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青青
个人日记
文\大唐
小时候,在农村,喜欢跟在大人的背后,在田里,土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尽管稚嫩的肌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亲近自然的乐趣至今仍令我回味。
在众多的农活中,最喜欢做的,是跟着外公或独自去打鱼草。
总是在黄昏时分,太阳不怎么晒了,外公才挑着筐,带着我去田埂上刨鱼草。
外公是个手艺人,方圆十几里的村子,老老少少的头都归他理。放塘养鱼,是他闲暇时的喜好。
田埂上的草,总是长得很茂盛,像铺了张绿色的地毯。外公叉开脚,弓着腰在田埂上刨草,锃亮的锄头在两脚间一闪一闪,好像有人在眨眼。我很好奇,趁外公休息的空隙,拿着锄头在田埂上跃跃欲试,但力度把握不好,不是用力太轻,锄头从草面上滑过,就是用力太重,锄头吃土很深。外公笑我:“这哪里是刨草,分明是在挖土”。外公并不指望我能帮他多少,在这黄昏的田野上,带着我在身边,做事就不寂寞,就不觉得累,因此更多的时候,我在田埂边茂盛的豆丛中捉蚱蜢。这些绿色的小精灵,在豆丛中,风吹雨淋日头晒,倒是活蹦乱跳,一旦带回家中,养在舒适的罐头瓶里,过不了几天就肢体僵硬,不疾而终。这让我很无奈,很不解,甚至还有点淡淡的感伤。
外公外出理发的时候,打鱼草的事,就由我独自承担了。我自然乐意,那时的我,十岁不到,正是渴望长大的年龄,渴望着受到大人的重视,这正是表现的好时机。只是我不会在田埂上刨草,怕伤着脚。我喜欢去后背岭割二禾,这比起跟着外公在田边地头刨草更有趣的多。
后背岭,是村子后面连绵起伏的土丘和夹杂其间的旱田。因为缺水,旱田每年只种一季水稻,收割后的稻茬上,渐渐地抽出一些嫩绿的禾苗,村里人喊做“二禾”。这些二禾虽然结不出谷子来,但鲜嫩可爱,是鱼的好饲料。每次去割二禾,总能碰到那个鸭老倌。他背着一个大背篓,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赶着一群鸭,有时列成方阵,有时候又像是一块极不规则的褐色绸缎,滑过土坡,滑过田埂。我总是怀疑那根长长的竹竿有什么魔法,能把这群鸭子调遣的规规矩矩,让我羡慕的要死。在田野上,他时常会长啸一声,引得几百只鸭,抬起头来嘎嘎嘎地此起彼伏地呼应着。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是驱赶孤独一人站在田野上的寂寞吧。我喜欢鸭老倌,虽然从没和他说过一句话,但每次去后背岭割二禾,见到他,心里就很踏实。
连绵起伏的土丘,是肥沃的土壤,满山满坡的庄稼养人心眼。无论你什么时间,从后背岭上经过,都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惊奇:那蚕豆花是不能久看的,它们会变成一只只眼睛,向你挤眉弄眼,看久了,让人害怕;从豌豆地边路过,一定要留神,否则,扑扑腾飞的野鸽会吓你一跳,等你缓过神来,它们已消失在远处的皂夹树里,引起你绵绵的遐想。攀缘在竹竿上的豆角藤,挂满了一对对长豆角,口渴了,顺手摘上两根,送进嘴里嘎蹦嘎蹦地嚼,生脆爽口,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能生津解渴。
只是现在的后背岭,已经荒芜了,前些年,我回了趟故乡,听说后背岭将有一条高速公路通过,突然就想去看看,但是走到村后,却无路可走,齐腰深的野草,早已迷失了儿时蜿蜒纤细的小路。陪同的村民说:“别说这后辈岭,就是村前那上好的水田,也抛荒了不少”。村前的水田,可是旱涝保收的良田啊!任何季节站在村口,眺望田野,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即使是在最萧条的冬季。田里也长着锦绣般的紫茵,紫色的花点缀其间,偶儿远处村边一、二只白鹅引颈高吭,悠扬的鹅声立即把你带到古代田园诗的意境里。
不知道外公为什么喜欢在黄昏时刻去打鱼草,虽然太阳不怎么晒了,但毕竟余热未散,而且天渐渐暗了下来,等到了塘边给鱼下草时,天早就黑了,鱼吃草的欢乐场景,也看不到了,只有偶尔跳动的水声,和鱼儿嚼草的咯咯声。
而我却喜欢在大清早,去后背岭割二禾,因为这时候去,不只是凉爽,而且景色也好,还能享受给鱼下草的乐趣。
太阳还没有出山,一弯残月在天边淡淡隐去。晨风徐来,带着庄稼的气息和晨露的清凉。满山满坡的庄稼,被晨露浸润得精神抖擞,就是小路上的草尖,也顶着细碎的露珠,蒙上了一层灰白,赤脚走过去,一串串青翠的足迹清晰可见。霎那间,一种清凉、酥软的舒适感,从脚板下闪电式传遍全身,让人神清气爽,现在城里的足浴,远没这般舒适。
说来奇怪,那时候整个夏天,我都是打着赤脚,田里、土里走着,一双脚健健康康的,即使偶尔被荆棘刺入,晚上就着煤油灯,用缝衣针将刺挑出,抹上点紫药水,就没事了。不象现在,在城里一年四季穿着皮鞋,走在坚硬的马路上,倒有了脚气的毛病,想必我们的肌体是不能远离泥土的,否则就会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
