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心灵的有色眼镜
音画作品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除了有以偏概全的偏见外,更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成见就是“胸有成竹”,它是由个人的阅听与实际经验,好恶与信念所形成的认知框架,或者对某些人与事为主的刻板印象,多数人在观照外在事物时,都会不自觉的以它作为重要的指引。 庄子说:如果要追随自己心中的成见,以之为明师,那谁会没有这种明师?何必要靠什么大智慧,从自己的心中找就有了,就是愚人也有啊!还没有在思想上形成就现有是非的看法,这就好像今天出发去越国而在昨天已经到达一样(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齐物论》 当我们观照外界时,成见或内在的认知架构可以提供快速筛选,对比的方便,但就像庄子所说,我们也快速得到结论,而且得到的总是能满足我们的好恶,符合既定刻板印象或自己信念的结论,甚至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去找证据,也就是“今天出发去越国而在昨天已经到达”. 成见就好像有色眼镜,戴着它去看东西,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成见所染色而失真,不符合自己预先设想的讯息都被过滤掉,而成见相符的讯息特别显眼,于是就更加相信自己的成见和信念是对的。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成见,用信念来衡量外在事物也没有什么不对(很多信念其实也属于成见),问题是你要如何免于沦为它们的囚犯?多多接触与自己的成见相抵触的事物,在它们不断的“洗礼”下,多少可以“冲淡”一些成见的色彩,但釜底抽薪之计还是在自我警惕:自己的某些信念,对很多人与事的看法,也可能是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成见。英国哲学家罗素是个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看法,也很有信念的人,但他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念而死,因为我的信念可能是错的”。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谦卑的“自知之明”。罗素的话让人想起庄子所说的:圣人将必然的事物视未必然,所以没有纷争;普通人把非必然的事物当作必然,所以争论不休。(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列御寇》 越是见识广,通情达理的人,就越不会自以为是,越能自我反省,也越会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念产生怀疑,如果你不想继续活在由你的成见和信念所构筑的虚幻,扭曲的的世界里,那就要知道所有看起来必然的事,其实都未必然;要养成对自己的所有看法打个大问号的习惯,当然,不是要你一直处于怀疑的状态,而是必须体认只有通过怀疑考验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信念。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