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密法要

手机日志

以初祖的寂照照寂为窍诀,以二祖的开示为依止,以三祖的六要点为修行准绳。
附:心中心十大行愿
 
图片

心密初祖大愚阿阇黎
修行要诀

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无他秘密

图片

心密二祖仁知阿阇黎(王骧陆居士)(一)定宗旨    一、学佛宗旨,首在开智慧,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苦海、了生死。生死又分为二,一了分段生死轮回,不再混入,二了变易生死,开般若明达生死,本不可得,不受世出世一切苦厄。
   二、所谓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语为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方可度登彼岸也。是以开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门,舍此别无二法。
   三、学佛贵在自求自修、自除苦恼、自开智慧、自成佛。求佛只如问路求医,走路吃药,还在自己。所以佛学考据,只如地图和药方,与本病不相干也。学佛者,是学与佛无二,同一无烦恼,清净自在,不是变个佛。
   四、学佛目的在断一切苦,得究竟乐。而得究竟乐者,只在开智慧;开智慧在定,得定在坐,坐在法。宗旨目的既定,中途方不疑退,此生必可成就,不问你修净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宗旨,同此目的。
(二)明修义 一、明本来,本来不用修,因冤枉而入病,要恢复本来,方叫做修,否则叫做建造,不叫修理。
  二、修心与修理物品不同,当云复,言复其本来也。物品之修理赖他,心之修复还赖乎自心,以妄心复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为止。
  三、修心虽赖乎法,但教法中用于一时,取舍予夺在我,以明心见性为体,起一切妙法为用。
  四、修宜重行,于一切行住坐卧时,无一不用凛觉,在佛堂修持者曰修坐,修坐只一时,而修行在时时。
  五、修者修至明心见性为第一关,见性后,开般若妙用,方可以除习气,此是第二关。是先破无明,后除习气,此禅密二宗,由果寻因,乃根本解决唯一办法,与他宗不同。
  六、以般若凛觉自己,观世间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观自己本体与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七、无论何宗皆以归净土为止。或念阿弥陀佛以净其土,或参禅修密以净其土,明心见性后,方入正修。否则劳而无功,毕竟退转。至不退转时,在净土宗曰阿裨跋致;在禅宗曰破初参;在密宗曰证三昧悉地。

  (三)求正法
  一、一切佛法本无邪正之别,但断无一法可以普及,人人皆可当机之理,故不论禅、净、密,以当机为第一。如其人应修净土而令之参禅,此即毒药,如其人应修密宗而限以净土,此亦是毒药。故其责在师,师必负阿鼻之责。佛度众生,本在去执,若再教伊执著,不使之活泼自在,实难辞咎。譬如治病,死守一法,以为谨慎稳妥,而因循即可坐误,不可不知。
  二、求师不可以人情用事,如药不对症,即当变计。如修净土多年,不见功效,可以修密。至证三昧后,回头再修净土,则定有把握。鄙人近始自信修净土有几分把握,故敢忠告。

  (四)防诸病
  一、勿苦修  凡毁残身体,均非佛法,佛以得大自在为主,上升极乐。如愿苦行,何不入地狱修乎?当知苦行者,乃在坚定其志,百折不回,防其情逸也。世人每以恶衣恶食为苦,不知无智慧而心放荡失主宰者,为世间第一等苦人,学佛应从得定慧下手,无第二法也。
  二,勿怨修  修之本意在解脱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则嗔根难拔,故当解释,使其自得,此惟得定开慧解空,则入欢喜地也。
  三、勿盲修  盲修之病,世人最多,凡未明心见性者,皆是盲修,故学佛第一要诀,在开智慧,明白后,方是正修。
  四、勿压修  凡修行多求死定,压住妄念勿起之辈,既有沦为死灰、土、木、金、石之弊,日后反动更加危险,此皆压修之病也。如一念不思,正坐定心,某会曾传此法,此名无记空,一也,终日禅定,硬制其念,自以为得定,二也。硬行忍辱,不能观空,久久成病,三也。食斋持戒,非从本愿,为人情所冲动,不能持久,对人嗔恨,心不能素,四也。外道死守精气神,临死不能散功,或至癫狂,五也。此皆见功于一时,流弊在日后,近有腹胀欲死,乃至自杀,即此类也。种如是因,而欲得极乐之果,不亦大悲悯哉!
五、勿小修  修行目的在成佛,如自甘劣小,即非大器,决不能成。故当发大愿,修大行:只求此生开智慧成佛,大愿也,我当以智慧救度一切众生,大行也。
  六、勿贪修  言不可见法即求,见师即拜。得一正法,当一门深入,不可心活,见异思迁、朝修夕改,而致徒劳无功。
  七、宜自制  一勿骄慢,二勿自喜而自是,三勿恼恨,四勿性急,五勿怠惰,六勿衡量他人意境,七勿先求神通,此皆用功期内必有之毛病。功夫益深,习气翻出益多,不可不防,可阅余之《乙亥讲演录》而细参之。

