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画情结
个人日记
我的年画情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陪伴中国人几千年的年画淡出了春节的舞台,每每想起都会感到失落和惋惜。
从我记事起过年就都买年画,这和吃饺子、穿新衣、贴对联一样是一种习俗,不管日子过得多么拮据都要买两张,一来渲染春节的喜庆气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二来也是对环境的一种装饰,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儿时的年画多是胖娃娃,大鲤鱼,五颜六色,喜庆热闹,不管哪家贴上了,我都要跑过去手舞足蹈地看个够。真正对年画产生理性认识的是从某年哥哥买回一张《苏武牧羊》开始的。这张画虽然画面的气氛有悖于新春的快乐,但是一家人很欣赏,说画得绝妙:在茫茫的草原上苏武花白的头发、胡子、破旧的衣衫以及枯黄的牧草被朔风吹拂着,形容枯槁的苏武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放在额前遮阳,双目噙着泪水向家乡眺望---。哥哥说,最打动人心的是身边的小羊也都是眼泪汪汪的----这一年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的心里扎了根,让我知道了原来年画不仅好看,里面还有故事,以后,买年画的活计我就当仁不让了。
一进腊月供销社出售的年画就琳琅满目地挂满了空间,每张画都有标号,相中了哪一张,告诉售货员是多少号,售货员就会准确地把你要的那张送到你手里。买容易,选择可是相当难心的。从年画上市就和小伙伴们泡在供销社里,来来回回不知要看多少遍,看哪张都爱不释手,但是钱和家里墙的面积都是有限的,最后让人不得不忍痛割爱。我选择的画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如《劈山救母》、《八仙过海》、《梁红玉击鼓战金山》、《三英战吕布》等等。再大一点就不注重画面的色彩和人物的形象了,而热衷于内容的丰富和完整,要选择成套的(四联十六幅图),如《大闹天宫》、《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桃园三结义》之类。那时没有儿童读物,上学了也就是那两本书,根本满足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年画就成了我的知识宝库,以年画为辐射点不断延伸到其原著和其他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的阳光雨露来滋养和丰富自己。一生喜欢文学,年画就是源头。
由于自己受益匪浅,所以,孩子小时候我也用张贴年画来进行启蒙教育,这个教材是孩子喜闻乐见,触目可及的。我记的最深的是两套画,一套是《古人勤学的故事》,一套是《二十四孝图》,一年下来“程门立雪”“牛角挂书”“凿壁偷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等故事情节两个宝贝都口熟能详了。
年画是我的缘,即使今天它被更多的文学艺术形式所取代,也取代不了它在我心中的位置,每年我都会怀着深深的感激和眷恋到缤纷的年货堆里去寻觅它,像寻找一颗失落的种子一样想看看它还能在哪里开花。
2015年2月7日
文章评论
芳洲拾翠
[em]e163[/em] 我已先读了,姐姐的文章屡屡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