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北方地方小吃

个人日记

 

   北方小吃(主要是长江以北的省市:东北三省、北京、河南、河北、江苏、新疆、内蒙古、湖北、安徽等地)

历史悠久,享誉神州。吃着"驴打滚"、"蜜麻花"、"爱窝窝"等各式小吃,听着叫卖大王亲切地道的吆喝,马上

就把你带进一个可以追忆但已经逝去的年代。


 

 陕西小吃-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 ,又有暖胃之功能。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丛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陕西小吃-肉夹馍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 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于净,切成 1-2公斤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洒、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算子,先用大火烧开,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在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向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剂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70年历史。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是当之无愧的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陕西小吃-锅盔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 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关于锅盔的典故: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中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

 陕西小吃-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是古城西安的一种传统名贵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传始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时有了改进,选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饼层次,把饼状改为塔形,将烙制改为蒸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成为上乘美点。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


 宁夏小吃-燕面揉揉

 

 

    燕面揉揉是一道民间小吃,开始时仅在固原地区行,现在宁夏各地都有制作和供应。燕面即莜麦面(固原人习惯将莜麦称为燕麦),且成品吃时口感柔韧有筋,故名。现多用于凉菜上桌。

    原料:莜麦、熟韭菜、熟菠菜、蒜苗、精盐、油泼辣椒、油泼蒜泥、醋、熟植物油。

    制法:莜麦用开水浆过后,再放在锅里炒至六七成熟,然后磨成细粉。制作时,将磨好的面用开水和成烫面面团,揉匀后分成剂子,放在床子里挤压成细条直接落在笼屉里,然后用旺火蒸熟即成。吃时,可拌人熟韭菜、熟菠菜、蒜苗丝等配料。

    特点:色泽白亮,条细不断,口感柔韧,配料讲究。

 甘肃小吃-酿皮子

 

    酿皮子是一种用面粉做的凉食佳品,在甘肃各地均有,而以兰州所产最佳。先把优质面粉加少许食碱调水和成面团,在清水中揉搓,分离出蛋白质和淀粉。在淀粉中倒入清水,放一点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镔铁盘中蒸熟。晾凉后,切成细条,即成酿皮。蛋白质蒸熟后,成为柔韧多孔的面筋,切片待食。 把酿皮子放在盘子中,配上凉粉丝、面筋、晶莹黄亮、雪白如玉,调上辣椒油、浸过草果的香醋、蒜汁、芥末、麻酱汁、酱油、精盐,则其味酸辣清凉,软韧筋柔,成为夏季解热清暑的美味佳肴。

甘肃小吃-兰州清汤牛肉面

 

  

    牛肉面俗称"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兰州人吃牛肉面吃出了名堂,吃上了瘾。相传,牛肉面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所创制的面食,后辈们再代代推陈出新,硬是将这种面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吃得个名扬天下。如今,兰州市的每条街巷,无论大小,至少都有一两家牛肉面馆。黄河岸边的古城兰州,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永远有那股牛肉面的清香。"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捺"。听起来有点夸张,不过,牛肉面确实已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别以为煮面条加上牛肉片就是牛肉面了。兰州牛肉面的精致与吃法考究令人瞠目。别看拉面师傅操起面节,一搓一拉,连抻数次,即变戏法似地拉绕出一碗细长的面条,看起来似乎容易,其实做面的工序相当复杂。"蓬灰和面面成线,苦练技巧最关键"。首先是选用富含面筋,韧性强的优质精粉,以兰州当地的草木烧制的蓬灰和成软面。往往在前一天,由膀圆力大的小伙子先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拉、摔、掼后,捋成长条,揪成茶杯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然后随食客的爱好,拉出大小粗细不同的面条,喜食圆面条的,可以选择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选择大宽、宽、韭叶3种款式;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拉面师傅会为你拉一碗特别的"荞麦楞"。

    拉面是一手绝活,一个面节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观看拉面好象是欣赏杂技表演,拉到最后时的"一拉一闪"又仿佛是舞蹈演员在挥舞着彩带。 牛肉拉面的优劣取决于清汤。兰州人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汤,便知是不是地道。熬汤时常选用草原上出产的肥嫩牦牛肉或黄牛肉,加大块牛头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肝汤和鸡汤,在特大罐形铁锅内熬成即可,则肉汤气香味浓,清亮澄澈。食用时只选用清汤,加入清煮萝卜片和调味料。煮熟的拉面浇上萝卜清汤,佐以牛肉丁(或片)、香菜和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

