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写作--玉种蓝田

个人日记

近体诗的写作
 
近体诗文小而蕴含大,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感,作为一种优美的文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很多朋友想学习写诗,可是,拿起笔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 

有几个朋友曾经问我,写诗怎么起笔、怎么去谋篇布局?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出所以然来,今天,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妥之处还望其他老师批评指正。

以前看到有的朋友写诗描写城市,高楼雄伟,灯火辉煌,满文都是形容词,高楼怎么雄伟、灯火怎么辉煌却没有说出来,缺乏形象感。有的朋友写诗像表决心,好像气势很壮,其实苍白无力,缺乏艺术美感和感染力

写诗就像画画一样,你涂抹的颜色再如何艳丽,如果没有图形也只能是一堆颜色,而不能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诗喜含蓄而忌直白。写诗,要有意境。起文谋篇,想说什么?虽可任意起笔,然而,当须有个主题思想,这就是立意。有了“意”,如何表现出来这个“意”呢?大家都知道,诗是形象思维,是要用事物形象来表达这个“意”,事物形象就是“境”通过事物形象来表达中心思想,这就是诗的意境。

那么,如何塑造意境、从哪里着手起笔呢?下边,我谈一下个人的粗浅理解。 
 
一、写诗起笔

1、从时间、地点起笔,把时间、地点交代清楚。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这个地方怎么样。
  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只有刚下过雨,天气才清朗,月色明亮,泉流欢畅,如果是久旱无雨,就不会有清泉石上流了,就是流也不会给人以美感,所以,王维在这首诗的首联就点出秋天下过雨的晚上。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作者在这首诗首先告诉我们时间是“昨夜”,地点“是画楼西畔桂堂东”,事件是: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猜谜喝酒开心快乐以及不得不去应付官的无奈心情。

2、点明主题,紧扣主题展开。
我们初学写诗朋友常犯的错误是:写诗只注重如何用词、用什么好的词,忘记了自己要表达什么,传递什么信息,因而造成笔触凌乱,主题不明确。

一定要记住:诗词的语言是为主题服务的,要紧密围绕着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展开,时景描写语言要和思想情感色彩相一致,通过对时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哪怕你用最普通的语言,只要把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表达清楚了,那么,你所用的词就是最好的词。

    如: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清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紧扣“物候”展开,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物候之新,尤其是渡字,用得很是精巧。时间飞逝,又是一年春天,诗人惊睹物候变化,思归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紧凑。 
 
 
3、从写景入手,以景起兴,或以情切入,逐次展开。如:
    
                           赠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诗人起笔写晚阳斜照在高阁上,桃李树荫影印斑斑,空中柳絮纷飞。由此起兴,喻说郭给事官高位显,门生众多,才干卓越,吏治清平。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激动地泪水夺眶而出,洒满衣襟。诗人从写情感入笔,把那种激动那种急切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4、开门见山,含情于景,情景相融,一目了然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看到了这首诗就如看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门前垂柳吐翠、黄鹂婉啭,抬头看白鹭翩翩直上蓝天,从窗口望去西山千年积雪,飘飘白云缭绕,门前江面停泊这开往万里以外的舟船。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 )的思想感情。

写诗如同作画,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想,诗画相通大约这有两个含义,一、都是用形象来说话;二、浓淡相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又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寓意暂且不说,我们只看这首诗对于时景的描写,笔法简练,极具典型。寒冷的冬天,鸟怕冷都不飞了,人也不出来了,静静的江面雪花飘舞,一叶孤舟上,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垂钓。冬天可写的事物很多,诗人就抓住独钓寒冬这一特点,如同素描一般几笔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冬景图画。通过这个画面,我们领略到了诗人当时那种的孤独寂寞心理状态和环境。

5、要注意观察事物的形象特点,通过事物的典型特点生动的形象来展现意境。

我主张写诗要写实,写自己看见的想到的身边的,社会实际存在的,写真实景,写真实感受,抒发真实感情,不做无病呻吟语。要想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就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一句题外话)
 
              请看《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虽然没有给出时间,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应该是初夏之际,诗中给出了归雁、孤烟、落日等景色,我在百度查了一下,有人解释孤烟是狼烟,在无风天气烽火狼烟垂直上升,乍一看解释的头头是道,其实不然。解释的这个人没有去过大漠,所以,对孤烟就不能做出准确解释。 

