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美国哈佛大学
个人日记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演讲
〖 2013年4月15日晚上 〗
主持人:
大家晚上好!我在此谨代表哈佛佛教协会以及藏传佛教资源中心,感谢各位的出席。这次活动,是由他们共同促成的。我叫约翰•威特,是哈佛佛教协会的负责人之一。我正在读哈佛刚开设的“佛教弘法管理课程”,目前主要由珍妮•嘉措负责。我们都有弘扬佛法的潜力,这就非常需要强调对慈悲菩提心的修持,并且把闻思作为补充,不然这种强调也只能是空话罢了。
今天非常高兴,能邀请到索达吉堪布为我们演讲。正式开始之前,想必各位都知道,近期发生了两次恐怖袭击。在波士顿马拉松的终点,两起爆炸使波士顿受到严重打击。让我们现在为受害者和家人,以及所有处于伤痛中的人们安静祈祷片刻,以献上我们的爱心……
当然,我们更应该把心放在当下,专注于现在要做的事,专注于此生要做的事,特别是今晚的演讲。从当下的点滴做起,会帮助我们有效减少造成这些暴力的因素。
今晚,很荣幸邀请到索达吉堪布。担任今晚翻译的,是哈佛的在读博士生宁扎多吉。他跟随范德康教授学习,可能在座很多人也很熟悉。
索达吉堪布出生于康区炉霍,是一位佛法导师、作家、学者和伦理学家。作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法王晋美彭措的亲近弟子之一,堪布续佛慧炬,将宁玛教法广泛地弘扬到藏区之外。
目前,索达吉堪布的微博有一百多万粉丝。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现出藏传佛教的现代性。我们知道,索甲仁波切、宗萨钦哲仁波切、涅顿秋林仁波切和已圆寂的秋阳创巴仁波切等,都是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样,索达吉堪布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在他的最新畅销书《苦才是人生》中,堪布告诉大家:获取幸福的密码并不神秘,而是一种“心灵科学”。这种说法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佛法的现代气息。今晚,堪布将向我们介绍自他交换的法门,这也是大乘菩萨道的修法。
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哲学命题。客观与主观的距离,使自他之间的模糊定位更加复杂。自己和他人是互相观待的两个个体,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面对同一件事情,自己是否和他人完全一样?藏传佛教有着悠久的理论体系,足以解答人类这一古老的命题。
接下来,有请堪布为我们就这个古老的命题开启证悟的智慧。请大家和我一起欢迎索达吉堪布!
今天,哈佛佛教协会给我这次机会在此演讲,我深表感谢。在此,向大家说一声:“扎西德勒!”
二十年前的回忆
虽然是第一次来哈佛,但到波士顿,已经是第二次了。年轻时曾随法王晋美彭措来过这里,在创巴仁波切的香巴拉佛教中心以及藏传资源中心传授佛法。昨天下午重新踏上这块土地,心里感慨万分。
我今天外面穿的这件衣服,是南卓堪布当时从印度给我带来的;里面的衬衫,是那次回去途经香港时买的,到现在已有二十年了。虽然这些衣服还在,我也经常穿着它们,可我的上师晋美彭措法王,却已示现圆寂十年了。上师当时的音容笑貌,上师当时讲的关于藏文化、佛法以及人格方面的很多教言,至今仍在心里不断浮现。
佛教讲“诸法无常”。不管是外部世界,还是有情众生,任何法都不是恒常的。比如今天在座的各位,虽然个个青春焕发,诸事圆满,但总有一天会现前无常,谁也不能例外。所以我认为,学习、思维佛法非常重要。
感恩哈佛对藏文化的重视
哈佛大学是举世闻名的一流学府,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智慧超群。我虽不像你们一样,但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利他菩提心,却是世上最美好的思想,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从小就学习藏族的文化和宗教,并对此万般珍惜、无比热爱。这不是一种自我陶醉,而是确实认识到了佛教的伟大。藏族人口很少,总共600多万,比不上一个大城市多,但前辈智者们留下的著作浩若烟海,以比例来算,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民族。这也是各国学者所公认的。
在许多哈佛老师和美国学者的协助下,藏传佛教资源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收藏了一万七千多册藏文经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宝库。在座的不少老师和学者,正在依靠网络等便捷的科学技术,将这些珍贵文献广为传播,对此我由衷感谢。我深深地感到:藏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藏族人民,更属于全世界、全人类。
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那里虽然地方很小,却有四五十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当时说,藏地虽然也很小,却也涌现了数不胜数的一大批智者,他们的智慧不逊于世界上的任何智者。
其来源佛教智慧,的确可谓博大精深。
研究佛教的正确方式
刚才和大家交流后发现,很多人在研习藏传佛教中非常珍贵的典籍,如《普贤上师言教》、《入菩萨行论》、《米拉日巴尊者传》、智悲光尊者的论典以及众多重要论典。
你们的研究方式我不太清楚,但一般学校的研究方式,与藏地传统的闻思修有着很大差别。根据藏地传统,学任何法,都对修证很重视。比如《入菩萨行论》,首先要通过闻思懂得它的内容,然后依靠修行不断在心里串习利他心,最后才是实际运用,饶益有情。
尽管在藏地传统中,也有不少比较、分析的方法,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现今大部分的东西方学者,只是一味地分析理论。比如说,哪些经论讲过男女平等,有何文学价值,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哪个世纪的人,他有什么不同特点……都是站在这些角度作各种比较,不观察自己,只是吹毛求疵地寻找经论的过失,判断它是否符合现有标准。如果论典讲的是利他心,他们就会分析利他心的条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怎样的地位,观察别人是否有利他心等等,而自己在熏习、修持利他心方面,花的时间却微乎其微。
如果偏重于学术,单单只是理论研究,我认为,很难通达经论的究竟意义。因此,佛教里讲的信心和实修很重要。
利他是人类最重要的灵魂
大乘佛教概括而言,包括智慧和慈悲两方面。由于时间关系,这次不广讲智慧,只是略微提一下。
有些人听了佛教讲的证悟空性的智慧,觉得一切都空了,于是没有上进心,对生活不积极。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佛教的空性见解,并非让你不做,而是让你不执著。
