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漫写

个人日记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一开篇,就借一位返乡过年的 读书人之口说:“旧年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是的,乡下过年也最像过年。不过,老先生笔下写的,是一百年前的江南水乡,而我所亲历的,是近二十年来的沧州农村。
        这二十年来,是中国城市化最快的时期。随着城市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村对城市的窥视,乡下的老人们,也和许多民俗学家一样,开始担忧起来,认为老祖宗留下的过年好习俗都给弄丢了,怎么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呢?
        对此,我也深有体会。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时间拉得很长。传统的乡村生活,就是 “忙仨月,闲仨月,剩下的日子忙过年。”一进入腊月,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年迈着轻悄悄的步伐,姗姗而来。民谚说:“腊八,腊八,小子要炮,闺女要花。”就是说,过了腊八节,“年”就拉开了序幕。
        从腊八这天起,“忙年”的庄稼人,开始为这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做准备。主要的工作, 就是采购和囤积“年货”。热闹的集市上,大人们先是担当起“请神”(即灶王、门神、财神的木板画像)的重任,这活很轻松,却不能让小孩子去做,怕他们说话没有准头,得罪了各路神仙。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人定下的规矩,凡与神沾边的东西,都不能直接说“买”,要说“请”。请可是请,但你不给钱人家也不让拿。其次就是采购年货。买上一只红公鸡(上供用),买几条鲤鱼,称十斤八斤的猪肉、羊肉。这些现在看一次就能购买的东西,那时要分几个时段去买。人们享受的,好像就是整个的“购物过程”。
        年货的采购,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 前后基本完成,剩下的准备活动,就几乎是在家里进行的。这也有讲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华北平原各地农村,都有指导过年的民谣,虽然个别词句有些不同,但所指导的基本流程还是相差无几的。
        这个时候,最高兴的还是那些男孩子们。他们大多结伴去集市上逛,买些鞭炮,选几幅年画儿,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最热闹的就是鞭炮市场。它一般临时设在较偏僻的池塘边,四周都是卖鞭炮的摊主。他们比赛着燃放自己的鞭炮,以炫耀自家的货好。有的甚至光着脊梁,嘶哑着嗓子在为自家的鞭炮做广告,抢顾客。男孩子们,享受的就是这震耳欲聋的响声。直到快晌午了,大家买上几挂鞭炮,再结伴去购买年画儿。
        年画儿,也是过年应景的一种模式。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画,都象征着喜庆和进取,看一眼,就感觉到那浓浓的年味儿,仿佛从画中渗出,新年仿佛就从画里向人们走来。而且, 它能给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带来狂欢般的乐趣。一颗颗憧憬的小心灵儿,会像爆竹一样响亮在天空,朦胧中的祖先与神灵,会在袅袅盘旋而升的气氛中,给平淡的家庭染上光彩。可以说,年画儿是过年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贴在墙上的“风景”。
        说到年画,有一段往事让我记忆犹新。那年腊月二十三去赶集,我们几个小伙伴,各自选了几幅自己喜欢的年画儿。回到家里,大家照例要到我家交换着欣赏年画儿。我买的画中有一幅国画《绿水青山》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我的理想是将来当一名画家。玉刚从小就志愿当一名空军。他买的其中一幅叫《向往》,画面上几架战机翱翔蓝天,地上一位满脸英气的小男孩,手持一架飞机模型,眼望蓝天,一副无限向往的样子。我父亲看了,批评我说:“从买画就看出玉刚有志气,有理想,你却买了一幅山水画,没出息,还想当画家呀?”当时,我的眼里充满泪水,连中午饭都没吃。几十年过去了,我没有成为画家,倒在党政机关工作了二十多年,且毫无建树;玉刚呢,也没有当上空军,高考落榜后去了吉林,靠装修发了家,家也安在那里,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还是说过年。经过数天的忙碌,终于迎来了除夕。一大早,各家各户都把院落打扫的一干二净,随后就是张贴福字和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历史悠久,讲究意境和吉祥,也十分讲究形式。诸如“春风春雨春常在,宜室宜家宜放怀”、“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门朝东海迎旭日,屋面南天沐瑞风”等等,虽不是凝重睿思、石破天惊之作,却蕴含着祥和、温馨、红火和吉庆,也算是流传百代的佳作了。春联,还有其疏放率性的一面。过去,在传统的生存模式下,庄稼人们大多言行内敛,谨慎低调,有美好向往也不敢宣示,怕被人笑话。而春联却以它欢乐颂的形式松脱拘谨,直抒美好的希冀,一派烂漫天真,掀开了广大庄稼人的心窗一角。真可谓“联门深深深似海”,既可涵容天地,又可润泽人心。
        春联是美好的,却也有借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唱反调的。解放前,我们村有一长工叫王洪(我在另一篇散文《过年心情》中写过他),大字不认一个,过年时买了红纸,请认字的东家写副春联,沾些喜气。没想到,他贴出的春联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人念给他听:“上联是:年年吃糠菜;下联是:月月穿破鞋。横批:代代受穷。”年过六旬的王洪听了,气得当即要去找东家拼命,后被人劝住了。正月初一一大早,东家的大门前,看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有人还在一边看一边窃笑。东家以为自家的人缘旺,春联好,得意的欣赏自己写的春联时,不禁脸色发青,嘴哆嗦着却说不出话。那春联本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却不知被何人夜里给把“福”字改写了,变成了“春满乾坤爹满门”了!这也算是对无德东家欺凌贫苦人家的一个教训吧。这件事情后来被记录在我们村的村史上。
        春联贴好,过年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也就结束了。除夕之夜降临了,丰盛的酒菜摆上了桌,一兜肉丸的饺子端上来。孩子们早就等不及了,抢着去入座。这时,长辈们就会让孩子们去给上了年纪的老人磕“辞岁头”,然后才能吃饭。这一夜,照例是不能早睡的,因为要“守岁”。母亲会早早在院子里,撒上一层芝麻杆,让孩子们上去踩,芝麻杆碎了,意为“踩岁”。总之,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
        大年初一,零时一过,天地间已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天空被星星点点的火光照亮,空气里弥漫着呛鼻的火药味,好几天不散。这鞭炮声,可连绵到清晨六七点钟。这时又要吃饺子。吃饺子前,晚辈要给家中祖先牌位磕头,随后再按顺序给家中老人、长辈拜年,然后才能入座吃饺子。
        吃完饺子,就要出去拜年。农村拜年有许多讲究,男女各自组团,家族较大的组成一个小分队,要把全村凡是有长辈或老人的家庭都拜个遍。在村里,邻居们难免会闹点小摩擦,但拜年时就都不会计较这些,互相去对方家里拜年,于是,“相逢一笑泯恩仇”,雨过天晴。
        在我的印象里,以前大家拜年,拜得都很虔诚很认真的。那磕头,也是实实在在趴在地上真磕。这些年却变得慢慢懈怠了,挨家拜年已成形式、走过场,组团拜年的队伍越来越短,最后只剩下几位带队的“资深”拜客。这让许多老年人痛心疾首,仰天慨叹:生活富裕了,好习惯没了!
         说了许多过年的旧事,忽然发现,过年其实是一种特定的情感。近些年,在所有春运的交通工具上,那些挤成一团、千辛万苦的人,没有谁会知难而退,全都坚定地渴望着,去实现一种情感的目标:回家。当急急忙忙地扑到家,一推开门,立刻就会融化到自己生命源头的温暖里。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 在所有的节日中,唯有春节才是中国人集体怀旧的日子。通过千百年来人们集体创造并衍传至今的一系列民俗方式,如团圆饭和拜年等,把心中的亲情、乡情、怀旧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与宣泄。其实,这就是文化赋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然而,今年除夕不放假,这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我认为,除夕作为法定的节假日, 是对传统的尊重。大家习惯在腊月三十这天,要在天黑前赶回家,看望父母、祭奠祖先都要在除夕这天完成,是为“有祖而尊”。如果没有在除夕这天赶到家,就认为没有赶上“年”,即使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亦不能免俗,也要在除夕进行。
        所以,除夕才是人们生活中、传统中、自然和历史意义上的“年”。多年来,我们在不断地探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而过年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要保护“除夕 ”,在除夕放个假,既合民意,又遵法规,让这个千年习俗连续不断,何乐而不为?
        对于许多人“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感叹,我也说个看法。就是不管生活节奏的快慢,时代终究要发展,文化和习俗的嬗变也在所难免。那就该浓的浓,该淡的淡了吧。 


