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书院(九)诗词的基本知识===继续说对仗
个人日记
今晚我和大家继续来学习对仗。格律诗的音律美、对称美、工稳典雅美主要是靠对仗来完成的,所以说对仗对我们学习格律诗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要去认识和掌握它,更要精通它、运用自如。你要成为一名近体诗的高手,你就必须是一位对仗的高手。所以要求大家下去后多看多读名人名句,多动笔练习,对照名联去学写,练习多了就会掌握其中的窍门,也就会运笔如飞、出口成联了。有条件的,最好学习一下楹联基础知识,对提高格律诗的对仗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对联的种类,古今有很多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归类,这给我们学习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主要学习几种比较常见的对仗。关于这几种对仗,大家不但要认识它,还要掌握要点,还要能自己学会制联。由于古代对此类的划分不像现代汉语这样细致,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对仗,主要还是依据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根据词的传统分类进行归纳总结出的28种类别,来区别对仗的工整程度的。
一、近体诗的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偶工整而严格,二者相近却不同,我们说过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仗则是一种写作手段。
对仗六相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的字数相等;
二、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当;
三、出句和对句的句式结构要相应;
四、出句和对句的音律节奏要相同;
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对;
六、出句和对句的意义要相关。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关于对联的种类,古今有很多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归类,这给我们学习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主要学习几种比较常见的对仗。关于这几种对仗,大家不但要认识它,还要掌握要点,还要能自己学会制联。由于古代对此类的划分不像现代汉语这样细致,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对仗,主要还是依据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根据词的传统分类进行归纳总结出的28种类别,来区别对仗的工整程度的。
一、近体诗的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偶工整而严格,二者相近却不同,我们说过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仗则是一种写作手段。
对仗六相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的字数相等;
二、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当;
三、出句和对句的句式结构要相应;
四、出句和对句的音律节奏要相同;
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对;
六、出句和对句的意义要相关。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
例如: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首句入韵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句入韵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例如: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首句入韵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句入韵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登襄阳城》)
首句入韵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登襄阳城》)
首句入韵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韵者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隐《泪》)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韵者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隐《泪》)
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
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律诗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杜甫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悲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悲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例如: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称为变例,也有书上叫做别格、变体的。这些变例,唐宋以后,以至现代人写旧体诗也有仿效的。还有两种变例,中唐以后就很少有人仿效了。这两种变例是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时出现的,起于齐梁,延至中唐。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
如梁简文帝的《夜听妓》:
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
如何明月夜,流动拂舞腰。
朱唇随吹动,玉钏逐弦摇。
留宾惜残弄,负态动余娇。
这首诗首联、颈联是很工整的对仗,而颔联却不对。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来所谓"失对"、"失粘"之病,带有不少古体诗的痕迹。
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平仄完全合律,而对仗尚存古法。在近体诗定型之后,也有诗人偶然仿古。
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这种变例后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偷春体",意思是:律诗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诗人玉屑》卷二)
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又如中唐的元稹《归田》: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这两种仿古的对仗,多见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与颈联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我们称这种只有颈联相对的叫“蜂腰体”。
如梁简文帝的《夜听妓》:
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
如何明月夜,流动拂舞腰。
朱唇随吹动,玉钏逐弦摇。
留宾惜残弄,负态动余娇。
这首诗首联、颈联是很工整的对仗,而颔联却不对。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来所谓"失对"、"失粘"之病,带有不少古体诗的痕迹。
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平仄完全合律,而对仗尚存古法。在近体诗定型之后,也有诗人偶然仿古。
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这种变例后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偷春体",意思是:律诗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诗人玉屑》卷二)
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又如中唐的元稹《归田》: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这两种仿古的对仗,多见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与颈联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我们称这种只有颈联相对的叫“蜂腰体”。
上面介绍的那两种存有古风的律诗,中唐以后就很少见到了。晚唐以后,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同平仄的对、粘一样,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因此绝句后来也称截句,意思是:绝句是从律诗上截取下来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诗的首联、尾联,那末这绝句两联都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首联、颔联,那末这绝句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颈联、尾联,那么这绝句,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颔联、颈联,那么这绝句两联全对仗。
二、 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格各异。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费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对"山",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天"对"地",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其余"红"对"青","随心"对"着意","翻作"对"化为","浪"对"桥";"连"对"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感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格各异。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费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对"山",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天"对"地",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其余"红"对"青","随心"对"着意","翻作"对"化为","浪"对"桥";"连"对"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感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钱钟书说:"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着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并例举了中晚唐与孟郊并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一联中的"潭"与"树"、"影"与"身"皆不同类,但成为极工的一联。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谈艺录》185页)可见这种"使不类为类"的对仗,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须得下番苦工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例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戴复古《月夜舟中》)
