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县城的故事
个人日记
修水老县城有着二千年的历史,是革命的老区,红色的圣地,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中国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是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今天我不细讲它的革命故事,只讲几个它与乡村之间有关联的故事,还有老城里那个古井的故事。
老城在新城区未崛起之前,是全县政治、文化、军事、交通、经济、贸易的集中繁华地。
记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乡民们进城办事,总不忘买几个包子给家里的老人、小孩吃,因为百姓都说:(修水)街上的包子白级,大级,糖多级,好吃级。所以那个时候如有农家的女子嫁到了城里,在乡民们的心中就是进了皇宫。因为那时流传着这样的话:嫁猪嫁狗,愿到街上走。街上走的狗,可以多啃到骨头,做只街上的猪,吃的潲水也比乡下人碗里的菜汤多级油。
那个时候,城里人的生活真如乡亲们想象的那么好吗?记得我公爹讲过他好友的一个故事:
那时,公爹的好友是县级干部,家有老父老母、妻子和三个孩子。当时,这个县级干部家的生活是何状况呢?他的家人为了填饱肚子,每天都会提着篮子到菜场去,把菜农们丢下的发了黄的菜叶子当宝贝捡回家吃。(这位县级干部现已八十余岁,前年随他的儿女们住进了新城区。)
如今啊,除了乡村人把自家的土产品送给城里的亲人朋友外,谁还会想着包子呢?烂菜叶子是猪也不给吃了哦。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是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县城虽然一直是全县的交通中心,但通往乡下的(班车)客车车次是很少的。(有的乡村集镇根本就没有班车通达)如遇上急事,就只得步行。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我随奶奶在老家,县城是父亲从工作地到老家的必经之地。七岁的我在一次割牛草时被毒蛇咬了一口,奶奶把这事在书信中告诉了父亲。父亲接到信即刻起了程,一天一夜步行了将近两百里。深夜两点,气喘吁吁到家的父亲见我手伤已好,才放心坐下歇着。
古城故事多。修水古城的故事如银河里的星星,数不清。“ 九井十八巷,巷巷通街上。” 它的每一口井,每一条街巷都有故事。比如刘公井:
它是九井之中最古老的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黄土岭的肖爷巷内。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刘陵,字孟高,艾邑(修水)人,官至侍中官,为官清廉,政绩显著,百姓爱戴。后来百姓修了一个刘公庙,把他当神供奉。至今香火不断。庙的旁边有一口泉井,因而就叫刘公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各家各户都有了自来水,人们再也不需到井前一桶一桶的取水用了,很多的井都废了,唯有此井列在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之列,被保护着。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只有为官清廉,一心为国为民办事的人,才会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神,世世代代记住他们。
文章评论
忙碌的蚂蚁
十年我也曾写过《刘爷井》的文章在《浔阳晩报》上发表。我是喝刘爷井的水长大的。
春江
一座老县城,一段熟悉而亲切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