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难取舍
个人日记
——西北影视城随想
西北的荒蛮由厚厚的黄土堆砌而成,黄土垒砌的长城从明清以来便坚强的挺拔着,守护着中原的和平与安宁,数百年的风侵雨打,身残体缺仍以不屈的身姿展现在游客的面前。顺着绵延的城垣,沐浴着午后慵懒却火热的阳光,朝着同一方向前行的人群,我仿佛看到千百年前在此成群自由结伴的黄羊、野马在寻觅丰泽的草场,追逐珍泉般的河涧。它们自由自在的快乐着、生存着,草足水饱时,相互追逐嬉闹,天高地阔任驰骋。曾几何时,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身背号码者闯入了它们的世界,这群并不自由的两腿直立的动物叫做囚徒。黄羊、野马远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地,好奇的,恐惧的注视着这群入侵者的生活。在这人群中我们看到了许灵均、章永璘、陆犯焉识……人群中我看到一个瘦削高挑的身影,这就是我的南京老乡,一位年仅21岁的才子——张贤亮,一位因一首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的《大风歌》而获罪的支边青年教师。

天的那边是历史和未来




初识张贤亮是35年前那部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获得百花奖的影片《牧马人》。风流英俊的朱时茂、《钢铁战士》中用钢笔扎入敌人眼睛的小英雄牛犇(善良的郭騈子扮演者)、美丽单纯的丛珊、宝刀未老的老电影人刘琼 ……那是文革后文艺复兴的初期,一度伤痕文学昌盛(前姐夫的一部引起躁动的中篇小说让他跻身全国知名作家的行列。)那时我也是文学青年,接连读遍了张贤亮发表的每一作品。苍凉古朴的大西北从那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眼前的镇北堡的广场把明清两代的城堡截然分开,广场的中心一座当代建筑的招牌上赫然写着“马樱花”三个大字。马樱花是张贤亮《绿化树》的女主角——一位善良充满母爱的西北妇女,马樱花更是张贤亮在西北的日子里收益最多,感悟最深的能遮阴避雨的“绿化树”。“绿化树”是一种人格的升华,一种感恩的情愫,这或许使得《灵与肉》中许灵均谢绝海外巨商财富亲情的双重召唤,留在这块曾让他倍受折磨、倍受煎熬的荒蛮之地。恰如在贫瘠土壤上生命顽强,给人类以生的希望的马樱花(又名绿化树)那样,张贤亮把自己生命的根深深植入大地,激发了他创作生命的真正青春期的到来——《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肖尔布拉克》无不成为我们抢读的精彩小说,然而人的创作生命是有限度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逐步淡出文学青年队伍之后多年,张贤亮的名字不再如雷贯耳,可是当我站在明城的门前,看着高高挑起的巨幡时,不得不再次臣服,一个崭新的张贤亮,一个从平面文字走向立体视觉的张贤亮雄踞在我的面前。他用独具的慧眼,把一个原本苍凉,废而不衰、满是羊圈的古堡,打造出展示中国西部风情的影视城。朱时茂、丛珊由《牧马人》起步;姜文、巩俐乘着《红高粱》的轿子起飞;周星驰站在高高的城门楼上,对朱茵说出了《大话西游》那“爱你一万年”的情话;《新龙门客栈》、《双旗镇刀客》在此展现大漠的古朴与苍凉……多少中国电影由此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大奖的舞台。张贤亮则越过了3分钱一个字稿费的初级阶段,以他的书法作品和另一位西北作家贾平凹一样以尺计金了。同行的松鹤散人是一位长相与张有几分神似的才子,他特意去拜访这位仰慕已久的偶像。据称近20年张先生几乎每天都身现现场,与天南地北的游客亲密接触,挥毫泼墨留下一幅幅尺牍,可惜英雄迟暮,近日病体不支,让我们一睹尊容的期盼成为泡影。回眸入口处那巨大的匾额,遥祝张先生安康无恙!
