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不生气 常生欢喜心

个人日记

 

作者 明旭  生气是人的一种不良情绪现象,遇到不顺心的事,便生闲气、生闷气、生怨气、发脾气。轻则闷闷不乐,哀声叹气,重则怒发冲冠,大发雷霆。胸闷成疾。生气生烦恼,烦恼致生气,恶性循环,欲止不能。原本不想生气,但又难以戒制。为此,我近几年通过研学佛学,现就生气的根源危害和戒制方法及根治的途径用辩证多元的观点作如下浅议。


一、生气的根源和危害。


生气的根源主要来自无明和烦恼。烦恼主要来自贪(贪欲、贪名利) 、瞋(瞋恨、瞋恚)、痴(愚痴、愚昧)慢(傲慢)疑(狐疑、猜忌)恶见(不正确的见解)。


另外,由于每个人的根性习性差异,有的性暴性急,有的性柔性缓,性暴性急之人相对爱生气。


生气的危害。生气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最大危害是健康。生气是诸病的根源,常生气发脾气的人不会健康长寿。


现代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65%的疾病与心理的压仰有关,紧张、愤怒、敌意、失望、悲观、惊恐和忧郁等不良情绪,可使内脏器官的生理活动扰乱,导致免疫功能减弱。关于癌症大量临床事实证明,大多数都有长期不良情绪和生气有关。美国一位生理学家,为研究生气对人的健康影响进行了实验,他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发现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成水后,澄清透明,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他又把人生气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就死了。进而分析,一个人生气十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会分泌毒性的分泌物,经常生气的人自然难以健康长寿。气量狭窄的周瑜被活活气死,可见气伤人之烈。


现代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条其中最不好做到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心理平衡。心理不平衡就会生气,生气就很难做到心理平衡。洪教授说:“心理平衡作用超过一切保障作用的总和。你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在北京调查了很多一百多岁的健康老人,他们是怎么健康的呢?吃的好还是钱多?都不是。但有两条健康老人都一样,那就是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没有一个健康的老人心胸狭隘、鼠肚鸡肠、钻牛角尖,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心胸狭隘,脾气暴躁活不到一百岁,50、60岁早就一个一个气死了,要么得癌,要么心血管病,早死了”。所以可知,生气可造病加病,乐观可防病治病。常生欢喜心,百病不生。


生气既有害自己身心健康,还伤害他人,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内生气斗殴,会影响家庭和谐。在机关、单位、公司生气会造成不团结,影响到社会和谐。


对学佛修行之人,生气更是最大的忌讳,修行多年,生一次气,发一次脾气,会前功尽弃,所谓“火烧功德林”


二、戒制生气十法。


现就各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生气现象,概括为以下十条戒制方法。


1、常思危 气自减。在日常生活处事当中,要经常想到生气的各种危害,特别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对生气生畏惧心,气一来就会退缩减弱。清末文人阎敬铭,深受生气之害,他写了一首“不气歌”颇为风趣,其中说道:“气之为害大可惧,气下病来无人替。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


2、忍为先 气益缓。凡事“忍为高”,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戒气之法最高得益于忍,一忍百气消。一般生气,先睡一夜,前后因果想一遍,就觉得不值,气就能消去一半。过三天之后,气会全消,这叫缓解法。或者暂离困境,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叫转移法。还可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释放一下,都会有好的效果。


3、忍无效 忌走偏。生气后有的越忍越气,一般是由一些世俗错误观念和偏见所造成。一般人认为,气是别人给的,是别人惹我生的气,说“你气死我了”这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可谓错哉偏也。继之有的认为,他气了我,我也得想法气气他,发泄一下,这是一种不道德不理智的做法,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自己气而升级恶化,又伤害他人。有的人以“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作为生气依据,更十分有害。一个人性情急躁易于动怒,人与人是有差异,但主要还是一个思想修养问题,通过性格上的自我陶治和调整是能够改变的。再是没有遇到重大挫折到伤心处,碰到南墙总回头。甚而有的认为,爱发脾气是“正直”“坦率”的表现,是值得炫耀的“豪放”。这更是放纵自己的一种偏见,正直坦率应心口如一,不说瞎话,豪放是心胸豁达,发脾气正是心胸狭窄的表现,风马牛不相及。还有的认为“忍气吞声受人欺”,实则相反,忍辱才是一个人的美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上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受到各种凌辱,最后取得复国胜利。韩信忍胯下之辱,成就一代英雄。以上各种偏见,都会把生气引向极端,慎之防之。


4、气难言 用慧剑。要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是偏见,而拿自己的错误来折磨自己更可惨。人在生活工作事业上难免有预料不到的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比如:因考虑不周受到领导批评;因工作方法欠妥,引起群众不满;因粗心大意丢了钱财。特别是当今社会受骗上当常见,经商被骗、买了假药、融资跳入陷阱、女孩被诱惑中了圈套,受到凌辱等。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怕丢面子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生闷气,越想越后悔,越想越弄不出头绪,更可怕的是死不甘心,一意孤行,越陷越深。此时最需要的是理智、冷静、放下包袱向前看,用慧剑,快刀斩乱麻。首先要明白“覆水难收,徒悔无益”的道理,在生活中发现了无可挽回的事情时,要勇于放下,不要再自己折磨自己,相信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更主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学会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失败是成功之母,把错误当成财富。真正人才是在坎坷或打击后才能脱颖而出。要真能这样想,就会欢乐对待,气之何有。


