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几要点

个人日记

                                                                           做人处世几要点


认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觉得不解,有人觉得好笑,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还值得说道吗?一个人,要是无法认识自己,不就成了一个傻瓜了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是不能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或者说有时候能够认识自己,有时候就不能认识自己;有时候能够把握自己,有时候就不能够把握自己。

 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在人世间知人不易、自知亦难的道理。事实也是这样,真正了解别人的人叫“智慧”,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聪明”。笔者过去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了解人的文章,题目就是《关于了解人的学问》,因此了解人的问题暂且不谈,就了解自己的问题略说一二。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他所强调的无非就是这个理,一个人要想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无论什么时期、什么阶段,不管是在人生的顺境时,还是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大都不可能认清自己的,往往在顺境时容易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在逆境中又不能面对现实,往往会自暴自弃,就此消沉,尤其是遇到重大挫折,更是一蹶不振。这些,都不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也是不够正确的人生态度。

 要想认识自己,就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最好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就是大家常说的“低调”。做人做事“低调”,在有些人看来,也许多了一些消极成分,但是,当一个人为人处世“低调”一些时,就更容易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更能减少与别人共事、交往中带来的许多烦恼。

 认识别人与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和理解自己,都是一个辨证关系。要想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首先你要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自己先认识自己,而后才能让别人认识自己,只一味强调让别人知道了解自己,而忽视别人的存在,这样的人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论语》中有句话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也是告诉人们,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我们有些人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之中,不顾及别人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就像自己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了,从来看不见太阳的光辉。这样的人,谁能说他能认识自己呢?

 做一个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人,才是一个最最真实、最最快乐的人!

居家也要精打细算

有句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句话通常是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敢想善断,计划周全。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有计划周全,想在前面,才能有板有眼,减少混乱。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到达理想的彼岸。

居家生活也是一样,如果时时刻刻计划周到、事事处处精打细算,就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相反,大事小事计划不周、打算不细,就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壶空明日休”;有的人“不到下雨不打伞”、“不到船翻不跳河”;也有的人“浑浑噩噩过一生”、“醉生梦死一世情”,对人生、工作和生活等一切事情从来没有计划性。

这样的人,尽管对什么都没有很好的计划,对什么也不太计较,只要不是遇到了大的挫折,就不会有什么大的烦恼,一生碌碌无为,一世平平当当。谁也不能说,类似这样的人,他们的日子过得不好,生活不舒服。然而,当他们一旦遇到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时,由于平时准备不足,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能力不强,必然心里没底,导致手忙脚乱,甚至还会就此消沉,被这些突如其来困难和挫折所击倒。这也恰恰反应出一个人平时计划不够周全的弱点,同时显现出一个人应对大的困难、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不强的问题。如果,平时有所准备,做事计划周全,也许遇到矛盾就能迎刃而解,面对困难就能容易克服。

俗话说,机遇是为有头脑的人而准备的。这也或多或少地告诉人们未雨绸缪、精打细算的重要性。人,谁也不是神仙,说白了就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主动进行思考的高级“动物”。如果做事不先计划,处事不计后果,一切顺其自然,那与普通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计划好自己的一切,设计好自己的人生。如:读书,就要制定好读书的计划;学习,就要制定好学习的计划;生活,就要制定好生活的计划;居家,就要制定好居家的计划;工作,就要制定好工作的计划;年度,就要制定好年度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不虚度自己的一生。

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过失

常言道: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不管官职大小,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会正确,没有差错,没有过失。

一个人,有点差错和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差错和过失,不但自己不能认知和醒悟,不能思过改过,反而还自以为是,不以为然,错把过错当政绩,常将缺点当特长。即便别人发现并指出了他的差错和过失,也不肯承认,死不改悔。

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但凡是一个有正常思维、正常行为的自然人,谁都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共事,更不愿意同这样的人交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谁要是遇上了这样的人,算是倒了八辈子霉,将时时不够顺心,事事不能省心。

因此,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错。一个善于发现和改正自己过失过错的人,才是一个值得交往和信赖的人,一个终生为友的人,一个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

其实,一个人善不善于发现自己的过失,愿不愿意改正自己的过错,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善于主动思过改过,也不喜欢别人说三道四,更讨厌别人指手画脚,当面指出自己的过失过错,倒是喜欢别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歌功颂德,为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个明白人,纯粹是一个“糊涂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大喜功的伪君子。

做人,就要做一个不断思过、善于改过的人,千万不要做一个虚伪狡诈、让人讨厌的人。如果,一个人活到了让人讨厌的地步,岂不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做人做事要持之以恒

人生一世,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要想取得一点成就,有所大的作为,尤其是想取得一些辉煌的、骄人的业绩,光靠一时一事、一点一滴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时时刻刻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行。

