受隐士生活的人;而隐于市朝之士,由于偏离审美对象的缘故,在追寻入世与出世制衡的过程中,难免步履维艰,显得缥缈虚幻。
而苏州城内的叶放,是个自行创造心目中的审美对象而过着悠然自得、洒脱自如的“都市生活”的一名“隐士”。在当今社会,而这恰恰符合了当今紧凑生活的需要。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当今社会,水泥钢筋林立,各种竞争日益增加,种种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的物化使得现代人们的压力空前膨胀。追求回归大自然的小隐已经是个遥远得令许多人不可企及的愿望或行为。所以,大隐也罢,中隐也好,只要有个平和、淡泊的心态,就能很好地慰藉这种现代社会的痛,找到日常生活中的美。
文章评论
飘香剑雨
牧羊楼道间,横卧高速旁。[em]e120[/em]
跃渊
隐者是一种超脱,与忍者不同,隐者士之行为,不成其为士何需隐。
跃渊
追求自然自由的生活,不被所处之境所扰,就很不错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