狼烟是有敌情才点燃的。当时王维是从后方到前线去的,后方没有敌情,也就不存在狼烟的问题。“孤烟”是一种微型的龙卷风,是大漠在夏季的一种特有景致。夏季,大漠白天地表局部温度上升很快而且不均匀,常常形成细小的上升气流,细小气流旋转上升,携带尘土直上云端,这就是大漠中的“孤烟”。大漠干旱少雨,空气干燥,落日就显得特别圆。王维亲临大漠,亲眼看到了大漠的景色,才有了《使至塞上》这首诗。 

6、采用比兴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首诗表面是写新入门的妇人的,实际是写新当官时的茫然。由于是新当官,不知道上级的爱好、脾性,只好先向同僚打听、了解。

当然,写诗起笔的头绪很多,究竟怎么去写,就要看自己所要表现的事物或表达的思想了,根据内容选择最合理的角度去起笔。我这里简单地列举了这几个例子,仅供朋友们参考。

二、作诗谋篇布局的四字诀:起、承、转、合
 
起:写诗可从人何处着笔,究竟从何处着笔,要看你写什么。不管从何处着笔,必为全诗之铺垫,亦可引领各句(联),……
承:承接上句(联)之意,而略有扩展意境,或接续前意、或加强暄染程度……

转:前意所指“铺陈事物”到这里,依据心情、意念或主题需要换转笔触,表达自己心声,(并且为下句或联作引接……)
结(收、合):关键在收尾,之诗灵魂所在。通过收尾笔触把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有位不知名的网友用几首诗来表达这四个字,我今天把它剥给大家。
    【七绝·诗词四诀】(蕴:起承转合)(合:又称收或结)
    起:万物时方凭落笔,
    承:接前展意再铺暄。
    转:借时就势心言引,
    合:睛点题收韵律篇。 
    请看下面这首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起笔,点出诸葛亮祠堂的位置以及大体环境,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展开春天景色描写;映阶碧草,树荫里的黄鹂。但是芳草自碧无人赏顾,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鸣唱给谁听呀?为颈联转意伏笔或说是立前提。颈联笔锋一转,写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亲自去请诸葛亮助其开创天下和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备父子两朝。尾联写诸葛亮呕心沥血,业未竟而早逝,也概括了历来有志未酬的英雄们悲愤心情。

自古文无定法,想写一篇好的诗文,有赖于自己的知识、阅历积累、思维联想能力和勤奋。那么,有没有有没有一些窍门可找呢?,云雾山人总结归纳了十法:

1、习题法
诗所最难者,订立题目。乌有题目,诗才难拢,结构难架。唐人擅诗,尤擅拟题。此说或有所不以为然。岂不知当今只学生,老师布置题目则知如何作文;让他自由作文则往往不知云何?可知也。古人应制,从口而出。如今......自题则乏诗,非其谓乎?习题法者,用古人旧题,仿而做也。

2、依句法
一般是偶得一句或一联,自以为佳,而后围绕此句(联)之意及韵格,凑成全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可以为例。多为绝、律、短歌,短词。此种方法十分有效好用,有时偶尔得一妙句别扔,记下来,在慢慢凑句,往往能写出一首好诗来。

3、依韵法
先定一韵,后围绕此韵之合韵之字而凑句,而合成全诗。多为律、绝。长律则必依此法。古人诗词游戏甚至全篇定韵字者,如红楼梦之白海棠社之所述。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我们群里的朋友经常在运用。喜欢写诗的朋友不妨多用此方法练习,可以步韵,也可以依韵,当然也可以和韵。

4、浑成法
于韵熟捻,于情境之中突发而成,尤其易成绝句。多有后再加推敲者。李白似此法之本家。古人和“来”、“回”、“台”三字韵脚之绝句诗者尤多,盖此三字之韵易熟吧。