    兰州清汤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兰州人似乎对醋特别偏爱,端来一碗面,先操起大腹醋壶。调入一股香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吃出牛肉面的酸辣清香。吃牛肉面往往要超出平常的食量,一碗面直吃得发梢冒汗,还要将酸辣的清汤喝个精光。如此美味,实在不忍浪费。不过,忌食酸辣的食客恐怕难以品尝到牛肉面的酸辣清香。 在兰州街头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汤牛肉面。因此,面馆的招牌上大多没有打出"正宗"字样。

 江苏小吃-三丁包

 

 

    三丁包是扬州的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粘牙。

    扬州三丁包子的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饥。据传,当年日本天皇吃到空运去东京的扬州三丁包子,赞誉它为天下一品。 扬州"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馅制成。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硬,细嫩而不过软"。扬州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软。

    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俱。如各味用料少一点,那就达到"五不过"的要旨。于是众厨师按照丁师傅的设计,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加工成馅,制成包子。乾隆尝后,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道,这叫五句包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

 江苏小吃-藕粉圆子

 

 

    已有200余年历史,如今已成为江苏各地招待中外客人的特色菜肴。圆润透明的藕粉圆子泡在浓汤之中,半浮半沉,看上去像一个个漂动的茶色圆球,夹在筷子上柔韧而富有弹性,吃在嘴里细嫩爽口,余香不绝。

    其制作既简单又比较讲究,它的制作分备料、搓馅、烫制、做汤4道工序,其中烫制最为讲究。先将果肉、板油、白糖、芝麻粉加桂花、杏仁、核桃仁、松子仁、金桔饼等制成馅心,搓成球状,放入装有藕粉的茶盘或竹匾中,均匀筛动,使其粘上一层薄粉后用漏勺放入沸水中烫制,如此反复五六次而成。该汤圆均匀圆滑,馅心甜润爽口,汤有浓郁的桂花香味。

 江苏小吃-千层油糕
 


     据传,扬州千层油糕系福建人高乃超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厨师在长期操作实践中,吸取了"千层馒头"的"其白如雪,揭之千层"的传统技艺,创制出绵软甜润的千层油糕,为扬州传统名点之一

    原料配方(制40块):

    上白面粉650克  酵种500克  生猪板油300克  白砂糖800克  甜红瓜丝35克 食碱5克  熟猪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板油去膜,切成8毫米见方的丁,用白砂糖(150克)拌匀,腌3天制成糖板油丁。

    2.用沸水50克化开食碱,加入酵种,揉匀后摘成核桃大小的块。将面粉(500克)放案板上,中间扒窝,一面徐徐倒入20℃左右的温水450克,一面将酵种块与面粉搋揉成生面筋状,当可拉成韧性较强的长条时,再揉成面团,静置10分钟左右。取面粉(50克)撒在案板上,放上面团,翻滚几下,待面团不粘手时,用擀面杖轻轻擀成长约2米、宽约33厘米、厚约3毫米的长方形面皮,边擀边撒面粉(100克),防止沾粘。然后在面皮上涂抹一层熟猪油,均匀地撒上白砂糖(650克),再铺上糖板油丁,然后自右向左卷叠成16层的长条形,用两手托起将其轻轻翻身,横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轻轻压一遍(防止擀时脱层),再用擀面杖自面团中心压向四边,边压边擀成长约1米、宽约27厘米的长方形,再将左右两端各折回一点压紧(以防止蒸时漏出糖油),对叠折回后,用擀面杖轻轻压成边长33厘米的正方形油糕坯(每折16层,共为64层)。

    3.取直径约47厘米的蒸笼一只,垫上湿布,两手捧入糕坯并平糕面,均匀地撒上红瓜丝,盖上笼盖,置旺火沸水锅上蒸约45分钟,将千层油糕端出,倒竹席上晾凉,用刀修齐四边,切成相等的40块菱形糕。食时再上笼复蒸。产品特点:糕呈半透明状,色彩美观,绵软甜润,层次清晰。

 河南小吃-马豫兴桶子鸡


 

    马豫兴桶子鸡是开封历史上独具一格的回族食品,久负盛名。据考,在北宋时期就有一家洒楼擅长烹制桶子鸡,后随宋室南迁,遂在南京开业,历数百年而不衰。清咸丰五年(1855年),桶子鸡创始人的后裔马有仁,重返故里开封,并带回一桶"陈年老汤"随在开封办起马豫兴桶子鸡店。

    马豫兴桶子鸡的制作十分讲究,原料采用三年以下,肉胰饱满,胸脯挂油、形体园美的优等肥嫩活母鸡。宰烫褪毛,配以五味佐料,用文火煨制而成。使蒸熟的桶子鸡,不迸口、不破皮、体形完美、色泽诱人、犹如生态。其味荷香扑鼻,食之咸香质脆,肥而不腻,愈嚼愈香、回味绵长。

