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桥闪亮登场!!~~

我的家乡

肯定不是我拍的啦~~呵呵......













相关资料:
这是中国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景点,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这座桥的原名是广济桥俗称湘子桥最初名叫济川桥,雄跨韩江两岸,正对潮州东门楼。“湘桥春涨”,为潮州八景之一。

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东西各九墩,前后费时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测”,桥终未能合拢。当地官绅以摆渡图利,收取捐税。“虽济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桥,西桥段增至十墩,东桥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楼,改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复增建一墩一楼,共二十四墩,中间“设舟二十四为浮梁,周以栏盾铁缘,连亘以渡往来”(《广济桥记》)。每条铁链重4000斤,把梭形串连结成浮桥。浮桥可开开闭。打开时可通过大船。后来梭船改为十八只。潮谚有云: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锉牛一只溜。”所谓“洲”,即是水中陆地,也就是桥墩。“楼台”即墩上望台。各个楼台格式不同,故说“二十四样”。“锉牛”指雍正年间修桥时铸的铁牛,东西桥段各一只,牛头上铸有“镇桥御水”四字;道光年间一只只铁牛被洪水冲走,故云“一只溜”。

广济桥上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明代李龄撰有《广济桥赋》,描绘了当时桥上的景象:“五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梲彤尞,雕榜金角,曲栏斜槛,丹漆涂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楼角的铁马迎风叮当;楼台上有妙联:“茶有滋味原无味,亭不画梅却有梅”;还有韩愈、鲁班和十八罗汉的塑像,列坐亭中……。亭边有树,有摆卖的摊档,后来更有店户。从明清至抗日战争前夕,桥上仿似一条水上长街,人来货往,商店栉比;人们上亭台可赏江景,可品名,入店铺可购物,可小吃。桥上市场一片热闹,叫卖唱评之声,盖过流水之声。人在桥上,仿如陆地,故当时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民谚。

1939年,日本侵略飞机炸断了湘子桥。

1958年和1967年,两次重修湘子桥。古老的石桥、浮桥不见了,改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桥是现代化了,但失去了有特色的古迹古物,诚为可惜之事。

至于“广济桥”怎么又变成“湘子桥”呢?有两种说法,都和神仙传说有关。一说桥是湘灵(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桥”。杨凇的《湘桥春涨》诗云:“一桥横亘锁烟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迹杳,行人犹自说湘灵.”一说桥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桥。

关于韩湘子,也有两种说法。一说韩湘子就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列仙全传》“韩湘子“条云:”字清夫,韩文公之犹子也,落魄不羁,遇纯阳先生,因从游,登桃树堕死而尸解。来见文公。文公勉之学。湘曰:“湘之所学与公异……”。《青琐高议》云:“字清夫,愈侄……,尝于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现碧云二朵,叶间有小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愈不解诗意。湘曰:事久可验。后愈贬潮阳,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来。曰,忆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阳杂俎》亦载其事。另一说则认为这个字清夫的“神仙”韩湘子,不是韩愈的侄孙韩湘,而是另一个人。《随园随笔》云:“湘乃会昌三年进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别是一族子”。韩湘是韩愈之侄韩老成(即“十二郎”)的长子,字北渚,韩愈贬潮州时,韩湘与其弟滂皆侍行。韩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广东增城)示侄孙湘诗二首。会昌三年(843)中了进士。他和那个字清夫的韩湘子是两个人。

从前,湘子桥东头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传说是韩湘写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桥时除去此碑,雍正年间代理知府张云浦借“韩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并建湘子庙于桥上。后人就习称这桥为湘子桥。“湘子桥”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们接受了,“广济桥”反而很少提及了。桥的建成,托名神仙之力,其实是古代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劳的结晶;亦见工程之艰巨,殆非人力所能为。至于帮助建桥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