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秋之钧无情剑客讲课

个人日记



第一课
对联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
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
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
,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
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由于地域不同看法略有微词 不过大同小异。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
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微笑]" 查看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  春联习俗中的卦象符号,
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
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
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 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
  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在英语中,单词“cart”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
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
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
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
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
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
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
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
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 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
“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
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
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下面谈一下楹联的发展阶段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
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
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
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郑风·山有扶苏》)
《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
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
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
(《中国骈文史》
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个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
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
寂兮,廖兮
发错了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
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2.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
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
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
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
骈体文有三个特征,
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
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
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
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3.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
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
孙炎作《尔雅音义》,
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
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
中间二联请大家切
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
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
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
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
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
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采
对联的来源
对联的来源之一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
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
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
对联的来源之二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
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
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
(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
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
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用来作门联,
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爷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 
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
“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
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
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
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合掌之少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
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 、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上文讲到,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
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
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 ==
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商业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
在此说明一点,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
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在寿联及婚联中可以用双数 。
我也不知为何
2.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
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
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
例: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例: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
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的。
女寿联举例: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八十) 
设帨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
称觞逢此日祝萱颜百岁有奇。(九十) 
桃熟三千瑶池启宴==
筹添一百海屋称觞。(百岁)
3.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
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
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
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
例: 
鹤算千年寿==  
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
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例: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
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
自今以始乐余年。 (七十整寿)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
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的。无情对讽之曰:“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2)苏东坡自幼在父亲苏洵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
为了成为有用之才,他写了一副自勉联。
这副对联是:“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近人何颜升,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的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
何即以一联嘲讽: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何即以一联嘲讽: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精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自“土”、“木”依为五行,且墨由柏来,可谓墨柏

  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4)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
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
他随口吟道: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
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
  秀才想了想,脱口说: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醉汉骑驴,点头磕脑算酒账;
艄公摇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精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自“土”、“木”依为五行,且墨由柏来,可谓墨柏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地杰人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五字联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联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 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虽然对联的内容无所不包,但综合起来看,从古至今,
一直为许多对联创作者所异常重视,每每萦怀于心的一项内容,
就是那些名闻史册,彪炳千秋的历史人物。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接近三千年。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一直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朝历代绵延不绝的浩瀚史记,
其中纪录下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自不用说,单单是那些浩如烟海,
灿如繁星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而这些历史人物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所写下的锦绣华章,所传递的伟大精神,
竟如一座深厚丰富的宝库,其所藏所蕴,所蓄所积,令后人取之而不尽,用之而不竭。
对联知识今天就和友友们一起学习到这里。
学木匠要有锯,斧子才能当木匠。学会计要有计算器.算盘。
那么学习对联 .学律诗也要有工具?才能学好对联和写出漂亮的诗词。
今天我就向友友们推荐三个学对联和律诗比较有用的工具。
由于历史的原因, 年龄大一点的群友对平仄掌握不准。
推荐一个平仄工具。
一.诗词.对联平仄、重字、尾字韵目查询工具http://www.zhgc.com/pz/pz.asp可以输入或粘贴多行(一副对联、一首诗、一篇短文均可),总字数限1000字。
简繁体均可查询!
1.希望友友们认真学习这个查询程序,
对我们以后学习对联平仄和律诗会有很好的帮助。
这个工具很管用,你有什么字拿不准平仄的,
就去“过律”一下,马上就会告诉你这个字的古韵和今韵的平仄。

可以输入或粘贴多行(一副对联、一首诗、一篇短文均可),总字数限1000字。
简繁体均可查询!

、平仄分类依据:古声按《平水韵》,今声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标准。
“通”表示该字是多音字,平仄需要根据语意来判断;
“?”表示该字平仄未定;空格表示暂未收录该字。
 2、韵目分类依据:古韵按《平水韵》,今韵按《中华新韵》。
3.在以后的屏前对联时,如果遇上趣联,宽对以及打油诗时,
希望要慎用这个查询程序。
4.以后遇上意境联和平仄发生不协调时以意境为主。切记。
想在对联和诗词对仗中表现出精彩的意境,
那么你就要熟练掌握正.反义词以及相邻的同义词。
今天推荐第二个工具
二.反义词同义词查询

http://www.365zn.com/fyc/
这个工具顾名思义,以后在对联和诗词的对仗中,
会遇到经常想不起反义词和同义词,
有了这个工具你就可以快速查询了。
如果对字 词 词组有不太理解,
对字 词 词组结构不太熟悉,想对好对联和诗词也有难度
那么我们可以用功能强大的汉典来解决。
今天推荐第三个工具
有了这三个工具以后学习对联和诗词,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三个工具希望友友们都放在收藏夹里面,以备后用。
如果对工具有不明白的可以问艺术人生群主。
开头的序和这三个工具希望不要放在空间和论坛里面。
只要群里的友友们都收藏好就行了。
今天就到这里。下一课我们一起学习(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谢谢各位友友了。




文章评论

778528617

博友是读不完的情,写不完的意。是一本让人拿在手里,而没有封皮也看不倦书,总想去看这本书,珍藏它的存在,也许它是人生活中永久快乐的梦想,能把它淋漓流畅地读到梦里,等醒来也是一种快乐!祝博友幸福快乐!

1111

办上网文凭 证件 国家承认 教育网有备案 教育服务中心QQ:70859028 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