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河北的多数居民是由山西洪洞迁入的
个人日记
魏李张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魏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因靠近张各庄借以得名魏张各庄。民国初年张姓从大张各庄迁此立庄,名小张各庄。1945年魏张各庄、小张各庄、张各庄三村合并取名魏李张。
大寺庄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8—1620年)建村,因村址东南有一大寺(二圣寺),以此得名大寺庄。
里东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邵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因村址位于急流里之东,取名里东庄。
西庄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姜氏在此占产立庄,因位于里东庄的西边,得名西庄。
东升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视,曾路过此地,随行阁老住在该村,村民为纪念此事,取名阁老村。后叫旮旯村。1967年改名东升。
广陵城 建于南北朝时期,《文安县志》载:“魏史云”文安县西北17里有平曲广陵王子赵君封地”,即广陵城。但记载不详,对其来历含义无考。
官庄 宋团练使杨延朗戌守边陲时,广陵城是宋军屯粮食积栗之所,管理钱粮的官员驻在此处。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这里发展成村,以此得名官庄。
大围河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马、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这有有条小河,人们围河定居,取名围河。明正德年间附近又建一村,起名小围河,这村遂改名为大围河。
郝郭纪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郝、郭、纪三姓分别由山东和山西迁来此地定居,形成三个小自然村,称郝家庄、郭家庄、纪家庄。1945年三村合并为一村,以三家姓氏得名郝郭纪。
后许 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987年),宋辽交战时,这里是宋军屯驻之所,后军中老弱者和退役军士留此屯田,民户也相继迁入,发展成村,取名许国庄(报答皇恩以身许国之义)。清末演化为许各庄。民国初年发展为二个村庄,以方位得名前、后许各庄,1958年简化为前、后许。
东桥 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张、王、崔三姓来此定居,因村西河上有一柏树横卧两岸为桥,以此得名柏木桥村。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在该村西又建一村,名西柏木桥,故该村改名东柏木桥。1958年简化为东桥。
西桥 村名来历、含义见东桥。
前许 村名含义及来历见后许。
小围河 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立村。杨、许、齐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因位于大围河附近,取名小围河。
樊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樊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樊庄。
南辛庄 该村宋朝(公元960—1127年)建村,原名丰盈屯,位于现村址南2公里处。因常受水灾,1644年村址搬迁现址,改名新庄。后写成辛庄。清乾隆年间,该村正北又建一村,亦名新庄,为示区别,这村于民国初年以方位改名南辛庄。
西邹 唐朝时建村,当时邹姓为大户,起名邹哥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卢、邢、寇、高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选高地定居,形成三个居民点,该村居西,得名西邹哥庄后演化为西邹各庄。1958年简化为西邹。
中邹 村名含义、来历见西邹。
东邹 村名含义、来历见西邹。
兴隆宫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王、李、任、陈、张五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形成五个聚落点,分别取名为南兴隆、北义和、果子园、娘娘宫、任庄。1943年合并,统名兴隆宫。
小郭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郭姓迁此定居,取名郭庄。后发展为两个村,该村名小郭庄。
大郭村 村名含义、来历见小郭庄。
夏村 原名“下村店”。唐天宝年间(公元905—907年),李姓在此立庄,因位于高阳下梢而得名。后村中读书人认为“下”字含贬意,于宋朝时改为“夏”,得名夏村。
回回营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回民辛姓从山东省枣强县迁居此地,因该村都是回民,得名回庄子。1943年改名回回营。
北斗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李、孙、王、卢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该村位居河滨,周围村落密集,喻为群星之北斗,以此得名北斗村。
朱何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何两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分别立村,得名朱家村、小何村,1943年两村合并得名朱何村。
四合村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杨、王、何、李四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各自立村,取名大王庄、李村、杨庄子、大何村。1943年四村合并,取名四合村。
付王店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付、王、张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各自立村、得名小王村、傅村、张店。1943年三村合并,得名付王店。
河北庄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任、宗、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各自立庄。取名为任庄、宗家庄、陈家庄。1943年三村合并,因村位于赵王河北岸,得名河北庄。
