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机房

个人日记

                                                                                                文/大唐


 
          机房就在河边,面积不大。一台黑黢黢、油腻腻的抽水机占据了大半个房间。每年夏天,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轰隆隆的抽水声,昼夜不停,灌溉着村里千把亩稻田。

          抽水员,姓邓,是我们村唯一的文化人,长得白白净净。虽然没有赤脚医生、拖拉机手那么风光,但很受村民尊重,一日三餐,都是村里派送。
送饭的人,无论年纪大小,辈分高低、脾气好坏,都非常客气。即使饭菜丰盛,也面带愧色,说:“对不住啊,没什么菜。”这让老邓好难为情。
 
       机房对面,有间古旧的亭子,原本是过往村民歇息的地方,现在成了老邓休息的场所。亭子里有张简易的床,床上有两本破旧的书,一本是《三国演义》 ,另一本是《水浒》。平时,老邓处理完事,坐在这里看书,看久了,就到机房去瞧瞧,或者去周边的田野散散心。那时候的田野,不像现在这样荒芜,到处是绿油油的禾苗,偶然风过,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田野上,村民来来往往地忙碌。有时,到亭子里歇息,或抽根烟,或聊聊天,或缠着老邓讲古。老邓讲古,在村里最有名,
不仅细节讲得真实,语言模仿逼真,而且内容也与众不同,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才子佳人,更不是因果报应的那一套。而是三国、水浒的故事, 因此很受欢迎。但老邓讲古有他的规矩:人少了不讲,讲不出气氛,冒味道。大白天,人都忙,不多讲。所以每次讲完一个,拍屁股就走人,——起身去机房。村民再纠缠时,就笑着说:大白天的,耽误了田里的活,回家不怕跪搓衣板?逗得大家哈哈笑。
 
      亭子还是村民歇凉的地方。每到夜晚,亭里亭外,像雁落沙滩似的坐满了歇凉的人。有人要老邓讲古,老邓不仅不推辞,反而兴致很浓,讲完一个,到机房喝口水,接着又讲。直到夜深人静才罢休。听古的人更入神,吧哒、吧哒地咂着烟嘴,烟头在暗夜中闪烁。

      那时候,外公每晚都带我去。但我对讲古不感兴趣,我喜欢草丛里闪烁的荧火虫、田间里此起彼伏的蛙声和满天的星星。那时的星星,又密又大又亮,似乎就在头顶。尤其是那些像蝌蚪一样
摇曳的流星像烟花一样开放的流星雨,常常引起我无边的遐想。最让我感觉神秘的是天火。天火一现,田野间骤然明亮起来,村民紧张地大声叫喊。村民说天火落到哪里,那里就有火灾,但天火怕人,人一喊,就吓跑了。如今,繁星灿烂的星空是很难见了,那些温馨而神秘的夜晚也一去不复返。

      包产到户后,亭子里更热闹了。每天来联系抽水的人络绎不绝。老邓总是热情接待,周到安排:家里没有劳力的,优先安排;家里经济困难的,抽水费该免的免。人家不好意思,他安慰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你那几分田,用不了多少水。村里人都说,老邓不只是会讲古,还有一付古道热肠,重乡情,讲义气,每每说起他,总是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田都荒芜了,亭子日渐地冷清。现在,老邓已经做古,机房、亭子,早已坍塌成一堆遗迹,淡出了村民的生活。

  
                                           
                                                                                           2015.7.4初稿 。2015.7.5修改








文章评论

对手在哪

这篇大作我可谓“几次拿起又放下”。主要是因为太写实,反而失去了文学的魅力。文学作品是创作出来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想明白。否则,“写的路子”将只会越来越窄。

情韵悠然

写实的文字,纯朴,平淡,乡情浓郁,老邓的生活,是时代的一个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