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个人日记

 
         

常回家看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我想,在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里,又有多少身为子女的人,自觉做到在“百忙中”,回家看看父母呢?常回家看看,对于家中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孝”。

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上古时的尧舜时期,到汉代的以孝治天下乃至今天的以德治国,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轨迹。孝,在中华大地上起源、发展、延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便凝结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成果,即中华孝文化。

说到“孝”,《弟子规》在开篇中就是“入则孝”。并有“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的要求。就是说,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清凉;早上要先向父母请安,晚上要先伺候父母入寝;外出要告诉父母,回来后也要先向父母告知。

     我的朋友、青年学者田一可对“孝”字有一个很有趣的解读。他认为“孝”字上半部是老人的“老”字,下半部则是孩子的“子”字,整个字形看起来就像小孩子搀扶着老人。这样一解读,“孝”的意思和内涵就很明白了。

目前,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许多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晚景。子女成家后,很多人一年难得见老人几面。即使见面,也只是认为给老人买点礼物,留点钱就是尽孝心了。其实,大多数停留在衣食无忧阶段的老人,对子女给与的物质上的关怀已不重要,要再多的钱,对老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因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约有25%的老年人存在忧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以独居老人为甚,严重者甚至发生消极自杀的极端行为。前不久,媒体曝光的一位老人,因为几个儿子常年不回家看望,而一怒将其告上法庭,请求法官依法判决子女们“常回家看看”。这一案例,令人慨叹不已。

孔圣人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西方有位老龄问题专家说,老年人不缺面包,而缺氧气。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子女就有责任和义务孝敬和赡养他们。“百善孝为先”。在家庭方面,赡养既是家庭功能的体现,也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正如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不断呵护和教育一样。老人们在他们为社会、家庭奉献青春和智慧而步入老年时,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自然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

让人高兴的是,前不久,国家已经把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孝敬老人”入法,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明智之举。说到“常回家看看”,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那首家喻户晓的同名歌曲了。这首歌适时而生,吐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给了法律制定部门一些启示,也未可知。在历史上,“常回家看看”,也曾被当做为儿女、为官的一个必备条件。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事实上,在古代,法律上惩罚的不孝,是如下六种行为:诟骂双亲、别籍异财、奉养有缺、居丧嫁娶、匿丧不举和诈称亲亡。从隋唐到明朝,法官只要判一个人不“孝”,具体罪名一定逃不过以上六种。可是到了清朝,乾隆即位后,法定的不孝行为又多了一种,即忘亲。什么是“忘亲”呢?《大清律纲》中写得分明:游荡他乡,远离父母,不知归养者,均属忘亲不孝之人。换句话说,你必须常回家看看。

如果不常回家看看,会受到什么惩罚呢?这要看情况,看你是平民还是官员。如果是贫民拒绝回家探望父母,一经父母“状告到官”,官府就会像通缉罪犯一样通缉你。逮住之后,“拘送归家”——把你捆起来,强行遣返。因通缉和遣返所产生的费用,譬如公差的来回路费,都由你来出。这还不算完,以后官府征用差役,会优先“考虑”你,而减免钱粮的时候,肯定不会“考虑”你。这里有一个前提,得由自己的父母亲自去告,然后官府才会受理。亲戚邻居揭发的不算。

假如是官员忘亲,结果可就不同了。乾隆四十八年,原籍北京的官员明住,被派到陕西当知县。明住赴任后,带了老婆和小老婆,把八十一岁的老母亲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在陕西任上一年,逢朝廷规定的寒食、冬至、端午、中秋几个假期,明住宁可出外旅游,也不回北京探望老母亲。乾隆听说后,龙颜大怒,传旨吏部,撤销明住在陕西的职务,让他立马回京侍候母亲,并且十年内不许任何人保举他做官。

为了让官员们有条件“常回家看看”,乾隆制定了一些制度。比如,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只要“历俸三年以上”,每年在正常假期之外,再“归家定省”一次,而且这期间的工资照拿。对一些高官则规定家中父母有一人在七十岁以上且是独生子的官员,只要不是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尚书,最好“开缺归家”,也就是保留职位,工作先由别人替你干,你回家一心一意地去照顾父母,直到老人全部去世为止。

总而言之,乾隆保护孝道的动机和一些规定还是颇值得称道的,尽管他是用了压制和强逼的方式。这和我们今天立法规定“常回家看看”是有本质区别的。

许多时候,我们感觉生命就是像一条潺潺的小溪,左岸是高山挺拔的父爱,右岸是青草芬芳的母爱。亲亲的父爱母爱,绘就了一幅幅人生的山水画卷。父爱与母爱都是蚀骨柔情,有牵有挂,无怨无悔,全部给予了子女。而身为子女,应该及时领悟和报答那一份如山一样宏远厚重的父爱,和似水一样缱绻滋润的母爱。常回家看看,从现在做起,从你、从他、从我做起。

           ——发表于
  美国《伊利华报》2015年2月15日“华报读者”文学副刊





文章评论

海风

一清早来雅仕家赏文,坐上沙发再慢品!早安

海风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从你从我从他她做起!这个现实问题,反观现在的严重性,政府也可以考虑借鉴古代方法。文中清朝的一些也可以用到。好文字欣赏![em]e179[/em]

海风

现在,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古文化并不熟悉,弟子规那些理会少人读,加强教育才是硬道理。

狼性重现

古往今来,孝道永远排在第一,百善孝为先!

尘梦墨影

每每年节都在回家看看的情景中,真有不胜劳顿之感。这次本不打算回的,终究难抑“看看”的心绪,现又在路上……祝雅仕快乐!

月明星稀

呼吁”孝“道的好文章![em]e179[/em] 常回家看看的理念,应该从孩子入手。等到“养儿才知报母恩”,已为时已晚!!

一剪梅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我们欣喜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力度超越了历任国家领导者。南怀瑾大师也说过“亡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亡失和断层。”其实,“果子酸并不是果子的问题,是树和根出了问题”,子女不孝也不是子女的问题,是父母教育出了问题。传统文化已经缺失近百年,当代中国人都是缺少“仁义礼智信”教育的受害者!呼吁全国各阶层都学习《弟子规》,把缺失的德育教育补回来!

平淡的幸福

孝为先[em]e179[/em],送去迟到的问候,长假快乐!

月魄

真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老了,缺的真不是物质,需要的是温情。先生在文中详细解析了孝义,让我很受教义。但是突然让我想到了另一层。家很温暖,常常回家,也就不会迷失自己人生的路。问好先生!长假快乐!

清梅沐雪

时刻提醒自己,常回家看看,这应该是作为子女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牵挂和疼惜。问候雅仕,节日快乐!

斑竹

努力常回家看看,一年不少两次。

雨竹

对!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深秋了,问好!老师!

快乐鱼

嗯,从现在做起,常回家看看![em]e100[/em]

木头人

前几天看到社区在大街上向过往的行人免费发放《弟子规》,有些人接过来看一眼便随手扔进了垃圾箱,看来传承传统文化任重道远啊。[em]e185[/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