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治疗方法大盘点
个人日记
带状疱疹治疗方法大盘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带状疱疹如何治疗呢?常见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因治疗选用,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干扰素和口服中、西药物能不同程度抑制病毒,促进病人的康复,及时、有效的足量用药有时能降低后遗痛的发生率。
增强免疫力药物:强的松、聚肌胞、核苷酸等。
促进神经修复药物:如维生素B 1 、维生素B 12 、甲钴胺等。
2、物理治疗
目前使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紫外线、超短波、直线偏振光、远红外线、激光等。治疗主要的作用是消炎止痛。
3、椎旁和神经根阻滞
通过在脊柱旁椎孔部位的神经根周围注入治疗药物或者使用相应的神经节段阻滞也能用于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效果也同样满意,但要部位准确,临床技术操作要求也较高,务必小心,严防并发症。
4、硬膜外腔注药
硬膜外腔是介于黄韧带和硬脊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充满了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根和脂肪。注入药物后可直接作用于急性带状疱疹病人受累的组织和神经,临床可取得及时、满意的止痛效果,并能缩短病程,促进急性带状疱疹的康复。
5、针灸拔罐
采用针灸拔罐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拔出体内的毒邪,驱除体内恶血,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
6、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即口服中西药物、局部注射药物、神经根药物阻滞、物理治疗、外用止痛搽剂等。尤其对于带状疱疹的急性期,一般3-5次即可治愈,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神经痛。
中成药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本病常突然发生,表现为成群的密集性小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常伴有神经痛和局部淋巴结肿痛。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串腰龙”。治疗方法很多,其中中成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可靠、见效迅速、镇痛强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副作用少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1.七厘散: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没药、红花、儿茶、朱砂组成,具有活血散瘀、止血定痛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是既可内服又可外敷的伤科常用要方。方法:取七厘散1.2克,以温开水送服或蜂蜜冲服,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儿童用量酌减。
2.云南白药:云南白药以云南特产药及其他药物组成,系我国伤科著名成药。具有良好的活血消肿、止痛止血、祛瘀生新的功效。方法:取本品适量,用白酒和香油适量调为稀糊状,局部常规消毒后,将药糊均匀涂抹患处,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24小时症状好转,1~2次后烧灼感减轻,皮疹迅速吸收干燥,多在7天内痊愈。
3.六神丸:六神丸由牛黄、麝香、蟾酥、雄黄、珍珠、冰片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方法:取本品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调为稀糊状,局部常规消毒后,将药糊均匀涂抹患处,外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换,连用5~7天。
4.紫金锭:又名王枢丹,由山慈菇、红大戟、五倍子、千金子霜、麝香、雄黄、朱砂组成,具有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功效。方法:取本品10~30粒,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涂患处,每天3次,3~7天为1个疗程。
5.冰硼散:本方由冰片、朱砂、玄明粉及硼砂组成,具有清热消肿、凉血解毒、敛疱生肌的功效。方法:取冰硼散适量与凡士林混合调成糊状。患处常规消毒后,均匀地涂上一层调好的药膏。然后在药膏的上面覆盖一层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一般病人连续治疗5~7天后即可见效。
7.南通蛇药:又名季德胜蛇药,系根据蛇医专家季德胜的秘方制成,具有解毒、止痛、消肿功效。方法:用本品10片,每天3次口服;再用本品适量研细末,凉开水或75%酒精调成稀糊状,外敷患处,外包油纸,纱布或绷带包扎固定,隔日1换。
对有神经痛患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疼痛严重者可在早期口服强的松15~30mg/d;1周后渐减量。强的松早期服用可消除神经根的炎症。疱疹性神经痛用强的松后可以减轻神经炎后期的纤维化,因而亦可减轻疼痛。此外亦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或注射干扰素等。
(二)中医治疗治则为表热利湿,可内服龙胆泻肝汤。
(三)局部治疗早期丘疱疹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后可外用1%龙胆紫液或0.5%新霉素软膏、磷霉素软膏等。眼部疱疹可用无环鸟苷眼药水,或3%无环鸟苷软膏
带状疱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疱疹集簇,腰部多发,伴有烧灼样剧通。中医认为多由湿热蕴结、热毒内盛等所致,治疗应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主,可用下列方法治疗。
一、外治法
1.大黄:大黄研成细粉,以适量浓茶水或酒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病变部位,暴露或用油纸覆盖,每日1~2次,待药干燥后将药与痂皮轻轻刮掉再涂。7日为1疗程。
2.黄连素等:用黄连素片研成粉末,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天2次。可加用双黄连粉针3.6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液或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内服加外洗法