西北的荒蛮由厚厚的黄土堆砌而成,黄土垒砌的长城从明清以来便坚强的挺拔着,守护着中原的和平与安宁,数百年的风侵雨打,身残体缺仍以不屈的身姿展现在游客的面前。顺着绵延的城垣,沐浴着午后慵懒却火热的阳光,朝着同一方向前行的人群,我仿佛看到千百年前在此成群自由结伴的黄羊、野马在寻觅丰泽的草场,追逐珍泉般的河涧。它们自由自在的快乐着、生存着,草足水饱时,相互追逐嬉闹,天高地阔任驰骋。曾几何时,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身背号码者闯入了它们的世界,这群并不自由的两腿直立的动物叫做囚徒。黄羊、野马远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地,好奇的,恐惧的注视着这群入侵者的生活。在这人群中我们看到了许灵均、章永璘、陆犯焉识……人群中我看到一个瘦削高挑的身影,这就是我的南京老乡,一位年仅21岁的才子——张贤亮,一位因一首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的《大风歌》而获罪的支边青年教师。
天的那边是历史和未来
走 进 镇 北 堡
不见当年牧马人
巩俐的花轿由此处抬进去
别 有 洞 天
走 进 历 史
红 高 粱 酿 酒
你穿过这么大的鞋吗?
清城门前火炮守卫
清城门洞留影的美女同伴
人民公社大院全景
徘徊在苍凉和寂寞中,我忽见黄土深处走出另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个曾经的风流才子,穿着那件旧的花格呢子大衣,背上是冯婉瑜的骨灰盒,漠然走来,又悄然走去。如果说张贤亮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从苦难中走出,从文学中华丽转身成为富商,但是毕竟是凤毛麟角,而陆犯焉识则是更多人的真实化身,还有那些从号码牌中无声消逝的芸芸众生,恰如同行者中好友X君那曾是西安交大高材生的父亲……
写于2014年9月10日(第30个教师节)
日志发出,松鹤散人为我发来张贤亮的书法匾额,不慎被我手机接收是弄丢,摄友闲者忆起十年前的照片,于是从2008年拍摄的照片中找了四张相关的照片以为不曾前往的朋友们分享。
附录:我们在第二座城堡时,忽见一位时尚少女,着白色连衣裙,与古堡形成强烈反差,于是邀请她配合拍了几张照片,由于时间太紧,只选了一个场景,有点可惜。亦发于此。
文章评论
天鹛
?
漂流の贝塔
坐沙发先~
闲者
[em]e179[/em] 太好了,老师的作品发表了,其他的事都停下来,像天媚老师一样慢慢欣赏,[em]e100[/em] [em]e160[/em]
野泉
[em]e4005[/em][em]e179[/em]
凭海临风
静心欣赏[em]e179[/em]
安徽银泰国际旅行社刘影
文字和照片一样美……
秋蹊过客
居士兄好!前四幅黑白片古朴苍桑,拽着人的思绪想象着汉唐西夏和浩浩乎平沙无垠的古战场。第五幅我最喜欢尤其头顶那一檐蓬草,这幅画面不是很亮但好像炫人眼睛,我兄使用了什么妙法?张贤亮老了,许灵均黄香久还年轻[em]e175[/em] 哈哈哈!祝居士安好!