5、推敲法
于拟定题目中,先粗略成诗,而后逐字推敲,以合韵和求彩。贾岛推敲故事,说明此法。

6、集句法
偶尔得句则记之,得句至多,则能浑然凑成诗篇。李贺骑驴背囊故事就说明了这点。

7、口占法
兴致所至,韵律无拘,不求严格,意思自然。与混成法相似。古人题中有“口占”二字者,多韵格不严,或语词轻浅,即此意也。我的《五绝   与雁鸣橄榄树烛火心之言温馨漂极雪凌风等朋友游童牛岭》“翠掩童牛岭,碧浮沧海云。盘山曲曲道,细雨赏游人。”就是当时在童牛岭的口占。

8、化用法
前人有成诗甚至诗意,我尽可借用。未字句式不可尽抄,而合乎自己作诗时的情景。如唐朝李益《宫怨》之化自王昌龄。此法在古人诗词中多见,在这里就不举例了。

9、反意法
此法用于做反面文章。既对前人之诗文,有不同或想法看法,反其意而为诗。一般说难定意,故难结构。而在本法中,最易定意,所以容易成篇。大家所熟知的毛主席的《卜算子  咏梅》就是读陆游词后,反其意写的。

10、定题法
此为基本法和综合法。即在确定题目后,依据题目之喜怒哀乐、情绪之轻重缓急、故事之上下前后而决定韵类、篇法和结构。
以上方法可单用也可混合使用。

三、押韵八戒 :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1、戒凑韵(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2、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3、是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4、是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5、是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6、是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7、是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8、是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以上八戒是我从网上抄来的,自是针对平水韵而言,对与不对,大家斟酌。)【当然还要戒三平尾或三仄尾,上次讲过了,这次就不细说了。】

四、诗写完了就要进行修改。

 一首诗,除了表达自己的情绪心意和感想外,不能只自己一个人欣赏!须得让别人来“读”!文字也就须合理、合乎文句的逻辑!即便有些创意、创新,也需基本上合乎文法;当然,不是每首诗词作品,都能达到完美的要求,时有犯错和不相合的地方,这时,就需注意修改,古尚有数年而改动一字之典矣!也算叫作炼字、炼句吧!

写诗要注意诗的平仄排列规律
1、首先将不可改变平仄的地方找到,所有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2、将七言看作五言的扩展:即在五言前面加了两字而已,所以将五言的平仄规律搞清楚就一切全清楚了。
3、诗喉
 1)五言中任何一句的第二字称做“诗喉”,这是绝对不可改变平仄的地方,你竖着一看,这儿出错就肯定出格了!
俗话说:“诗喉一错,全局皆乱”,自唐以来,数千首诗中只能找到十余例此处出错的! 
 2)诗喉只有两种排列方式(竖着看五言每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七言每句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虽然啰嗦了点,但是容易看明白):
               五言:                 七言:
              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  ——     ——   ——  ——
    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大家知道把两首绝句的格式摞在一起就是律诗的格式。
    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  ——    ——  ——  ——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竖着看五言的第二、第四字和七言的第二、第四和第六字部位,不管诗的长短(包括长律),一首诗只能取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其中一种顺序排列下去,如果不是这种排列,那就出错了。

 3)知道五言的诗喉不可错,再看七言:七言的第二字和五言一样被称做诗喉,要求和五言一样!再看七言的第四字,就是五言第二字的位置,和诗喉的要求是一样严格的,也就是说,七言有两条诗喉。诗喉的前一个字基本上可仄可平,是要求最松的。 
 一般来说,五言的第二字、第四字,七言的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的平仄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4、 诗尾 
实际上,由于律(绝)诗不用仄声入韵,所以最后一列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1)每首诗(无论是五、七言或是绝句、排律)的二、四、六等双数句的结尾全部必须用平声。 
 2)首句如果入韵,则其尾必须是平声,否则其尾必须是仄声。 

各位朋友:
     多欣赏欣赏别人的诗词,(古人的、今人的名作),要细心“读”;至少,应大体明白其义、其情和所用以表达的方式、方法;“反”思其如何、因何用此字、词句来表达其义的,多思便会有益。习作近体体诗,当然需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有一点汉语知识,加上文学修养和思维能力、想象空间……,再加上勤奋、敢写、多写多作,勤于思考修改,终会有收获的。

 

文章评论

梅炽夕峰

你真是个有心人,也是个好学员。把那天的课程都整理出来供大家分享,精神可佳![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