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行记(二)民族村里的民族风情
个人日记
(二)民族村里的民族风情
“云南民族村”就在滇池之畔,我们来时在车上看到了,所以,出了滇池,沿着滇池路返回,两站地既是。有热心的电瓶车夫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要免费送我们去,但是,一听我们都是六十五岁以上年纪,是免费参观的,便马上调转车头走了---哈哈,就这么现实!
没到民族村路旁的建筑就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了!那一座座二、三层的小楼都是飞檐尖顶,黄色木质雕花的门窗,粉墙黛瓦--非常漂亮。我们喜欢的挪不动脚步,一路卡!卡!卡!拍个不停。原来这一带是“茶文化大观园”,难怪这么有品位了。我们是从民族村的西面侧门进去的。一进检票口,那真是眼前一亮!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到极点。白玉石桥两侧是一湖碧水,各个村寨排列有序地坐落在湖水之间。美丽的画舫在湖中悠闲地荡漾----忽然,一条跨湖的绳索引起了我的好奇,郭、陆两位老兄正用此开着玩笑。通过他们的介绍我方知道那叫“溜索”,游人可以通过“溜索”从湖东岸的藏族寨“出溜”到这边来。隔着湖水可见一排一色清白的各式建筑座落在绿树之中,两个塔顶特别醒目。我们拿着游览图按着迂回的线路逐一游览。
“云南民族村”是4A级旅游景区,是个主题文化公园,占地面积89公顷,是展示各民族文化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的窗口,荟萃了云南各民族的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傣寨”。“傣寨”的寨门挺漂亮,是木制的,上面是斜檐,下面大,上面小分三层、平面,有点仿庙宇的屋顶,既威严又美丽。每个檐上都雕有图案。中间以三角形门面,门面画着孔雀尾图案。傣族有孔雀之乡的美称,他们认为孔雀是吉祥、幸福、美丽和善良的象征。里面的民居也有这样的特点,竹楼,瓦顶,分上下层,或多层,宽敞、通风。寨内植有凤尾竹、棕榈树等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一树樱花红火绚烂。再往里走,一座白塔矗立在面前。此塔名为“波中塔”也叫“允雁塔”。塔座三层,每层都有一圈同样的共四十个小塔围绕,365个风铃发出悦耳的鸣唱,塔前香火很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过了“傣寨”是水族寨。“水族”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看介绍说,水族是由古代“百越”中的“骆越”发展而来的,农耕为主。和水族相连的是“布依族”,布依族也是古“百越”的分支,民居以竹楼居多。“布朗族”和“佤族”比邻,寨门也有几分相似,都是木质的孔明帽式,下面有各自的特点。走进佤族的寨子,道路旁挂着好些牛头,里面的“司岗里”的门厅上边,两侧也挂了很多,看起来很恐怖,这大概就是“牛头广场”了。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镖牛祭鬼”舞是祭祀活动,也是民间的体育活动。佤寨东走是苗寨,苗寨里很空旷,但是,几个美丽的苗族姑娘很抢眼,红艳的镶着花边的服饰和圆顶的缀着一圈流苏的花帽尤其夺目,我们围着人家不住地拍照。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我们眼见为实了。苗寨的北面是“瑶族”,感觉上瑶族也是一个比较熟知的美丽的民族,所以,我们忽略了前面的“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傈傈族”等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折向北,过了汉白玉的石桥,一瑶家“清香玉米饼”小吃吸引了一些食客,我们没有品尝的时间,看看便继续赶路了。我们满怀热情地奔来了,真没见到我们想见到的盛况,幸亏有一伙瑶族美女让我们一饱眼福才算没有白来。白族是我们最想看的,也许是因为《五朵金花》的美丽、勤劳和善良的深刻印象吧,我们继续横穿过了索桥到了“白族寨”。白族寨应该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了,白族村也是最豪华的。村里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梁画栋, 彩绘丹青充分展示了白族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的精彩。还有三塔、洱海、蝴蝶泉、本主庙等风光名胜缩影。据说白族艺术馆内展出的蝴蝶,是中国最大、珍品最多的一处蝴蝶馆,价值极高,但是匆忙中我们都忽略了。在三塔前我们看到了白族歌舞表演,路过三道茶坊我们望门而过,还有玲琅满目的商铺我们也是目不斜视。从白族村东行,一个奇特庞大的门脸吸引了我们,我们直奔过去一看,这是彝族村。傣族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强悍的民族,门前摆着大酒缸,门脊成牛角状。里面是太阳历广场,建筑和图案生动地再现了彝族古老的太阳历和“虎”文化的古老豁达的文明。我们怀着对女儿国的好奇心沿着标识找到了“摩梭人家”的寨子,并急着在寨门拍照,接着便进去想一探究竟,但是除了花早树木未见别的,很觉失望。摩梭族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至今保留着母系大家庭的基本形态,居住在闻名遐迩的“泸沽湖”畔。当我们游览了大象表演场等地方时就已经午后一点多了,大家匆匆吃过便餐已近下午两点,考虑到晚上还有行程,另外还有三位在景区外边等候,我们不能滞留便向南面正门出口走去。