 《诗经》中有句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告诉人们,有个好的开始不难,关键是如何把它持久地坚持下去。《礼记》里也有句话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卜筮是古代最有学问的人)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最有学问的人,必须先有一颗守恒的心。

 我想,无论是《诗经》里讲的,还是《礼记》里说的,无非是告诉人们同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心。只要有了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下一番苦功,还要有一颗恒心。就拿一个有成就的运动员来说,哪一个不是从小吃得苦中苦,受得累中累,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取得一点成绩,才能获得一些成功,才能苦尽甘来。无论是全国冠军,还是世界冠军,哪一个冠军的成长之路,不都是无比的艰辛,有一颗恒心。

 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有所长进;只有持之以恒,才会走向成功。这里边,既有做人的道理,也有做事的哲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注重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谁,好习惯、坏习惯的养成,有可能决定着自己一生的成败。好的习惯,离不开从小一点一滴养成,坏的毛病,也是从小就一点一滴积累而形成。

    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这个家庭的家教和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好的,父母德行好的,就有可能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反之则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是自热而然的事。另一个方面,就是个人本身的原因,好的东西不想学,坏的东西一学就会,有时还无师自通。即便形成了一些不好习惯,只要自己愿意改,有决心改,还是慢慢能够改正的。假如自己不想改、不愿改,总觉得这些个人习惯,属于细枝末节的小事,无关人生大局,那谁也没有办法。

     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无论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要想改变确实很难很难,有的甚至终生难改。比如,思维习惯、说话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处事习惯等一旦形成,要想改正,那可比登天还难。所以,一个人一定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良好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习惯。一个习惯,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的命运,良好习惯,也许会使你走向成功的巅峰;不良习惯,也许一时无关你的大局,但将会永远伴随你的一生,终究会把你带向万丈深渊。

     笔者在此奉劝那些做父母的、当儿女的,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万万不可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样既不利于自己的家庭建设,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到头来,受害最大还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后代。

凡事能减繁增静为好

人的一生既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在人生的旅途上,谁都无法说清在自己的一生中要面对多少问题,处理多少事物,遇到多少困难。但是,无论问题、困难和麻烦多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谁能凡事减繁增静,不被困难所吓倒,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谁就能心安理得为人,得心应手处事,谁就能减少不必要的人生烦恼。

要想减少人生烦恼,就必须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交际应酬。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交际应酬多了,自然而然地就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困扰,一个人的纠纷困扰少了,人生的麻烦也就少了许多,一个人麻烦少了,生活的乐趣自然就会多了许多。当然,我不反对那些正常的、必要的、适当的交际和应酬,这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堂重要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人际间的交往和交流。

要想减少人生烦恼,也要学会用正确的语言工具,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闲言碎语。一个人闲言碎语多了,就必然会多一些错误和懊悔,错误和懊悔多了,也就必然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烦恼。说话的问题,是值得好好研究和探索的,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该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该对什人说;什么话该多话,什么话不该多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不该在什么时候说,都是有学问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去把握,好好在现实生活中去认真体会。

要想减少人生烦恼,还要懂得事事无需记在心上,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思绪忧虑。一个人过于思绪忧虑,就难免会增加一些精神的消耗,精神消耗过多,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一个人的烦恼过多,既不利于心身健康,更不利于生存生长。试想,一个不能健康生长的人,还能生活得好吗?不管是谁,假如不想方设法减少一些人生的烦恼,反而千方百计地增加一些人生烦恼,就等于用无情的枷锁牢牢地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了一生。如果,一个被无情的枷锁牢牢地锁住了手脚一生的人,能有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吗?

识人先要辨言

《论语》最后一章讲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尽管短短几句话,可足足让我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想,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到知命、知礼、知言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可以说很难很难。如果谁能真真切切地做到了这“三知”,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知人的人了。

 实话说,我是一个做不到“三知”的人。因为,孔子所讲的这“三知”,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本章的大意是:一个人不懂得命运,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就不可能了解人。所以,要想成为君子很难,要想立足于社会也不易;要想了解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正因为很难,也更加使我对此多了些兴趣,也想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说“知命”的问题。我本来不想多谈,也没有多少资格谈论这个问题。既然知命的问题能与君子相连,就不妨说个一二。我这个人,可以说并不复杂,喜欢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应当说是一个泾渭十分分明的人。然而,有时候又很矛盾,信命吧,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根本不会相信那些鬼啊、神啊一类的东西;不信吧,总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又不能不与命运有关。总之,这个问题我无法说得清楚,所以也不想非更多的脑筋。

