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 锅
家有主妇
我的工作单位和住宿同在一个院子里,地处最繁华的闹市,却又从大街上活活生出一条小巷来,千把米长,原是一座小山,满山桃树,后来人们将桃树砍去,建起了许多党政军警机关,虽说人来车往,但决不嘈杂,颇有点闹中取静的意韵。小巷进口处,一边接连开着几家包点面食小店,早上生意特别兴隆,顾客多是附近急着赶去上班的机关公务员和商铺职员。另一边是一溜儿卤菜摊铺,一格一格摆放着卤制好了的鸡爪鸭脖、猪蹄猪尾、圆蛋野味、香干腐丝、粉藕薯片,不一而足,皆橙黄油亮,浓香扑鼻,从旁边路过,即使不买,也会多瞧上几眼。这里的热闹场面,则出现在下午四时至晚上夜市,先是一群一群的学生,用竹芊子串着那些卤香干、卤藕片,边走边吃;尔后是下班的公务员们,顺便带几包卤菜回去准备晚餐;最后是那些习惯于夜生活的人,将卤菜买了去夜宵摊子上佐酒消夜。
孩提时候,半边街上的卤藕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时令一进入深秋,寒霜白森森地长满大地,少顷一轮秋阳如蛋黄似的从东方的曙色里浮了上来,原野腾起一层薄薄地雾气,好像地底下着了大火一般,四处都在冒烟。这时农夫挑着敞口箢箕,拿着短小的藕挖,仨仨俩俩地来到梗叶都已枯黄倒伏的藕田里,用藕挖子挖开那些湿漉漉的田泥,从中取出一支支莲藕,洗净放进箢箕,匆匆挑到半边街上去叫卖,换取几个零钱补贴家用。街上一些专门制作卤菜的翁妈大婶便围了过来,精挑细选,买取几节粗大嫩白的回去,再用清水擦洗一番,将一端的藕节切除,灌入糯米,竖着放进卤锅,混同其它鸡鸭鲜肉和菜肴一起烧煮卤制。熟透后,将卤藕挟出,竖插在摊点上的热锅里,香气腾腾,随卖随切。藕孔里塞满了酱红色的糯米饭,吃起来又粉又粘,又香又鲜,五味俱全,其口感实在妙不可言。
有个和我同样爱吃卤藕的玩伴,一直在乡里务农,后来成了家,业却没有立起来,眼看着两个儿女一天天长大,都先后进了学堂,家庭开销越来越多,手头逐渐窘迫,正当困顿之际,突然想起半边街上的卤藕,于是俩口子一商量,就在乡镇上租了间小铺面,紧挨着镇里的中学,开起了卤菜店。如今的学生不比过去,身上都有几个零花钱,除他们成群结伴地光顾之外,还有那些时不时跑到街上来耍的村姑小妹,一包包一串串地买了去,一边闲逛,一边吃着好玩,那份开心惬意,自不必说。十几年下来,硬是靠了这些卤菜,不仅将一双儿女送得读完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居然还与人合伴在镇上建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宽大房子,底层分得一间门面,将原来租的房子退了,在自家开起了卤菜铺,可惜地理位置没有那么好,生意要清淡一些,但日子还是过得挺舒适的。
其实,制作卤菜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是要费些手脚。先买来一个带盖的大肚砂锅,杀上一只自家喂养的土鸡和鸭子,到张屠户那里赊两个猪脚,慢慢烧起小火熬上大半天,煨出老汤。然后,在汤里加入食盐、酱油、料酒、冰糖等物,再用一块纱布包上老姜、桂皮、胡椒、茴香、砂仁等香料扎好,放进老汤里煮上一顿饭的工夫,卤锅就做好了。以后还要制作其它卤菜,就在这锅卤水里继续熬煮。那时乡下的妇女大多会做卤锅,母亲的卤菜做得尤其好,只是她嫌麻烦,仅在逢年过节需要办宴席待客时,才预先做上一锅两锅,客人们吃得乍口乍舌,啧啧称赞。有时邻居家讨媳妇或嫁女,需要做个卤锅弄些卤菜,主妇来说上几句奉承话,母亲就会喜滋滋地上门帮着操持,无论做多少卤菜都不嫌麻烦,也不嫌累了,只有回到家里才一个劲地捶背揉腿喊腰痛。
卤锅的历史十分悠久,大约起源于先秦时期,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引用《食经》里记载的“绿肉法”,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卤锅。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里,才开始使用卤的名称;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及盐商童岳荐的《调鼎集》,都对卤锅的配方与卤制方法,有着非常详尽的介绍。一次我陪省文联领导去桃花湖游览,下午回程时间尚早,路过小镇就顺便到朋友的卤菜店坐坐,他十分热情,还只有四点多钟就一定要留我们吃晚饭,搞了一桌子的鸡鸭鱼肉和卤味,领导们吃得很开心,都说他的卤菜做得好。我跟他开玩笑:“你还要搂着这个聚宝盆,想一直抱到坟墓里去么?”他憨憨地笑着:“放不得手呀,儿女们还要买车买房成个家,全指望着我这个破卤锅哩。” 临别时,他又给我们每人送了一大包卤菜,怎么都不肯收钱,算是给足了我的面子。
朋友中士兄的老家在桃花江的羞女山下,其父符涤泉先生是台湾国民党的高官,自己又在北京的中央机关工作,见多识广,利用余暇写作了一本《吃的自由》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发行,一版再版,很是畅销;后来他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登上《读书时间》节目大谈美食烹饪,一时名扬海内,成为全国著名烹饪专家,并受聘于烹饪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在书中对“卤锅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说卤锅是根据孔夫子“洗礼”的原理创制出来的。所谓洗礼,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统一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并声言“饮食文化是大文化的一个分支,必须要统一于大文化之下。不管鸡鸭鹅猪牛羊,不管猪头牛尾鸡爪鸭蹼,通通放进一个卤锅里,卤煮成同一种味道,就是饮食文化统一于大文化的典型体现。” 这种消灭个性的“卤锅文化”好不好呢?中士兄没有明说。