                                                             ——(发表于《无名文学》杂志2014年第1期) 


















文章评论

绿野仙踪

先生笔下的种种年俗也勾起了我对儿时过年的回忆,现在这些只能作为故事来讲给我的孩子们了,因为网络对他们的诱惑更大。 问候先生,祝福马年吉祥!

n

随着工业,交通,信息的不断改变。。年也会年年变化着。。不变的是那份留在记忆中的生活滋味[em]e181[/em]

陋室铭

[em]e179[/em] [em]e183[/em] 年味浓浓 同感

心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路途再远回家团圆!提钱[em]e177[/em] 祝马年快乐,阖家幸福!

如烟·浅念若禅

是啊,住在城里一点儿年味都没有呀,高高的楼房隔开一颗颗心,只能看见急匆匆的身影点头而过。只有回村里才能感觉到大家忙忙的身影。你来我家帮忙捏馄饨,她又去她家帮忙蒸花馍,你问他家的肉腌了没?他问你家的鸡杀了没?。。。大家聚在巷子里聊着谁家对联写的好,谁家的孩子出息了,笑着,谈着,逗着乐子。。。很有年味,很有人情味。。。还是:回家,过年。

清灵明空

是不是把美好都留在了童年?糖是小时候吃着甜,肉是小时候吃着香!长大了什么都变了,树不再那么高大,路不再那么遥远!什么都淡了,美好只有在记忆里求,留恋儿时的年!问候先生,祝福马年吉祥!

水如月

坐在地上欣赏年俗,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蛮享受的。字小了些,瞅得眼睛痛了

快乐鱼

生活越来越好,年味儿越来越淡,为啥呢?是以前好还是现在好呢?有点矛盾。[em]e119[/em]

雨儿

先生的文笔将来记入史册,

雨儿

做为记录民俗的资料。[em]e113[/em]

小小

除夕。除习啊。以后来个总理千万别姓周。否则周末都没了[em]e123[/em]

自在飞花

这才是真正的年味儿啊,只是现在,淡了许多!祝先生新年快乐!阖家安康幸福!

自在飞花

北方和南方的年俗差不多,只有一点点区别:北方的小年是腊月23,南方是腊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