    马豫兴桶子鸡自1982年以来年年夺魁地98年在商业部举办的评比中,又以总分第一获部级优质产品称号,夺得了"三边冠",最近,商业部又拨款50万元,以扩大马豫兴桶子鸡产量,还通过贷款等渠道筹集资金,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机械化能力的加工厂,每年可望生产桶子鸡百万余只。

 河南小吃-道口烧鸡


 

    说起道口烧鸡,河南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鸡类食品的代表,也是河南人的骄傲。 道口“义兴张”烧鸡创制于清顺治八年(1661年),嘉庆年间列为贡品。

    新中国成立后,制作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并建成烧鸡生产流水线。1962年开始出口,1981年评为国家商业部和河南省优质产品。1984年,成立中国滑县道口烧鸡总公司,并兴建道口烧鸡罐头厂,研制成功复合铝箔袋软包装烧鸡。滑县还有加工道口烧鸡的店铺420多家,年产量3500吨。

    1987年,道口烧鸡生产厂家主要有滑县道口烧鸡总公司、滑县食品公司、滑县饮食公司、滑县综合公司等,年产量283吨,产值197.5万元。

    人们喜爱道口烧鸡,是因为它香味浓郁、酥香软烂、咸淡适口、肥而不腻。这些特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就拿香味浓郁这一点来说,道口烧鸡需要用陈皮、肉桂、豆营、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味佐料,缺一不可。 酥香软烂是道口最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光是煮鸡这一道程序,就需要花上3至5个小时,再加上火候的调整,制作技术要求很高。

    做好的烧鸡不需刀切,用手轻轻一抖,骨和鸡肉自动分离。不用说是饥肠辘辘之时,就是酒足饭饱之后,它也会令人馋涎欲滴。

 河北小吃--血馅饺


     保定府吃血馅饺,在抗日战争(1937年)以前还有。据说日本侵略军占据华北以后,他们禁止吃血类(日本国内现在还不吃动物血),这种点心,便不再有了。血馅饺是用鸡血凝固以后(杀鸡鸭时用半碗盐水接盛血液,便自然结成血块),切成细了,加上虾米、白菜、胡萝卜、木耳、香菜等一齐调匀割烂,包成饺子上屉蒸,滋味不亚于肉饺或别种素饺,住家户和劳动人民,这是一项最经济的吃的享受。 

 河北小吃--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驴肉的地位。走在沧州的街头经常见到的就是河间驴肉火烧,经过慢火细炖加上师傅们的配料,然后将烧饼一分为二,把驴肉切片和作料夹起来,您就慢慢享用吧。记得来沧州一定要品尝。不用特意的找,走在任何地方您都会找到的。 

 河北小吃--棋子烧饼

    因状如小鼓、个似棋子而得名,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包肉、糖、什锦、腊肠、火腿等多种馅心。色泽金黄,里外烤制酥透,肉馅鲜香,酥脆适口不腻,便于保存。

安徽小吃-大救驾

    原料配方:上白面粉500克黑枣500克白糖150克猪油250克面酥适量麻油少

    制作方法:

    1.将面粉倒入面盆,先加入适量开水烫成雪花状,再逐渐加入冷水揉至起劲而有拉力时,将面拉成长条,包入面酥再次揉均匀后,摘成若干个面剂放好。面酥是面粉中掺生油(或猪油)反复搓匀即成。

    2.将黑枣蒸烂,去皮核压成泥,用猪油加白糖炒干稠,即成枣泥馅。

    3.将摘好的面剂一个个压成皮子,用每个皮子包入适量枣泥馅,再擀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生圆饼。

    4.将平底锅放火上,先抹上一层水,再放上生圆饼,反复转翻,每翻一次,抹一次麻油,约15分钟即成。

    产品特点:金黄色,扁圆形,外皮透明,香甜味美。



 安徽小吃-五城茶干


     五城茶干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肴,其味美爽口,老幼皆宜。过去因手工制作,市面上出售不多,现在休宁县粮油食品总公司下属厂采用先进技术,成批生产“龙湾牌五城茶干”。 

 安徽小吃-伏岭玫瑰酥
 

 