  (五)务八要
  一、要圆修  言心量宜大,则见义思圆,自无门户胜劣之见。
  二、要痛修  言自己警觉痛切,则进步自速,此生必得究竟。
  三、要愿修  言必有愿力为主,愿力宜正大,宜切实,此即是修。
  四、要专修  言得有正法,当专一深入,自可由一门会入普门而圆矣。
  五、要活修  言专一与固执呆板不同,心宜活泼,则得自在。且佛开种种法门,非可执一,随时当有变化,第宗旨则无变易也。
  六、要双修  要我与佛相对成双,求佛还当求己,一也;家庭修持,能得伴侣赞助,二也;修慧兼宜修福,发愿必须行愿,三也;持斋者,口素并宜心素,勿见他过,四也。此均双修,由此可得齐全,功德亦易圆满。
  七、要实修  言功夫实在,冷暖自知,不可自欺,故以实行为主。实行者,心行耳,非表面唱拜也。
  八、要养修  言已发明心地,修有所得,必以涵养为主。例如下:
  甲、取质  谓玉之良而大者。佛性平等,虽一时根器有别,但心量宜大。玉小不能再放大,而心则不然,玉质不可改也,而心可改也。
  乙、雕琢  谓质好而不修,良可惜也。然必得良工,大料改小,则师之咎。
  丙、打磨  谓不经打磨,则不光润,故必经种种磨练,以一切冤怨逆事,皆我入道之助,然火气仍在也。
  丁、入土  谓不经涵养,则力不充,故必靖气内敛,此非学而可致,乃自然功深耳。总之,时时心不放逸,至空净后,了无系染,欲求烦恼,亦不可起矣。

  (六)明过程
  修行过程,本无定法,但亦有最要数点如下:
  一、求得正法,言得正合我机之法也,或密或禅、或持名或观相,皆所以净我自性之土而已。
  二、如法修持,中途切不可杂以我见,自然得定。
  三、开发般若,此言大智慧,由定而生,定慧相合即是戒,此名具足十戒。
  四、明心见性,心地既明,则本心自见,色空不二,方不受惑。
  五、心不惑故,然后可除习气。
  甲、空境。
  乙、空心。(粗分)
  丙、空法。(细分)
  丁、空空。(微细分)(以上为先开第六漏尽通,即是名道通,是谓得体)
  六、发五神通,此谓起用,切不可先求,惟明心后自得开展,小有证效,喜则成魔。如无道通而先求此,名曰妖通,以外道亦有五通也。

  (七)示要诀
  一、凡夫与佛,本体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觉在后,觉在果地,并有始终不觉者。只要一觉,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诀曰阿。言心有所起时,此在因地动念,常常先自凛觉,想我今日如是因,将来必得如是果,则恐惧而勿入矣。久久纯熟,不致误入。此阿字即是凛觉,即是照见,即是转,即是空,即是无染,即是净土。
  二、把此心如在通衢大道,一切形形色色,了了见闻,过而不留,与我无染,此便是佛境。
  三、若有所接,只随缘应付,善恶分明而不起我见,常与自己脾气奋斗。情为我爱,转而疏之;见为我执,解而空之,久久自然自在。
  四、辨轻重,言观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还抵不过我一修;而千万个修,又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当知众苦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
  五、勿忘记,但有时忘记,或虽不忘记而力不能转,又奈何?曰有二诀:一把未来之恐怖事先一想,二曰持咒,顿然可以觉转。诸仁真肯用功者,每日勿忘修法,念念在觉,方是念念在佛。时时修,时时照。每日将此七条看一次,再与人讲一次,一修一照,行之年半,不间断,如不证三昧见实相者,余即为妄为魔,并望回向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此便是消灾延寿法。 
                 ——《王骧陆居士全集》
图片心密三祖元音阿阇黎(元音老人)第一 一切放下,死心塌地。   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烟云,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个死人一样才行。第二 打坐持咒,心念耳闻。    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第三 念起即觉,不压不随。    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第四 按时上座,不急不缓。    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第五 下座观照,绵绵密密。    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第六 心量广大,容纳一切。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心中心十大行愿 (一)、佛佛俱信,法法无碍。清净僧众,尊视如师。
 (二)、持戒不缺,摄心常定。诸法空相,平等无着。
 (三)、慈心众生,励行戒杀,视众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四)、人有所求,等心施舍。温和谦下,骄慢不生。
 (五)、不违本愿,常利自他。不自称赞,不见他过。
 (六)、贫富贵贱,性本不二。口常软语,令生欢喜。心意质直,远离谄媚。随顺人情,善转俗谛。
 (七)、佛说教诫,体会力行。护持佛法,如护己命。救护众生,而不望报。众生骄慢,亦不退心。
 (八)、不轻正法,不使他轻。不谤三宝,不令他谤。有轻谤者,善言开解。令其信入,不堕邪网。
(九)、常护正念,不亏暗室。胜行坚固,不厌疲劳。发弘誓愿,摄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见。
(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净密印,莫污染结。须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闻利养而用。
以上取自心中心法经典《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简称 佛心经
大藏经原文如下:
http://sutra.goodweb.cn/kgin/kgin19/920-1.htm尔时如来告诸菩萨诸善男子:今当宣说,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第一持心。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生慈,于色无著。
  第二持戒不缺。常摄在定,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骄慢。
  第三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
  第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佛教遮护过恶,于师僧中如父母想。
  第五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
  第六于佛句偈常须警察,所修诸法必须遍持,有所乞求应心即施,慎莫观察上中下根。
  第七所持契印,莫不净行,莫非时结,莫为名闻利养而用,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
  第八于一切所有莫生偷窃,断非理恶,莫行谄佞;于佛法要护如己命,乃至良贱,莫存二心。
  第九所救诸苦际不至诚者,实莫退心;莫自轻法,莫使他轻;须断己谤,莫使他谤,必须质直,常行软语,劝存善道,起大慈悲。
  第十断除邪行,莫损虚空;志信坚固,不辞疲苦,常劝不舍慕善知识;或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慎莫怯弱,念念存摄,勿令邪见,常住大乘,有善知识,承迎礼拜。如是十事能断除者,是持法证,决定直至无上菩提,更不退转。欲修菩萨及金刚身,满足不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