5、琐碎事 休小看。纵观人生,那些耗损生命的心灵痛苦,多数还不是来自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来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正如英国作家迪斯雷利所说:“为琐碎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对付琐碎事,最需要的是“难得糊涂。”不要太认真。世上的事不可能尽善尽美,全如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要无碍大局,白璧微瑕,求同存异。糊涂才是大智慧。家庭内生气,大多起因言高言低,鸡毛蒜皮小事,最好的办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聋作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凡事只往好处想,不往坏处想。只找对方的好处,不看对方毛病。切忌疑心重,无限上纲。假如长期拿琐碎事生气不在乎,逐步会由量变到质变,久之也会导致夫妇感情破裂离异、婆媳翻脸、兄弟绝情难以挽救的后果。以气生怨,怨积成结,就算把积怨疙瘩解开了也难以恢复如原。到时悔之晚矣。


6、存爱心 与人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认为只要宽厚待人,多做有益他人的好事,心理自然愉悦平衡。什么是爱?爱是像形字,繁体是中间一个心、外面一个受,就是教人用心时时想到别人的感受,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什么是善?念念利益别人,念念利益众生就是善。生气根是自私自利。一个自私自利之人,时时处处事事只为自己着想,有一点不如意事或一句不顺耳话就会生气,发脾气。存爱心与人为善就不会轻易地生气发脾气伤害他人。


7、知足乐 莫要贪。想求康乐莫贪心。不知足就要生贪,贪而争、贪生火、争生气。争而怒,怒而瞋恚。怒时气之猛,瞋恚气之烈。所以要懂得知足是福、知足不辱、知足不殆。知足才能长久平安康乐。在日常对自己不要过分苛求,对亲人的期望不要过高,兴趣可以培养,谁也不要想去改变谁,凡事不要争高下学会让步。努力做到十不:不贪、不争、不抱屈、不后悔、不怨人、不攀比、不着急、不发怒、不上火、不生气。


8、肚要大 心要宽。宽宏大度、胸襟坦荡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宽心是健身之本。中国人讲求养身之道,有很多的理论与方法,但若只懂得养生,不懂得养心,病根不能拔除,体质就得不到根本转变。一个心胸宽广之人,气很难入侵。“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两幅弥勒佛的楹联,给我们很大的启迪。目前流行赵朴初先生的“宽心谣”“日出东山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不但是退休老人的戒气灵丹妙药,人人读之受益。谣词共10句150字,如能如是想,常常念,就能看的开,放的下,就能得到谣词里说的心欢、舒坦、香甜、慰勉、相安、乐观。气溶如水净,常生欢喜心。


9、和为贵 记心间。最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突出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三个“和”字,表达了孔子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袭至今的人文理念“和为贵”,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和”字,因为家和万事兴,国和必强盛,和则兴、和则存、和则安、和则美,和气生财、和气增寿。如果我们能清醒的认识到“和”字这么珍贵,就不会轻易地生气拆和。


和要从自己家庭亲亲做起,亲亲间常生气斗殴不和,是家族哀败的象征。家庭是缘相聚、同根生,社会基础是家庭,家庭核心是夫妇。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夫妇好和,世界和平。如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简短的12句歌词传递了中国人的人情与情意的人本理念,“我和你、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就应心连心,心连心就应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不生气。


10、需生气 做表演。生气得有智慧,遇到不真不善不美不公平的事,需要发怒,可做出生气的样子表演给人看,但心里不着气。比如孩子不听话做错事,大人必须做出生气的样子给其教训表演,但不真生气,不放心里去。


三、根治生气的途径


以上谈到戒制生气的十条方法,如能做到会有好效果,定能起到减少和压伏作用,要彻底根治生气可以通过学佛解决。用佛法启迪人生、觉悟人生。经过长期薰修,才能除烦恼,根治生气。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困扰我们的就是烦恼,生老病死、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生气是烦恼中的一种现象。学佛最现实的真实利益,身体健康,没有烦恼,没有妄想。衡量自己是否学的得法有进步,就是看烦恼是否在年年减少。佛法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器,有八万四千法门,不论修学那个法门,都可断除烦恼,根治生气。


佛教是幸福美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的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要根治生气,就必须得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教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不是迷信,是智信,是正信。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就是说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孙中山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说:“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鲁迅也说:“释迦牟尼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这些伟人、科学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如果我们通过学佛,用佛学理论来戒制生气,才是根本。


佛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因缘论因果律。正是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记载“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古今中外都逃不脱因果。


学佛是从孝亲做起,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五戒十善,孝顺父母为世间第一善。学佛待人依六和,处事修六度。要求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同现在提倡的社会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一致的。


学佛就是按佛陀的教育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并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中,让人人能真受益,得欢喜心。如果只懂得一些佛法道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落实,那是佛学,不是学佛,也不会真实受益。


当代高僧净空法师说:“如果学佛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个佛法谈玄说妙,我们还是得不到受用。”法师还举例说:“我们从早到晚,你在家里面服务,为一家人工作,你是布施你一家人,供养你一家人。如果你明白,你晓得你就在家里面修菩萨道,你修的是菩萨行,你会做的很快乐。心地清净,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喜悦。假如你迷惑颠倒,我在家里替他们做苦力,做劳工,天天伺候他们,连感谢都不感谢,一天到晚生气,虽然布施,带着烦恼,将来果报不好。”“念头一转,那个业就变成布施供养,就变成菩萨业了。心里一快乐,就健康,就长寿了。”如果我们能把这一理念运用到工作、交友、经商、办企、从政等各方面,就会常得欢喜心,理事无碍,结果圆满。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要求修学之人一门深入长期薰修,才能得到人生的最高享受。当代处于末法时期,最契机的修学法门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它有易学易行、稳当方便、普契众机、二力兼有、带业往生、毕竟不退、成就快速、现生获益等特色,只要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定能根治生气,常生欢喜心。
 图片

【点击进入真严法师空间】http://user.qzone.qq.com/343844164

真严法师诚邀诸位同修一起参禅悟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