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示弱,孩子自强.
教子篇
经常听父母抱怨,孩子学习挺好,其他方面都不错,就是不懂得心疼和体贴父母。
一天,我去同学家串门,聊天的内容全是孩子。她不断地向我诉苦,说她的孩子胆小、倔犟、任性、懒惰、依赖性强、自私,她的口气里满是无奈,要我帮帮她教育孩子。
又一次,同事向我诉苦,她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最让她苦恼的是儿子经常挂在嘴边说一句口头语就是:“我才不管呢”,他倒是说到做到,什么也不管,吃饭的时候筷子不摆桌子上就不知道自己动手拿,有的时候菜上齐了还得催好几遍;早上懒床,叫好多次都不起来,非要等到妈妈大吼几声,这才磨磨蹭蹭地穿上衣服;上学的时候书包要帮他准备好,甚至有时还得给他系鞋带;每次爸爸妈妈说什么,他都嗯地答应一声,但从不去做。同事说得激动,眼圈都红了。
我从讲授20年,亲眼见到孩子们一点点地厌学、懒惰、无责任心、不知感恩……老师都感慨:真是一届不如一届。看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孩子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不知现代,古语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说:虎父无犬子。纵观中国历史,也确有不少像苏洵、苏轼、苏辙一类父子共荣的情况。我的分析,除了良好的家庭熏陶,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在历史上,光是王侯将相后代亡国败家的就有不少。秦始皇创下了一统中国的大好局面,秦二世仅几天就给葬送了;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可他的后人却名不见经传;更不要说刘备的儿子刘禅乐不思蜀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往往是强将手下出了弱兵,虎父教育出了犬子。如今也有很多在各行各业成功的人士,为了孩子的不争气而苦恼忧虑。
了解孩子为什么懒惰、自私,拒绝成长
有句话说:不是孩子懒,是父母太勤快
我们说,不是孩子弱,是父母太强。有些做父母的在事业上奋斗拼搏,充满自信和力量,这样的父母,往往在生活中也是强势的,经常居高临下地指导孩子,在孩子还没做前就急切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处处求全责备。在强大的父母面前,孩子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形成没有主见、处处依赖父母、遇事退缩、不负责任的性格习惯。他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父母求助,没有一点儿虎父的威风。
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太爱孩子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怕孩子干活累坏了,心疼孩子吃苦,担心孩子把事情办砸,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凡事都由父母来做。在孩子两三岁自我意识很强的时候,父母这样做就会主张孩子唯我独尊、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气的性格特点,他们只知道为自己考虑,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心疼父母、关爱别人,造成孩子目中无人、眼中无事、手中无活的恶果。我们如此“保护”孩子,生怕孩子有一点闪失,一个被“保护”的人,怎么可能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呢?孩子在我们的保护下形成的品质上的“弱化”,不能不令我们做父母的深思啊!
主动示弱,满足孩子的成长欲望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成长欲望,弗洛伊德管它叫“生本能”,蒙台梭利叫它“精神胚胎”,无论哪种叫法,孩子都会依照本能和规律成长。如果我们处处表现得无所不能,孩子成长的动力就是被压抑和弱化。所以,我们不妨在孩子面前示弱,告诉孩子:“你能帮助妈妈吗?”
我从讲授20年,亲眼见到孩子们一点点地厌学、懒惰、无责任心、不知感恩……老师都感慨:真是一届不如一届。看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孩子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不知现代,古语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说:虎父无犬子。纵观中国历史,也确有不少像苏洵、苏轼、苏辙一类父子共荣的情况。我的分析,除了良好的家庭熏陶,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在历史上,光是王侯将相后代亡国败家的就有不少。秦始皇创下了一统中国的大好局面,秦二世仅几天就给葬送了;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可他的后人却名不见经传;更不要说刘备的儿子刘禅乐不思蜀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往往是强将手下出了弱兵,虎父教育出了犬子。如今也有很多在各行各业成功的人士,为了孩子的不争气而苦恼忧虑。
了解孩子为什么懒惰、自私,拒绝成长
有句话说:不是孩子懒,是父母太勤快
我们说,不是孩子弱,是父母太强。有些做父母的在事业上奋斗拼搏,充满自信和力量,这样的父母,往往在生活中也是强势的,经常居高临下地指导孩子,在孩子还没做前就急切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处处求全责备。在强大的父母面前,孩子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形成没有主见、处处依赖父母、遇事退缩、不负责任的性格习惯。他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父母求助,没有一点儿虎父的威风。
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太爱孩子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怕孩子干活累坏了,心疼孩子吃苦,担心孩子把事情办砸,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凡事都由父母来做。在孩子两三岁自我意识很强的时候,父母这样做就会主张孩子唯我独尊、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气的性格特点,他们只知道为自己考虑,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心疼父母、关爱别人,造成孩子目中无人、眼中无事、手中无活的恶果。我们如此“保护”孩子,生怕孩子有一点闪失,一个被“保护”的人,怎么可能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呢?孩子在我们的保护下形成的品质上的“弱化”,不能不令我们做父母的深思啊!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成长欲望,弗洛伊德管它叫“生本能”,蒙台梭利叫它“精神胚胎”,无论哪种叫法,孩子都会依照本能和规律成长。如果我们处处表现得无所不能,孩子成长的动力就是被压抑和弱化。所以,我们不妨在孩子面前示弱,告诉孩子:“你能帮助妈妈吗?”
比如,带孩子外出,孩子走累了,会说:“妈妈,我累了,抱抱我。”这时候我们可以做出很累的样子说:“妈妈也累了,你看腰都挺不直了,你能牵着妈妈走吗?”这时候,孩子多半都会勇敢地牵着我们的手回家。
下班回家,孩子通常会迎出来,我们就可以摸着孩子的头,对他说:“宝宝,妈妈好累啊!你能帮妈妈拿拖鞋,再倒杯水吗?”孩子的心中很希望能被需要,这是他们内心成长的欲望,当我们示弱、有求于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帮助我们。晚上临睡前,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妈妈今天很累,你给妈妈讲个故事,好吗?”孩子就会像我们哄他睡觉一样给我们讲故事,哄我们睡觉。当然期间不要忘了对孩子表示感谢,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当妈妈遇到烦恼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妈妈今天心情不好,宝宝安慰妈妈一下,好吗?”这样能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品质。
我们可以向孩子学习。比如孩子喜欢搭积木,但有时搭不好容易闹脾气,我们在孩子搭好之后对孩子说:“宝宝搭积木搭的真好,能教一下妈妈吗?”这样会激励孩子主动学习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可以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告诉孩子:“宝宝,你能帮妈妈拎垃圾袋吗?”这样就会培养孩子主动分担家务的好习惯。
特别提醒:
两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很渴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和需要,来满足他们成长的欲望,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自身条件,在适当的时候主动示弱,就可以培养出一个懂事明理的好孩子。
文取自网络,配图设计为光明觉照网小编原创,素材取自网络,原作者可联系我们.
光明觉照网微信公众平台,每日持续更新中。
微信扫描二维码,或搜索【gmjz8com】或【光明觉照网】,
让我们一起光明觉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