天鹛
闻名中外的西北影视城自对外开放以来,就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十几部电影在此地的拍摄更扩大了作家张贤亮和他亲手打造的影视城的知名度,我对此也并不陌生,但一直也未去此地一览其风采。当我看见老师今天呈现的文图时,还是随着那熟悉的歌曲旋律,走近一个亦梦亦幻的世界。那一幅幅的黑白图片,一段段饱含情感回味历史的文字,以怀旧的格调表现出了西北黄土地的苍凉和历史的厚重,使人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看到了那些曾经流放在这荒蛮之地的身躯,是怎样的被铺天盖地的黄土风沙无情地所淹没在这西北的荒野之中……然而张贤亮这个来自南京的才子,却没有被西北的黄土风沙淹没,成为了众多囚犯中的幸存者,华丽转身后便又以影视城一鸣惊人。特别是老师列举出张贤亮的知名作品,以及在影视城拍摄而走向世界的电影,唤起了我以往的回忆,特别是《牧马人》、《绿化树》我是精读了的,此时,随着老师一同来到令人思绪飘飞的影视城……[em]e176[/em] [em]e175[/em]
夜凉如水
在居士的精美图文中,感受时代的变迁,感慨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感叹一个著名作家的胸怀、眼光和才智,更钦佩居士笔力遒劲,摄技高超,宛如把人带入一个时空隧道,回味“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丹丹
[em]e142[/em] [em]e113[/em] 收获不小![em]e183[/em]
松鹤散人
青牛兄过誉实不敢当,和你一样,当年不过是个热血文艺青年,是张贤亮作品的忠实崇拜者。曾惊叹他笔下那一个个在生命极限状态下活过来的人物,而滋润他们的是马缨花秀芝这些形态性格各异本源尽同的女性,她们不但孕育了生命,一生都是生命的守护神。张贤亮挖掘出了人性中最美的绿化树。这些人物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典型,是典型人物瑰宝长廊中闪亮的明珠!“爱情与死亡是永恒的主题”被张贤亮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都得益于他早年悲惨的遭遇和永不停止的哲学思考,最终以形象思维奉献出了一个个不可替代的人物形象。先锋派作家马原说,自出了韩寒郭敬明,文学就死了。此话虽有失偏颇,却反映了现实。一个民族的文学如果不唤醒人性的善美,不反思历史,不塑造人格是没希望的。习大大对删减课文中古典诗词的不赞同,是卫道的思考。对一个信仰尽失的民族重塑信仰那是几代人的事。 照片拍得真好! 由黑白到彩色,精心排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尽倾文思! 如果张贤亮没有生病,真的可能见到他。这两张照片拍得不好,或许能聊补遗憾!
松鹤散人
木石云水
轻轻飘来,读此佳作,心胸涤荡,神气清爽。偶遇贤者美文,岂能失之交臂?拜谢,皆因清晨一读。
天鹛
老师的此篇文字于短小精炼中凝结着人生不凡的思索感悟,给人以发散性的信息容量,引人思索感怀,昨日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说真的,我很喜欢这篇文字,如同上篇一样值得人回味!其实,关于西北影视城,关于张贤亮,关于从影视城走向世界的多部电影,我最想说的就是张贤亮和他的作品。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张贤亮“伤痕文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风靡全国,对从不食人间烟火,随时查处“毒草文学”,“高大全”人物红红火火唱主角的文艺年代走过来的人无疑是一个福音,人们奔走相告、纷纷阅读,像久逢甘露的禾苗……那时我才二十岁,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但没有机会看见他更多的作品,只是精读了《灵与肉》、《绿化树》两篇作品。那时我的思想并不成熟,理解力还处在肤浅的阶段,读不透,也感悟不到更多的思想内涵,但我却如获至宝,感觉从没有光明正大的读过如此好的小说,仅电影《牧马人》就看了两遍,它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我记住了张贤亮,感悟到了爱情如此伟大的和美好,感受到了李秀芝、马缨花那无任何力量可取代的女性魅力,感受到了女性的良善和温润能拯救人性于残酷之中,改变世界于苦难之下这一真理,可以说是这两部作品强化了我这个性情中人做人的准则和人生价值走向。 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们的意识如何改变,又有多么的实际和功利,也不管这一认识有多么的脱离现实而幼稚天真,我亦无悔,因为这是我自己,不随随波逐流改变的自己,因为我知道人类如何迅猛的前行,不耐心等待落在后面的灵魂,便也是丢失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唯此足矣。这就是我品读老师和松鹤老师文字最深切、最真实的感受。
悠然
真美!被伟大的精神力量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