金银花30g,板蓝根、野菊花、蒲公英各15g,丹皮、赤芍、生甘草各10g,水煎分2次口服。另用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三、注射法
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7日为1疗程。
西医学对带状疱疹的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消炎止痛和防止继发感染。抗病毒药有阿糖腺苷、无环鸟苷及干扰素等。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局部患处可用2%龙胆紫溶液或复方地榆氧化锌油(生地榆10g,紫草5g,冰片2g,氧化锌油加到100g)外涂。若有继发感染,可用新霉素软膏外搽。
传统医学治疗:
依辩证论治,分为三型施治:
1.热盛型:
[主证]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烦闷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辩证]肝胆热盛,气滞湿阻,兼感毒邪。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湿盛型
[主证]皮肤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涯,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质淡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辩证]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
[治法] 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
[主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細。
[辩证]气滞血瘀,余毒未尽。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 活血散瘀汤加减。
(三)针灸治疗:
l.根据“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原则选取下列经络:
A﹒发于脸部,累及三叉神经:
a.侵犯眼支:选取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小肠经。
b.上颚支:选取胃经、小肠经、胆经。
c.下颚支:选取胃经、大肠经、胆经。
B﹒发于颈部:
a.胃经:距任脉1.5寸的当颈动脉搏动处。
b.大肠经:在颈部前外则,距任脉3.0寸。
c.小肠经:在颈部侧面,距任脉3.5寸。
C﹒发于胸、腰、背部:
a.任脉:循胸腹正中,利用病区旁取中之原则。
b.肾经:腹部-距中行任脉0.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脉2.0寸。
c.胃经:腹部-距中行任脉2.0寸。
胸部-距中行任脉4.0寸。
d.脾经:腹部-距中行任脉3.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脉6.0寸。
e.肝经:上贯膈,布胁肋。
f.胆经:循胁里,其直者季胁。
g.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分布于腰背,距督脉1.5寸及3.0寸区域。
h.督脉:主背脊柱正中,统率一身阳经。
D.发于腿部:
a.胃经:行腿部阳面前路。
b.胆经:行腿部阳面中路(侧面)。
c.膀胱经:行腿部阳面后路。
d.脾经、肝经、肾经:行腿部阴面之前路,中路与后路。
2.选穴处方(选用之腧穴):
A.脸部
(1)胆经:
(a)远部取穴:阳陵泉、足临泣、绝骨。
(b)局部取穴:瞳子膠、上关、听会、风池。
(2)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
(3)大肠经:
(a)远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偏历。
(b)局部取穴:禾膠、迎香。
(4)三焦经:
(a)远部取穴:支沟(十总穴:胁肋寻支沟)、中渚、外关。
(b)局部取穴:丝竹空、耳门、翳风。
B.颈部:
(1)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人迎、气舍(颈部针刺宜小心,不可太深,以免剌伤气管、神经或血管。一般应浅刺,最好不要留針)。
(2)大肠经:
(a)远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偏历。
(b)局部取穴:扶突、天鼎。
(3)小肠经:
(a)远部取穴:养老、阳谷、支正。
(b)局部取穴:天窗、天容。
C.胸、腰、背部:
(1)任脈:廉泉、承浆、坛中。
(2)肾经:
(a)远部取穴:太溪、筑宾。
(b)局部取穴:彧中、俞府。
(3)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梁门、天枢、水道、不容、库房、屋翳。
(4)脾经:
(a)远部取穴:公孙、血海、三阴交。
(b)局部取穴:周荣、胸乡、大包。
(5)肝经:
(a)远部取穴:太冲、中封、行间。
(b)局部取穴:期门。
(6)胆经:
(a)远部取穴:阳陵泉、足临泣、风市、绝骨。
(b)局部取穴:日月、渊液、辙筋。
(7)膀胱经:
(a)远部取穴:委中、昆仑、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大杼、肝俞、胆俞、胃俞、肺俞。
D.腿部:
(1)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髀关、伏兔。
(2)胆经:
(a)远部取穴:阳陵泉、足临泣。
(b)局部取穴:居膠、风市、环跳。
(3)膀胱經:
(a)远部取穴:委中、昆仑、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殷门、秩边。
E.病变部位局部取穴:
a.在水疱的周围扬刺(即在距球水疱四周的0.5-1.0寸处用五针横刺),或局部灸(用泻法)。
b.施针时,针尖刺向疱疹中心区呈10-30度角横刺,此又名为围针穴。
F.取穴规律:
(1)局部皮下(阿是穴)或邻近取穴(即围针穴)。
(2)背部取病损部位的神经根(即夾脊穴)。
(3)远距离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身柱、内关、阳陵泉)。
(4)对症加用穴。
G.处方举例:
a.局部围针穴,再加外关、曲池、三阴交、太冲。
b.疱疹在头面者,加合谷、内庭。
c.疱疹在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
d.疱疹在腰以下者,加血海、阴陵泉。
3.手法:
(1)实症、急性痛症用提插捻转,用泻法,留针20至30分钟,每日针二次,用毫针刺,局部臥针横刺。
(2)实症、急性病症尚可穴位放血,隔日一次。
(3)皮肤针或梅花针于疱疹周围浅刺。
4.耳针:
A.选穴:
a.相应敏感点、肺、肝、下屏穴、屏间。
b.肝、脾,肾上腺、内分泌、神门。
B.方法:取2至3穴捻转强刺激,留针20至30分钟。
更多医学知识尽在好医生QQ空间: http://980151516.qzone.qq.com/
【本空间所发表的文章,谨供参考,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谢谢关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