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绝对罕见照片
手机日志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毛泽东少见地戴上眼镜观看全运会
1959年毛泽东、刘少奇等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吕相友摄)
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和人民代表在一起。
毛泽东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交谈 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刚刚结束之际,新中国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共1226人来到了首都北京,参加了这次盛会。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宋庆龄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根据毛泽东的提名,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资料图片:毛主席接见达赖和班禅
杜修贤拍摄下来的当晚唯一一张“正副统帅”在同一画面的照片
毛泽东会见塞浦路斯客人时,邓小平走向毛泽东,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74年5月
毛泽东出人意料地来到了陈毅追悼会现场 1972年1月8日
毛泽东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在杜修贤的镜头中,两位巨人最后的握手 1974年5月29日
晚年毛泽东
复明后的毛泽东与医生唐由之等合影
毛泽东会见老挝访华代表团
晚年毛泽东仍无法拒绝来自世界各地的友好之手
晚年毛泽东会见惠特拉姆总理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开国大典 侯波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上 侯波
作为一个摄影师,侯波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不是站在下面看,而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在离领导人最近的地方拍摄了他们的活动。为了安全,允许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的记者很少,侯波是唯一的女性。她一边拍一边不断地调整焦距和光圈,拍完一卷,就得赶紧换,生怕误了一个重要的镜头。
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站的位置在天安门城楼的前廊上。侯波只能身子紧靠着城楼的矮墙拍照。为了能拍到领导人的正面,侯波只好冒着危险把身子探出矮墙。而且按完快门后就得赶快蹲下来,以免挡住下面群众的视线。毛泽东讲话的时间很短,侯波来不及选择最佳位置就得按快门,可是即使这样,选取背景的程序也是不能省略的。侯波想,到时只能把过程缩短,甚至缩短为一瞬间,这样捕捉到的背景才会是自然的,没有任何矫饰的。
在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大会开始后,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等这一时刻已经很久的侯波赶紧按下了快门。
所有的人都激动了,天安门城楼上有1000多人,大家流着眼泪听毛泽东讲话。城楼下30万欢腾的群众更是情绪高昂。人群、旗帜、彩绸、鲜花汇成了喜庆的海洋。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一片,感人至深。侯波也激动了,什么也顾不上了,只想把这一气势宏伟、鼓舞人心的场面给拍下来。可就在这时,她感到身体一晃,差点从城楼掉下去,幸亏旁边有人拽住了她,回身一看,原来是周恩来拽着她的衣角。
这张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照片最初被保存在中南海,后来又被送到新华社受到特别保护。20世纪80年代,经过特别批准,这张照片开始在多个国家巡回展出。
5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华发老人,谈起当年拍摄开国大典的情景,仿佛还在昨天,它铭刻在这位老人的心中,永远无法忘记。每当她的名字随着这张照片登出来的时候,她都有一种自豪感,更有一种庆幸感,在她的心中,没有一件事可以和这件事相比。侯波说:“《开国大典》是我最得意的照片之一。不是因为照得好,而是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张新中国光辉历史的见证——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2003年,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侯波颤颤悠悠地走上台,轻声细语地说:“他(毛泽东)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也决定了我的命运。”是的,作为一个摄影师,侯波的名字永远和毛泽东联在一起。
这么多年过去了,毛泽东的人格和精神始终影响着她的工作和生活。每年国庆节前夕,她都会和老伴徐肖冰互相搀扶着到天安门广场看看,那个给他们留下灿烂记忆的天安门城楼是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圣地。每到毛泽东的诞辰和忌辰,他们也会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泽东的遗容,缅怀一代伟人。
如今,老人谈起自己的心愿:“过去我们用我们的镜头记录了历史,现在我们还要用我们的作品把历史再现给现在的人们,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的孩子们。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她希望这些照片“对我们的后来者有一点启发,对执著于那一段历史的人有一点用处。”
据说,从开国大典留下的大多数镜头中看,毛泽东是很少出现笑容的。毛泽东此刻的心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又愉快又不愉快”。对此,他后来解释道: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这一点从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即可以看出。当日,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检阅的装备被戏称为“万国牌”武器——出自十几个国家,大多是别国淘汰的旧品。检阅途中一辆装甲车开到天安门西侧时,还因机械故障熄了火,开不动了,幸亏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急中生智,继续驶上前去把这辆装甲车顶到西长安街上才没扰乱秩序。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对眼前的这一切看得很清楚,但他没有责怪任何人,因为他知道这已是我军手中最好的装备了。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群众挥手 侯波
作为中南海的摄影师,侯波给领导人拍一些照片是为了保存资料。侯波所拍的照片,不管是领导人的重要活动,还是生活照,全都保存在一个保险柜里。如侯波所说:“当时,组织上没人向我交代有的照片可以公开发表,我自己也不懂有的照片能对外宣传。我只知道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要绝对保密,我拍的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照片也是保密的。”
因工作需要,侯波一家也搬到中南海,住在勤政殿进门不远的一间大概有20平方米的屋子里,这间房子也是侯波的办公室。对侯波这一时期的生活,其长子徐建林曾回忆说:“我们家最初在勤政殿第一个院落里的西厢房北侧,搬进时我已临近上学的年龄。穿过我们的院子再进第二道门,就是勤政殿的主殿了。主殿有高而宽敞的过厅,铺着红色的地毯,两侧有玻璃橱柜,里面陈列着古瓷器和古铜器等文物。过厅的尽头就是正厅,是外国使节向新中国的元首递交国书的地方。每逢这种时候,我妈妈就会提着照相器材往里院跑。”
庆祝国庆五周年,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天安门(1954年10月1日) 侯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