再说“知礼”的问题。其实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过,题目就是《做人要先懂礼义廉耻》。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没有半点可商榷的余地。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义廉耻,不懂得法律法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就无法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对这个社会没有深刻认识的人,肯定会四处碰壁,处处遇障碍,事事不顺心,一个四处碰壁、处事不顺的人,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吗?我的回答是:不可能。一个不知礼、不懂礼、不循礼的人,最终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因此,我非常赞同孔子“不知礼,无以立也”的观点。

 后说“知言”的问题。这是我今天要谈论的重点,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过去,我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比如,《说话的学问》、《了解人的学问》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今天我仍然要多谈一点关于这个“知言”的问题。一个人,一定要学会多倾听别人的言语,尽管有时真话假话难辨,亦真亦假参半,但只要用心倾听,学会分辨,就完全可以分得清,即便一时不好分辨,其实也不要紧,只要你多用点时间、多动动脑子、多想想办法,或者用事实来检验,我想还是不难分辨的。

 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高明的艺术。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意见,不能科学辨别别人的言语,分不清人家言论中的好坏真假、是非善恶,那么他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个人,不了解一个人,也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了。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学会辨别别人的言语,学会辨别别人的言语,也就很容易了解一个人了。否则,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当然,一个人要想立足于这个社会,享受这个社会,发展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作出一些有用的贡献,光像孔子所说的做到“三知”还不行,还必须要学好多好多知识,要做好多好多事情。例如,把该学的知识要学好,把该掌握的技能要掌握好,把该做的事情要做好,把该处理的事情要处理好。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立足于这个社会。

处事以尽心为急

     《官经》处世之韬中有一句话说:“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咋一看,这句话不难理解,可细一想,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要想做好就更难了。

    我认为,说其难不是说为官者聪明不聪明,而关键是在尽心不尽心、集事不集事、方便不方便上。因为,在古代选拔官吏也是很严格的,并不是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就能当上一官半职的,所以,为官者没有一个是“傻瓜”,大都非常聪明。当然,在大小官吏中,滥竽充数者不是没有,可也极其少见。

    尽管朝代和朝代不一样,有的朝代好一点,有的朝代差一些,这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千万不能一概而论。在历朝历代的官场上,有哪个官吏不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不想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到做好,可真正能够做到做好的又有多少?这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思考。

    我想,这句话之所以被写入《官经》,肯定有其被写入《官经》的道理,不是平白无故地就编入书内,随随便便地讲一番道理,而是一定会有其它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现在看来,在中国这个社会,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现代社会,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就永远会有一个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包括国事、家事、公事、私事、大事、小事。可以说,一切事物都需要“人”来处理。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不管平民,还是百姓,天天都要面对一些事情,时时需要处理一些问题。有些也许大一点,有些可能小一点;有些也许急一点,有些可能缓一点。总之,只要是一个为官者,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时时刻刻会有很多事情需要面对、需要处理。

    做官的人和不做官的人都一样,既要处理公事,也要处理私事;既要处理大事,也要处理小事,就看你把哪些事情看得重一些,哪些事情看得轻一些,哪些事处理得好一些,哪些事处理得差一些。其实,不管怎么说,无论处理什么事情,只要像《官经》里说得那样,“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也就足够了。

    这就是我要说的一个问题,不管处理什么事情,只要尽心尽力了,就能心安理得;只要心安理得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不过,在尽心尽力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急”字,如果把握不好轻重缓急,极有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到头来,不但被人世间的坛坛罐罐、事事非非所累,而且还将一事无成,虚度一生。

做人要心之所安为好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想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还是心之所安为好。不管问题有多大,事情有多急,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处事要心之而所安。只有三思而后行、心之而所安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能不盲目行事,不义气用事。

    相反,如果一个人遇事心不平、思不定、气不和,动不动就心浮气躁,时不时发无名之火,就不可能按常理思考问题,按常规处理事情。一个违背常理常规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人,也许有时能够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某一个方面会获得暂时成功,但终究不会事事处处得到惊喜,方方面面获得成功。

     可以说,一个心不安、理不得的人,大都会有恃无恐,说话不靠谱,做事不着边,甚至有时还是一个桀骜不驯、无法无天的人。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会走向反面,铸成大错。一旦大错铸成,将后悔晚矣。所以,做人还是要心之所安为好。心之所安做人,尽管有时候显得平平淡淡,安安稳稳,不显山露水,不争强好胜,几乎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也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反差,更不会有让人不可思议言行。

     心之所安做人,其关键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好的心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时时刻刻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学习锻炼,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更要注重思想改造,加强品德修养。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坚持做人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逢迎拍马,不歪曲事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定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被事物所蔽,不被时尚所惑,不被名利所困。

     哪怕是在处理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也要以礼让人,不计得失,千万不要机关算尽,唯利是图。否则,将会心有不安,思绪纷乱,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弄得鸡犬不宁,坐卧不安,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无穷的烦恼和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岂不是更加心神不定、心怀不安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