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与恶知识的标准鉴别
个人日记
善知识的标准
弥勒佛在《大乘庄严经》中讲:“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偈中十个德相,即善知识的标准。符合这些德相的,是善知识,佛弟子应当依止。
弥勒佛在《大乘庄严经》中讲:“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偈中十个德相,即善知识的标准。符合这些德相的,是善知识,佛弟子应当依止。
十种德相:
1、知识调伏。
善知识,当调伏众生——持戒清净;
2、静。静者性定也,不骄躁,不嗔恚;
善知识的静性,在德相上,恒持四威仪,,不怒自威,具摄受力;
3、近静。
善知识,近静则合几近合于智慧、圆于中道。对有无、能所,已经有所体悟;
4、德增。
修持德行,依第次而增长;
5、具勤。
于自利利他菩提路上,勇猛精进而无懈退;
6、教富饶。
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教理;
7、善达实性。通达实性无相,无不相,而于教化中,善察众生根基,相机说法,契理契机;
8、具巧说。
具备善巧说法的无碍辩才,而不拘泥法相;
9、悲体。
视众生为同体而发拔苦之心;
10、离厌。
1)对弟子的疑惑及问题,回答时不厌其烦、2)应时应机地帮助弟子断离烦恼。
应依止:真心求道、办道的佛弟子,应当依止这样的善知识。
1、知识调伏。
善知识,当调伏众生——持戒清净;
2、静。静者性定也,不骄躁,不嗔恚;
善知识的静性,在德相上,恒持四威仪,,不怒自威,具摄受力;
3、近静。
善知识,近静则合几近合于智慧、圆于中道。对有无、能所,已经有所体悟;
4、德增。
修持德行,依第次而增长;
5、具勤。
于自利利他菩提路上,勇猛精进而无懈退;
6、教富饶。
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教理;
7、善达实性。通达实性无相,无不相,而于教化中,善察众生根基,相机说法,契理契机;
8、具巧说。
具备善巧说法的无碍辩才,而不拘泥法相;
9、悲体。
视众生为同体而发拔苦之心;
10、离厌。
1)对弟子的疑惑及问题,回答时不厌其烦、2)应时应机地帮助弟子断离烦恼。
应依止:真心求道、办道的佛弟子,应当依止这样的善知识。
“弘一大师纪念学会”的陈慧剑居士,著有《正法论》一书。其中列举了辨别恶知识十条特征:
一、凡是自立宗派,自称某某宗主、某某活佛等,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识;
二、凡是以“即刻开悟,一世解脱”为号召,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识;
三、凡是以神通、通灵为号召,以诳惑世人者,不是真善知识;
四、凡是以巫术、降神、催眠为号召,以诳惑世人者,不是真善知识;
五、凡是以符咒、财星、某某明王为号召,诳称能使人立即致富,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识;
六、凡是以奇法异能、神灵显迹为号召,吸引好奇众生者,不是真善知识;
七、凡是说肉身可以不死,肉体可以飞升,以长生不死为号召诳惑世人者,不是真善知识;
八、凡是以种种奇异苦行,自我伤残,妄称代众生受苦,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识;
九、凡是以奇装异服、神秘传法为号召,以诳惑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识;
十、凡是以“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能、占相凶吉、高声现威、说得供养)附会佛法,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识。
假善知识的形式、言行,种种不一,暂举十例为止。
学佛,其实就是修正自己的心念,圆满自己的人格,以求智慧增长,而能证得诸法实相,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力行实践。这其中,没有捷径,没有侥幸,没有玄秘,更不能投机取巧。
佛教正法决不是凭借神通、通灵、符咒、巫术所能达到的。
善知识,为众生培福而不拒绝供养,但决不巧立名目,以种种借口化缘。这在第十条中,已经例举。
师父开示:大家皈依受戒!引人入道!介绍别人上师和尚阿闍黎应以此20条为据!
学佛,其实就是修正自己的心念,圆满自己的人格,以求智慧增长,而能证得诸法实相,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力行实践。这其中,没有捷径,没有侥幸,没有玄秘,更不能投机取巧。
佛教正法决不是凭借神通、通灵、符咒、巫术所能达到的。
善知识,为众生培福而不拒绝供养,但决不巧立名目,以种种借口化缘。这在第十条中,已经例举。
师父开示:大家皈依受戒!引人入道!介绍别人上师和尚阿闍黎应以此20条为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