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韩琮《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之一)
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对"一点",都非常工整;而"翼"对"通",却不怎么工整;"通"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例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戴复古《月夜舟中》)
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韩琮《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之一)
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对"一点",都非常工整;而"翼"对"通",却不怎么工整;"通"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跟上一联相比,这一联工整的程度更宽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又因其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所以又叫"意对"。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见用半对半不对的,
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这类宽对也有人用于颔联的。如杜甫《月夜》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颔联: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前人律诗颈联大多较为工整。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散行)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宽对)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散行)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跟上一联相比,这一联工整的程度更宽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又因其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所以又叫"意对"。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见用半对半不对的,
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这类宽对也有人用于颔联的。如杜甫《月夜》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颔联: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前人律诗颈联大多较为工整。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散行)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宽对)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散行)
工对在修辞美、和文字整齐美上有其优长,但其过于拘谨,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形式服从内容,作诗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损害内容,而是要在充分抒情达意、深化意境的前题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宽对虽然其工整严谨不如前者,但咏物抒情较前者方便,而且若对得好,别有风致。王力"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底。"这是就总体而言的。
但宋代苏轼、陆游等诗人的许多律诗,诗风雄浑豪迈,想象丰富,善用比喻,艺术水平很高。这和他们善用对仗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陆游,沈德潜说他:"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诗话晬语》)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这首诗的颔联是宽对,出句三仄尾;颈联半工半宽,双拗一救。这两联用典精当,语言流畅,国仇未报、壮士空老的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这也就是《红楼梦》里林妹妹所说的"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奇句"。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这首诗的颔联是宽对,出句三仄尾;颈联半工半宽,双拗一救。这两联用典精当,语言流畅,国仇未报、壮士空老的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这也就是《红楼梦》里林妹妹所说的"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奇句"。
初学者,最好先在工对上下点工夫,把各类词性搞清楚,把对仗的基础打好,然后再学宽对。宽对做得好,很不容易,它虽然修辞美、整齐美不如工对,但它更讲究寓意深刻、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流畅。钱钟书写道"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谈艺录》185页)唐人贾岛,专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时称"苦吟诗人"。他写了一首题为《送无可上人》的五律,其颈联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人撮合不类为类,下了多大的苦功。
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下面分别介绍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一种类型:
甲.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以下类型:
(一)正对。 出句、对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的,相互补充,相互烘托。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自嘲》)"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须力避同义、近义。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
(二)反对。 出句、对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对比、映衬作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这类对仗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做得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流水对。 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如"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鲁迅《题三义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前面介绍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颔联、颈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下面分别介绍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一种类型:
甲.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以下类型:
(一)正对。 出句、对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的,相互补充,相互烘托。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自嘲》)"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须力避同义、近义。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
(二)反对。 出句、对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对比、映衬作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这类对仗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做得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流水对。 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如"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鲁迅《题三义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前面介绍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颔联、颈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乙.以调字遣词的方法,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有如下类型:
(四)借对。 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
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就句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
借音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杜甫《秦州杂诗》中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纸张"的"纸"与颜色的"紫"同音,所以与"苍"字相对。
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是一联极工的对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
(四)借对。 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
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就句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