经过滇池大舞台,团结广场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民族居住区,这里有哈尼族、德昂族、景颇族、藏族和阿昌族。因为整个范围也不大,我们只看了外貌便一带而过,只是在“阿昌族”浏览了一圈。我们是循着葫芦笙的吹奏声进入寨门的,一“阿昌民居”的门前,一个美丽的阿昌女孩坐在门前吹葫芦笙。女孩很像汉族姑娘,浓眉大眼,朴实敦厚的脸盘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女孩很大方地让我们拍照,与我们合影,欢迎我们到家里参观。这个民居很漂亮,完全木质结构的合院式建筑,有点像一个四合院,中间是天井,二楼一圈齐胸的精致栏杆。阿昌族信仰鬼神,崇拜祖先,一楼正屋富丽堂皇,可能就是供奉的地方,其它是家庭作坊等。
出了民族村的收票口便是“昆明故城”,古城的建筑也很别致,都是古朴而优雅的二层小楼,楼下都是商铺,服装和小商品艳丽夺目,让人爱不释手。庄严的“心愿塔”矗立在楼群中,塔上挂着“云南风味小吃”的牌子滑稽的让人不禁哑然失笑--。“云南民俗博物馆”坐落在故城,我和芳洲进去转了一圈也算光顾了。
我们是逆向游览,当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迎面扑进眼帘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等待在这里的其他三位好友,此时,已是下午3点,尽管我们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也用了整整四个钟头。这个大门是很雄伟的钢架式建筑,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五个雄浑遒劲的烫金大字,整个大门呈腾飞状,可能是象征或祈愿民族的兴旺、吉祥和幸福吧!但愿如所愿!祝福你,各民族的同胞们。
2015年4月15日
























“云南民族村”就在滇池之畔,我们来时在车上看到了,所以,出了滇池,沿着滇池路返回,两站地既是。有热心的电瓶车夫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要免费送我们去,但是,一听我们都是六十五岁以上年纪,是免费参观的,便马上调转车头走了---哈哈,就这么现实!
没到民族村路旁的建筑就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了!那一座座二、三层的小楼都是飞檐尖顶,黄色木质雕花的门窗,粉墙黛瓦--非常漂亮。我们喜欢的挪不动脚步,一路卡!卡!卡!拍个不停。原来这一带是“茶文化大观园”,难怪这么有品位了。我们是从民族村的西面侧门进去的。一进检票口,那真是眼前一亮!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到极点。白玉石桥两侧是一湖碧水,各个村寨排列有序地坐落在湖水之间。美丽的画舫在湖中悠闲地荡漾----忽然,一条跨湖的绳索引起了我的好奇,郭、陆两位老兄正用此开着玩笑。通过他们的介绍我方知道那叫“溜索”,游人可以通过“溜索”从湖东岸的藏族寨“出溜”到这边来。隔着湖水可见一排一色清白的各式建筑座落在绿树之中,两个塔顶特别醒目。我们拿着游览图按着迂回的线路逐一游览。
“云南民族村”是4A级旅游景区,是个主题文化公园,占地面积89公顷,是展示各民族文化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的窗口,荟萃了云南各民族的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傣寨”。“傣寨”的寨门挺漂亮,是木制的,上面是斜檐,下面大,上面小分三层、平面,有点仿庙宇的屋顶,既威严又美丽。每个檐上都雕有图案。中间以三角形门面,门面画着孔雀尾图案。傣族有孔雀之乡的美称,他们认为孔雀是吉祥、幸福、美丽和善良的象征。里面的民居也有这样的特点,竹楼,瓦顶,分上下层,或多层,宽敞、通风。寨内植有凤尾竹、棕榈树等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一树樱花红火绚烂。再往里走,一座白塔矗立在面前。此塔名为“波中塔”也叫“允雁塔”。塔座三层,每层都有一圈同样的共四十个小塔围绕,365个风铃发出悦耳的鸣唱,塔前香火很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过了“傣寨”是水族寨。“水族”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看介绍说,水族是由古代“百越”中的“骆越”发展而来的,农耕为主。和水族相连的是“布依族”,布依族也是古“百越”的分支,民居以竹楼居多。“布朗族”和“佤族”比邻,寨门也有几分相似,都是木质的孔明帽式,下面有各自的特点。走进佤族的寨子,道路旁挂着好些牛头,里面的“司岗里”的门厅上边,两侧也挂了很多,看起来很恐怖,这大概就是“牛头广场”了。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镖牛祭鬼”舞是祭祀活动,也是民间的体育活动。佤寨东走是苗寨,苗寨里很空旷,但是,几个美丽的苗族姑娘很抢眼,红艳的镶着花边的服饰和圆顶的缀着一圈流苏的花帽尤其夺目,我们围着人家不住地拍照。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我们眼见为实了。