永远也忘不了,太阳跃出远山的时刻,多么地晶莹透亮,仿佛被晨露濯洗过,把人心照得透亮透亮。这样的日出,后来再也没有见过了,即使是在黄山顶,在大海边,在飞机上,看到的也只是雄伟和壮观。
鱼塘在村前的田野上,四周的瓜架延伸在水面,像是给鱼塘系了一块绣花的围巾。正是清晨,瓜架上的花开得正旺,水面却很平静,瓜架下的阴影里,似乎还飘荡着薄薄的晨雾。或许是我的脚步声惊醒了鱼儿的清梦,水面渐渐地骚动起来了:打着旋涡的,是青头的草鱼;撕扯着线条的,是红眼的刁子鱼;跃出水面,弄出一片水响的,一定是那性急的鲢鱼。我站在岸边,将二禾抛到鱼塘的水中央,刹那间,二禾就像活了似的,或左右摇摆,或上下沉浮地在水面上跳起舞来。我坐在塘边,享受着这欢快的场景,竟忘了回家,直到外婆在村口催我回去吃早饭,才懒洋洋地起身,顽皮地将竹筐戴在头上,一蹦一跳地朝村子走去,任清晨的阳光,映照着我的身影,在清澈的水面上,在金色的稻禾上,在碧绿的瓜架上,快乐地跳跃。
现在故乡的儿童,是不需要去打鱼草了,那些鱼塘早已填埋成宅基地,盖起了一栋栋新房。即使还有鱼塘,也不需要费时费力去打鱼草,市场上有的是各种各样物美价廉的鱼食,鱼吃了长得更快。只是鱼肉远没有那么鲜美了。而我,虽然明白了蚱蜢容易死去的道理,却早已失去了捉蚱蜢的兴趣,剩下的就只有这些美好的回忆了。
2012年8月11日中午
文章评论
清水芙蓉
美丽的乡村,勤俭的乡风.温暖的回忆,很有同感。
轮/xin回
[ft=,4,楷体_gb2312] 怀旧的文章,很喜欢这样的童年,有这样的家乡,我很想现在我的孩子有这样的回忆,不要什么IPHONE,不要什么网络游戏,只跟自然发生关系,只跟小伙伴一样自然成长,比自然还美,比自然还健康![/ft] [ft=,4,楷体_gb2312]很庆幸我们这一代有着这样的童年,可以漫山遍野的玩,不读幼儿园,上学后在放学路上,踏着河边的青石板路,边吃着2分钱一只的泡泡糖或者1分钱一根的酸萝卜,自一排排黑瓦木房中穿将过去,夕阳打着追光在我们身后赶我们回家........啊,多美的童年呀,比起今日虽有所缺,内心却无比丰盈[/ft]
一缕清风
仔细地阅读了好几遍。叙述平淡、朴实,娓娓道来,通篇看似随意而为,细读则余韵味十足。 儿时的作者、“外公”、“鸭老倌”等人物跃然纸上,生活气息浓郁,趣味横生,同时唤起了许多童年的的记忆。。。 “这些绿色的小精灵,在田埂上的豆苗丛里,风吹雨淋日头晒,倒是活蹦乱跳,一旦带回家中,养在舒适的罐头瓶里,过不了几天就肢体僵硬,不疾而终”,“只是现在的后背岭,早已荒芜了。。。齐腰深的野草,早已迷失了儿时蜿蜒纤细的小路。”,“晶莹透亮,仿佛被晨露濯洗过,把人心照得透亮透亮。。。这样的日出,后来再也没有见过了”————从其中读出无限深广的空间。。。。。。
艺@艺(00)
你小时候陪外公去割鱼草,好玩,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帮妈妈一起去种花生,那时候小,不懂事,好吃,边放花生粒,边喂自己的嘴巴,哈哈,大人说放花生种粒时不能边吃花生粒,那样会引来老鼠偷吃地里的花生种的,现在想想都好笑呢。童年的趣事好多,想起来还回味无穷呢。。。
弯月阿娇
家乡是永远的眷恋,家乡是永远的牵挂,家乡肥沃的黄土地上生存着老祖宗留下的朴实善良的人们最亲,永远的诗篇,永远的歌。。。拜读佳作,问候好友!
美茜
很喜欢这乡土气息的文章,纯真的童年更如梦,我还记得挖胶泥捏泥娃娃,肥皂粉吹泡泡,呵呵…还跟邻家哥哥偷杏子…干了许多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鲁女
70后的童年······
一条大河
日月如梭,沧海桑田!钢筋混凝土,挤占了我们的家园。生活似乎方便了,但是我们的乐趣越来越少了!
深谷幽兰
童年在农村度过,很喜欢乡村田园生活,雨后的小草更青,清晨的花儿最香最红……
怡笑而
现在的城市繁华了,而农村却日渐荒芜了。。。
真灼
你的文章有朱自清之风,羡慕得要死。[em]e112[/em]
雪中梅
自由有趣的童年,是永远的回忆。写的真好,真实、自然、生动。
好人&心语
第一次光顾朋友的空间,文字间给人很温馨,朴实的语言给人真实的感受!喜欢!
一亲
小时候,我也曾做过类似的事情,那时屋前屋后全是池塘,夏天的清晨,鱼儿游在水面上,似乎触手可及,但每次把漏斗捞上来,都空空如也,但天天还是乐此不疲。
风和日丽
无意中拜读了朋友您的文章顿觉让人耳目一新,写的精美绝伦。我这么大的年纪了竟然还是第一次听说鱼是吃草滴[em]e120[/em]乍一看前面的打鱼草,二禾什么的还不知是什么呢,后面才知晓~~[em]e113[/em][em]e160[/em]美文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