借音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杜甫《秦州杂诗》中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纸张"的"纸"与颜色的"紫"同音,所以与"苍"字相对。
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是一联极工的对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
(五)就句对。 也叫"当句对"、"句中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又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李商隐《二月二日》的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中的"花须"与"柳眼"、"紫蝶"与"黄蜂"各自成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这种对仗,即使上下句相对的词类不同门类,因其既自对又相对,虽宽亦工。例如杜甫《阁夜》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粗看是宽对,细看,"卧龙"与"跃马"人名对人名,"人事"与"音书"同属人事门,这一联既自对又相对,可列为工对。要学好就句对,须掌握名词的门类系列,具备工对功底。
(六)掉字对。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戎马"与"归马"对,"千家"与"百家"对;"巴峡"与"巫峡"对,"襄阳"与"洛阳"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这类对仗也是比较难作的,作者须具有相当的修辞素养。
(六)掉字对。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戎马"与"归马"对,"千家"与"百家"对;"巴峡"与"巫峡"对,"襄阳"与"洛阳"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这类对仗也是比较难作的,作者须具有相当的修辞素养。
丙.用调字遣词的方法,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除上述掉字对外,还有:
(七)叠字对。 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例如毛泽东《冬云》的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其中"滚滚"对"微微"便是。古诗中叠字对是常见的,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
(八)双声、叠韵对。 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例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连绵字就叫叠韵词;"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连绵字就叫双声词。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对仗就称双声对;朱淑真《元夜》"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缱绻"、"朦胧"都是叠韵,这对仗就称叠韵对;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依稀"和"变幻"都是叠韵词,这对仗也称叠韵对。学做双声叠韵对须掌握较丰富的连绵字和必要的声韵知识。
(八)双声、叠韵对。 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例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连绵字就叫叠韵词;"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连绵字就叫双声词。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对仗就称双声对;朱淑真《元夜》"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缱绻"、"朦胧"都是叠韵,这对仗就称叠韵对;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依稀"和"变幻"都是叠韵词,这对仗也称叠韵对。学做双声叠韵对须掌握较丰富的连绵字和必要的声韵知识。
丁.结构特殊的对仗:
(九)隔句对。 又称"扇面对"。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
(九)隔句对。 又称"扇面对"。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又白诗《酬刘主簿》中的:
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
(十)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
(十)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
戊.虚词入对。虚词包括介词和助词,介词如:与、和、共、同、并、于、还……等字;助词如:也、矣、焉、哉、乎、耶……等字。诗讲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虚词;用滥了,那就散文化了。皇帝写诗之多,莫过于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他的诗里助语用得过滥,故钱钟书批评"清高宗以文为诗,助语拖沓,令人作呕。"(《谈艺录》179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诗中虚词用得恰当而巧妙,则别有风致。
(十一)虚词对 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杨万里《虞丞相挽词》)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林则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的赠言。
三、对仗的两种避忌。
一种叫做"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象这样的整个对仗都用同义词相对是罕见的,但同义、近义相对,例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类似这样的对仗,在初学者的作品中却是常见的。这两句都是形容时光流逝的,"梭逝"、"箭飞",形象没有什么差别,在介绍"正对"时曾讲过,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故诗家视"合掌"为大忌。
一种叫做"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象这样的整个对仗都用同义词相对是罕见的,但同义、近义相对,例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类似这样的对仗,在初学者的作品中却是常见的。这两句都是形容时光流逝的,"梭逝"、"箭飞",形象没有什么差别,在介绍"正对"时曾讲过,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故诗家视"合掌"为大忌。
另一种避忌是两联对仗结构雷同,即上一联对仗方式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两联雷同,就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极少违反。但这种现象在当前出版的一些报刊、诗集上并不少见。这里从一本诗集中的一首七律中摘出中间两联:
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今朝。
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仂语;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仂语;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今朝"都是名词仂语。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这种诗家之忌,在报刊、诗集中出现的频率,不比平仄上的"孤平"少。 希望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枝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被钱钟书誉为"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的陆游,"然亦不无蹈袭之嫌者"。钱先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游山西村》一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强文彦有:"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毛主席《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不是也有"蹈袭"杜甫《秋兴》中的"江天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的痕迹吗?律诗不避蹈袭,有的诗人,蹈袭前人作品,由于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层楼,成为传世名篇。
学对仗,乃至学写诗填词,都不避蹈袭古人和今人,关键是有创新意识,敢于立异出奇,自别流俗。
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今朝。
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仂语;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仂语;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今朝"都是名词仂语。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这种诗家之忌,在报刊、诗集中出现的频率,不比平仄上的"孤平"少。 希望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枝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被钱钟书誉为"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的陆游,"然亦不无蹈袭之嫌者"。钱先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游山西村》一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强文彦有:"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毛主席《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不是也有"蹈袭"杜甫《秋兴》中的"江天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的痕迹吗?律诗不避蹈袭,有的诗人,蹈袭前人作品,由于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层楼,成为传世名篇。
学对仗,乃至学写诗填词,都不避蹈袭古人和今人,关键是有创新意识,敢于立异出奇,自别流俗。
课后作业:
1、请自作流水对两联,要求:内容不限,但要说出属于那种关系;
2、请自作数目对两联,要求:内容不限;
3、请自作颜色对两联,要求:内容不限;
4、请自作叠字对两联,要求:内容不限;
5、请自作双声对、叠韵对各一联,要求:内容不限。
文章评论
x
[em]e182[/em]箍俻
骄阳似我
[em]e134[/em][em]e134[/em][em]e134[/em]
骄阳似我
[em]e134[/em]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