    伏岭玫瑰酥是久负盛名的传统糕点,产于绩溪县伏岭村,因其内有玫瑰花作为辅料,具有玫瑰花香而得名。

    制法:以细白糖、芝麻、面粉、饴糖等为主料,辅以玫瑰花、青梅、桔饼、红绿丝。芝麻手工脱壳,炒熟后碾细过筛拌上细白糖烘干成麻屑,用小量的饴糖和拌有麻屑的上等面粉分层卷叠起来,按一定规格切成块后,表面再均匀地撒上细白糖、玫瑰花、切细的青梅、桔饼、红绿丝等。把已制成切块的玫瑰酥,按比例切成四块,然后包装,每盒10小包。制成的玫瑰酥,外观洁白如玉,丝丝点点的玫瑰花、桔饼、青梅等若隐若现,宛如翡翠玛瑙嵌于白玉之中。

    该产品始产于清代,经久不衰,1985年送京参加全国食品展览会并获奖。

 安徽小吃-徽州臭豆腐

 

    俗名“大呆臭”,为王致和于清康熙年间创制,康熙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特地御笔亲书“青方:二字赐王致和,从此名声大振。与浙江绍兴的臭千张、安徽淮南的臭香干呈鼎足三分之势,享誉海内外。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兰、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异香,独具一番风味,而由于大呆臭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所以这道风味小吃,恐怕只有来黄山的游客才能吃到了。大呆臭在黄山市内很多小吃摊点上均可吃到。

 内蒙古小吃-手把肉

 

    手把肉蒙古族传统肉食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煮食。通常的做法是:将羊宰杀后,剥皮,取出内脏,去掉头蹄,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用手拿着吃,或是用蒙古刀剔着吃。肉质鲜嫩,味美可口,易于消化,为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

    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将肉煮至半熟,可以尽可能保存动物从青草中吸收的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份,人在食用后就可能吸收到最初级的营养成分。通常手把肉以在平原草场上放牧的、经常吃野韭、野葱的羊,肉味最为鲜美。它的具体做法是选用肥嫩的小口羯羊,就地宰杀后,切开胸腔拉断动脉,剥皮去内脏(血盛于器皿中以备煮制灌肠),然后洗净,去头、蹄,再把整羊卸成若干块,不加任何调味品放入白水锅中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盘中上桌。席间,大家各执蒙古刀一大块一大块地割着吃,或用手撕着吃,所以称为“手把肉”。

    这时蒙古族从古到今一直沿用的一种食法,这种方法煮出的羊肉,因为时间短,所以肉比较嫩,不腻不膻,味美肉鲜,富有营养。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煮羊肉时,须掌握好火候,防止过老,肉煮到发紫就不嫩了,吃着也不香。

    手把肉是蒙古族生活中的日常饮食,但就其鲜嫩可口的程度来说,要比其他制法如清蒸和清炖羊肉的味道更为鲜香。平常人家,无论贫富,均做手把肉吃。因此长期以来为牧区的农牧民们所喜欢,牧民们食之如饮茶,几乎日日不离,且数量颇巨。近代民俗资料《蒙旗概观》中云:“蒙古人之通常之食量颇巨,每日饮茶十数碗,餐肉十数斤,饥甚颇有食全羊之事,然偶值三、五日不食,亦无关也。”。

    现在,手扒肉已不单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饮食了,在外界人眼里,手把肉还是蒙古人豪爽的象征,当你置身蒙古包内,身穿盛装的蒙古族姑娘向你唱起敬酒歌,然后用蒙古刀割一块鲜嫩味美的手把肉放进嘴里,鲜肉加美酒,轻舞伴歌声,使人不由自主和歌者一起唱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酒手把肉哦,今天一次喝个够……

内蒙古小吃-稍美

 
 
     又称“烧美”,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稍美就已名扬京城了。当时,北京前门一带,稍美馆的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美”字样。外地客人来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尝一下稍美,才算不虚此行。稍美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稍美出笼,鲜香四溢。观其形,只见皮薄蝉翼,晶莹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呼和浩特的稍美,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多由茶馆经营,如今,已成了许多饭馆的必备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西藏小吃-酥油茶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青海小吃-甜醅

 

     用饱满的莜麦入锅文火慢煮,熟后凉冰拌以甜醅曲子,经加热发酵而成。酸甜适度,清爽解渴,十分好吃。
 

 湖北小吃-云梦鱼面
 
     云梦鱼面主产于古泽云梦,始产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云梦鱼面选用“白鹤分流”之鱼,桂花潭中之水,新麦上等面粉及芝麻香油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白如银、细如丝,故又称“银丝鱼面”。该产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鲜美可口,诚为食用之佳肴,馈赠之佳品。1915年,云梦鱼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加特产比赛获优质银牌奖,产品畅销全国及国际市场。

 湖北小吃-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