苗寨的北面是“瑶族”,感觉上瑶族也是一个比较熟知的美丽的民族,所以,我们忽略了前面的“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傈傈族”等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折向北,过了汉白玉的石桥,一瑶家“清香玉米饼”小吃吸引了一些食客,我们没有品尝的时间,看看便继续赶路了。我们满怀热情地奔来了,真没见到我们想见到的盛况,幸亏有一伙瑶族美女让我们一饱眼福才算没有白来。白族是我们最想看的,也许是因为《五朵金花》的美丽、勤劳和善良的深刻印象吧,我们继续横穿过了索桥到了“白族寨”。白族寨应该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了,白族村也是最豪华的。村里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梁画栋, 彩绘丹青充分展示了白族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的精彩。还有三塔、洱海、蝴蝶泉、本主庙等风光名胜缩影。据说白族艺术馆内展出的蝴蝶,是中国最大、珍品最多的一处蝴蝶馆,价值极高,但是匆忙中我们都忽略了。在三塔前我们看到了白族歌舞表演,路过三道茶坊我们望门而过,还有玲琅满目的商铺我们也是目不斜视。从白族村东行,一个奇特庞大的门脸吸引了我们,我们直奔过去一看,这是彝族村。傣族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强悍的民族,门前摆着大酒缸,门脊成牛角状。里面是太阳历广场,建筑和图案生动地再现了彝族古老的太阳历和“虎”文化的古老豁达的文明。我们怀着对女儿国的好奇心沿着标识找到了“摩梭人家”的寨子,并急着在寨门拍照,接着便进去想一探究竟,但是除了花早树木未见别的,很觉失望。摩梭族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至今保留着母系大家庭的基本形态,居住在闻名遐迩的“泸沽湖”畔。当我们游览了大象表演场等地方时就已经午后一点多了,大家匆匆吃过便餐已近下午两点,考虑到晚上还有行程,另外还有三位在景区外边等候,我们不能滞留便向南面正门出口走去。
经过滇池大舞台,团结广场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民族居住区,这里有哈尼族、德昂族、景颇族、藏族和阿昌族。因为整个范围也不大,我们只看了外貌便一带而过,只是在“阿昌族”浏览了一圈。我们是循着葫芦笙的吹奏声进入寨门的,一“阿昌民居”的门前,一个美丽的阿昌女孩坐在门前吹葫芦笙。女孩很像汉族姑娘,浓眉大眼,朴实敦厚的脸盘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女孩很大方地让我们拍照,与我们合影,欢迎我们到家里参观。这个民居很漂亮,完全木质结构的合院式建筑,有点像一个四合院,中间是天井,二楼一圈齐胸的精致栏杆。阿昌族信仰鬼神,崇拜祖先,一楼正屋富丽堂皇,可能就是供奉的地方,其它是家庭作坊等。
出了民族村的收票口便是“昆明故城”,古城的建筑也很别致,都是古朴而优雅的二层小楼,楼下都是商铺,服装和小商品艳丽夺目,让人爱不释手。庄严的“心愿塔”矗立在楼群中,塔上挂着“云南风味小吃”的牌子滑稽的让人不禁哑然失笑--。“云南民俗博物馆”坐落在故城,我和芳洲进去转了一圈也算光顾了。
我们是逆向游览,当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迎面扑进眼帘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等待在这里的其他三位好友,此时,已是下午3点,尽管我们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也用了整整四个钟头。这个大门是很雄伟的钢架式建筑,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五个雄浑遒劲的烫金大字,整个大门呈腾飞状,可能是象征或祈愿民族的兴旺、吉祥和幸福吧!但愿如所愿!祝福你,各民族的同胞们。
2015年4月15日
文章评论
奔月
这里先占个座,一会再回来欣赏。
芳洲拾翠
[em]e128[/em] 从游民族村,再享同游乐!
老戚
图文并茂真好![em]e163[/em] [em]e163[/em]
荷香
少数民族风情,另一个天地,别有洞天,真是大饱眼福啊!
快乐妈妈
图文并茂!我已收藏,留着慢慢享用。
开心爸爸
谢谢你领我游了民族村。文字详细生动、图片清晰、漂亮!辛苦了![em]e178[/em] [em]e160[/em]
恠水一昘
又跟着大姐旅游一次,开心[em]e121[/em]
淡淡清风香
跟随大姐的笔墨跟图片一同旅游,真是大开眼界![em]e142[/em] [em]e160[/em]
休闲岁月
民族村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呀!
久久
随着老师姐的镜头和神笔,游览民俗村,体察民俗情,大开眼界!您辛苦了![em]e183[/em]
烛光的微笑
姐姐的游记不仅写得好,云南的古建筑和别样的景致摄影摄的太漂亮了,在这里妹妹为你点赞!姐姐辛苦了,继续加油吧,祝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em]e179[/em] [em]e163[/em] [em]e185[/em]
牛知晚
饱览彩云之南风情,陶冶自己高尚情操。
蓉儿
[em]e121[/em] 民族村游过了,风土人情味很浓!有美女,不错!下一站[em]e12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