大寺庄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8—1620年)建村,因村址东南有一大寺(二圣寺),以此得名大寺庄。
里东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邵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因村址位于急流里之东,取名里东庄。
西庄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姜氏在此占产立庄,因位于里东庄的西边,得名西庄。
东升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视,曾路过此地,随行阁老住在该村,村民为纪念此事,取名阁老村。后叫旮旯村。1967年改名东升。
广陵城 建于南北朝时期,《文安县志》载:“魏史云”文安县西北17里有平曲广陵王子赵君封地”,即广陵城。但记载不详,对其来历含义无考。
官庄 宋团练使杨延朗戌守边陲时,广陵城是宋军屯粮食积栗之所,管理钱粮的官员驻在此处。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这里发展成村,以此得名官庄。
大围河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马、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这有有条小河,人们围河定居,取名围河。明正德年间附近又建一村,起名小围河,这村遂改名为大围河。
郝郭纪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郝、郭、纪三姓分别由山东和山西迁来此地定居,形成三个小自然村,称郝家庄、郭家庄、纪家庄。1945年三村合并为一村,以三家姓氏得名郝郭纪。
后许 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987年),宋辽交战时,这里是宋军屯驻之所,后军中老弱者和退役军士留此屯田,民户也相继迁入,发展成村,取名许国庄(报答皇恩以身许国之义)。清末演化为许各庄。民国初年发展为二个村庄,以方位得名前、后许各庄,1958年简化为前、后许。
东桥 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张、王、崔三姓来此定居,因村西河上有一柏树横卧两岸为桥,以此得名柏木桥村。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在该村西又建一村,名西柏木桥,故该村改名东柏木桥。1958年简化为东桥。
西桥 村名来历、含义见东桥。
前许 村名含义及来历见后许。
小围河 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立村。杨、许、齐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因位于大围河附近,取名小围河。
樊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樊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樊庄。
南辛庄 该村宋朝(公元960—1127年)建村,原名丰盈屯,位于现村址南2公里处。因常受水灾,1644年村址搬迁现址,改名新庄。后写成辛庄。清乾隆年间,该村正北又建一村,亦名新庄,为示区别,这村于民国初年以方位改名南辛庄。
西邹 唐朝时建村,当时邹姓为大户,起名邹哥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卢、邢、寇、高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选高地定居,形成三个居民点,该村居西,得名西邹哥庄后演化为西邹各庄。1958年简化为西邹。
中邹 村名含义、来历见西邹。
东邹 村名含义、来历见西邹。
兴隆宫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王、李、任、陈、张五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形成五个聚落点,分别取名为南兴隆、北义和、果子园、娘娘宫、任庄。1943年合并,统名兴隆宫。
小郭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郭姓迁此定居,取名郭庄。后发展为两个村,该村名小郭庄。
大郭村 村名含义、来历见小郭庄。
夏村 原名“下村店”。唐天宝年间(公元905—907年),李姓在此立庄,因位于高阳下梢而得名。后村中读书人认为“下”字含贬意,于宋朝时改为“夏”,得名夏村。
回回营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回民辛姓从山东省枣强县迁居此地,因该村都是回民,得名回庄子。1943年改名回回营。
北斗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李、孙、王、卢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该村位居河滨,周围村落密集,喻为群星之北斗,以此得名北斗村。
朱何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何两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分别立村,得名朱家村、小何村,1943年两村合并得名朱何村。
四合村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杨、王、何、李四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各自立村,取名大王庄、李村、杨庄子、大何村。1943年四村合并,取名四合村。
付王店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付、王、张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各自立村、得名小王村、傅村、张店。1943年三村合并,得名付王店。
河北庄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任、宗、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各自立庄。取名为任庄、宗家庄、陈家庄。1943年三村合并,因村位于赵王河北岸,得名河北庄。
文章评论
贝客爵士
不用考证了,咱们都是地球人[em]e121[/em]
过客(呆呆羊)
中午好[em]e112[/em]
一片云
快乐姐,你以后到河北去玩儿不愁没地方住了。[em]e12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