孩提时候,半边街上的卤藕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时令一进入深秋,寒霜白森森地长满大地,少顷一轮秋阳如蛋黄似的从东方的曙色里浮了上来,原野腾起一层薄薄地雾气,好像地底下着了大火一般,四处都在冒烟。这时农夫挑着敞口箢箕,拿着短小的藕挖,仨仨俩俩地来到梗叶都已枯黄倒伏的藕田里,用藕挖子挖开那些湿漉漉的田泥,从中取出一支支莲藕,洗净放进箢箕,匆匆挑到半边街上去叫卖,换取几个零钱补贴家用。街上一些专门制作卤菜的翁妈大婶便围了过来,精挑细选,买取几节粗大嫩白的回去,再用清水擦洗一番,将一端的藕节切除,灌入糯米,竖着放进卤锅,混同其它鸡鸭鲜肉和菜肴一起烧煮卤制。熟透后,将卤藕挟出,竖插在摊点上的热锅里,香气腾腾,随卖随切。藕孔里塞满了酱红色的糯米饭,吃起来又粉又粘,又香又鲜,五味俱全,其口感实在妙不可言。
有个和我同样爱吃卤藕的玩伴,一直在乡里务农,后来成了家,业却没有立起来,眼看着两个儿女一天天长大,都先后进了学堂,家庭开销越来越多,手头逐渐窘迫,正当困顿之际,突然想起半边街上的卤藕,于是俩口子一商量,就在乡镇上租了间小铺面,紧挨着镇里的中学,开起了卤菜店。如今的学生不比过去,身上都有几个零花钱,除他们成群结伴地光顾之外,还有那些时不时跑到街上来耍的村姑小妹,一包包一串串地买了去,一边闲逛,一边吃着好玩,那份开心惬意,自不必说。十几年下来,硬是靠了这些卤菜,不仅将一双儿女送得读完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居然还与人合伴在镇上建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宽大房子,底层分得一间门面,将原来租的房子退了,在自家开起了卤菜铺,可惜地理位置没有那么好,生意要清淡一些,但日子还是过得挺舒适的。
其实,制作卤菜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是要费些手脚。先买来一个带盖的大肚砂锅,杀上一只自家喂养的土鸡和鸭子,到张屠户那里赊两个猪脚,慢慢烧起小火熬上大半天,煨出老汤。然后,在汤里加入食盐、酱油、料酒、冰糖等物,再用一块纱布包上老姜、桂皮、胡椒、茴香、砂仁等香料扎好,放进老汤里煮上一顿饭的工夫,卤锅就做好了。以后还要制作其它卤菜,就在这锅卤水里继续熬煮。那时乡下的妇女大多会做卤锅,母亲的卤菜做得尤其好,只是她嫌麻烦,仅在逢年过节需要办宴席待客时,才预先做上一锅两锅,客人们吃得乍口乍舌,啧啧称赞。有时邻居家讨媳妇或嫁女,需要做个卤锅弄些卤菜,主妇来说上几句奉承话,母亲就会喜滋滋地上门帮着操持,无论做多少卤菜都不嫌麻烦,也不嫌累了,只有回到家里才一个劲地捶背揉腿喊腰痛。
卤锅的历史十分悠久,大约起源于先秦时期,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引用《食经》里记载的“绿肉法”,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卤锅。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里,才开始使用卤的名称;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及盐商童岳荐的《调鼎集》,都对卤锅的配方与卤制方法,有着非常详尽的介绍。一次我陪省文联领导去桃花湖游览,下午回程时间尚早,路过小镇就顺便到朋友的卤菜店坐坐,他十分热情,还只有四点多钟就一定要留我们吃晚饭,搞了一桌子的鸡鸭鱼肉和卤味,领导们吃得很开心,都说他的卤菜做得好。我跟他开玩笑:“你还要搂着这个聚宝盆,想一直抱到坟墓里去么?”他憨憨地笑着:“放不得手呀,儿女们还要买车买房成个家,全指望着我这个破卤锅哩。” 临别时,他又给我们每人送了一大包卤菜,怎么都不肯收钱,算是给足了我的面子。
朋友中士兄的老家在桃花江的羞女山下,其父符涤泉先生是台湾国民党的高官,自己又在北京的中央机关工作,见多识广,利用余暇写作了一本《吃的自由》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发行,一版再版,很是畅销;后来他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登上《读书时间》节目大谈美食烹饪,一时名扬海内,成为全国著名烹饪专家,并受聘于烹饪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在书中对“卤锅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说卤锅是根据孔夫子“洗礼”的原理创制出来的。所谓洗礼,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统一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并声言“饮食文化是大文化的一个分支,必须要统一于大文化之下。不管鸡鸭鹅猪牛羊,不管猪头牛尾鸡爪鸭蹼,通通放进一个卤锅里,卤煮成同一种味道,就是饮食文化统一于大文化的典型体现。” 这种消灭个性的“卤锅文化”好不好呢?中士兄没有明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