有关空性的道理,在量子力学中也有相似的认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这一点,你们可以去分析。佛教与科学相关联的部分,比如物理学、脑科学、神经学、心理学等,我也思考了很久。在长期的佛典翻译和写作中常会发现,这些学科的知识,都在佛教中讲得细致入微。如果你有机会研究藏传佛教的因明逻辑学以及中观,相信会有全新的理解与收获。
今天要了解的内容,主要是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句话诠释了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有更深层的解释方法,但我们在这里,只需要解释成:将自己的安乐施与他人,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尽量帮助别人。
藏地有一句俗话:“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虽然这只是普通的民间谚语,却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换位思考:自己希求快乐,别人也是;自己不喜欢痛苦,别人也是。这样思维非常有意义。
佛教的根本教义、核心和精华之一,就是利他的菩提心。谁具有这种思想,谁就有了很高的境界,值得尊重。
假设不具备利他心,哪怕你再有名望、财富,也没有很大意义;如果没有利他心,即使穿着出家衣服,受到众人追捧,也不会有多么尊贵;倘若没有利他心,一味自私自利,即使读过最好的学校,也没有多大用处;如果没有利他心,就算是联合国秘书长或国家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震慑全球的政绩,也不能给人民带来真实利益;假如没有利他心,纵然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对这个时代也有害无益。反之,若是有了利他心,就算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也令人敬仰。
其实,利他并不会让你损失什么,反而会让你得到更多。2001年,韩国某财团支付200万美元,委托剑桥大学的纽纳姆学院破解美国民主制度诞生之谜。结果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他们追溯到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一棵苹果树下:
1746年,14岁的华盛顿在种植园的石房子后面栽一棵苹果树。父亲见后说:“你明年若想吃到苹果,就应该把它种在有阳光的地方,并给它浇水施肥。”转身离开时,父亲又多说了一句:“如果你帮助它得到它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一切你想要的。”
纽纳姆学院认为,就是这一句话,造就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升,利他的价值一定会日益明显。今天在座的老师、同学,各自的宗教信仰虽然不同,有信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的,也有什么信仰都没有的。但不管怎么样,利他都是我们最重要的灵魂。
动物也值得我们为它让路
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就越来越需要爱。
一个人无论信仰什么,都不应固执己见,盲目地排斥他人,哪怕对方言之有理。关于慈悲,各宗教有不同的修持,我们应该互相切磋、借鉴。其实,在慈悲的对象上,佛教与很多宗教不太相同,它提倡的慈悲对境不只有人类,还遍及一切众生——能感受苦乐的所有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是佛教的不共特点。
人类在感受痛苦或快乐时,可以表达出来,而牛羊等动物虽不会说话,可在遭受杀害时,和人一样也会痛苦万分。美国有过白人和黑人不平等的现象,但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也能真正体会到动物的感受,人和动物之间的不平等,同样将成为历史。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出一个民族是否伟大,精神是否高尚。”
2012年有一则新闻很感人,德国一名男子在开着法拉利回家的路上,忽然发现一只刺猬正在横穿马路。情急之下,为了避让,他急速转向,把车撞向了旁边的护栏。结果人虽然没有事,法拉利却严重受损,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去维修。
事后,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珍贵,哪怕是一只小刺猬。我受点损失算不了什么。”
这种尊重其他生命、不顾自己的心,在佛教中叫自他交换。
菩提心就像如意宝
关于自他交换,佛教中有许多修行窍诀。比方说,看到某个动物被杀害时,就观想被杀的是自己。看到割那个动物的头,就观想是割自己的头……自己是那些受苦的众生。若能经常这样观想,就是修菩提心的最好方法,也是世间利他思想的精髓。
利他心和禅修,被许多学者当作是佛教的特色。美国有些著名大学做过一些科学测试,结果发现,在修持利他心和禅定以后,人的内心发生很大变化,给自身和他人都带来了很大利益。对此大家可以慢慢体会,若修持利他心,一定会对自己有极大的帮助。
我看过一本书叫《致命的情绪》,是一位美国学者写的。其中讲到,一个人如果发脾气,血液就会产生毒素,注射到动物身上会使其死亡。所以,我们要存一颗善心,这不仅是佛教提倡的,科学也是这么认为的。
利他心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在现实中,不管东西方哪个民族都非常需要。当然,除了少数利根者以外,普通人要成就利他菩提心,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藏地有很多这方面的窍诀,大家可以慢慢了解并修持。
不管有没有信仰,修利他心都非常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如果没有利他心,对社会、对自己不会带来真正利益。
在座各位都有着敏锐的智慧,希望对佛法能坚持不懈地研究。比如,佛教讲乃至对小至昆虫在内的众生,要有利他之心。我们应反复思考到底需不需要?如果需要,就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利益他们?这是当今时代必不可少的思想。大家应以智慧去寻求并纳受。
在藏传佛教中,依止善知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而善知识的法相,即使不具足其他很多功德,具有利他心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讲到这里。最后,送给大家寂天菩萨的一句话:“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意思是菩提心就像如意宝,没有的要让它生起,已有的要让它不断增上。以此,愿大家都能生起利他的菩提心。
附:
美国哈佛大学问答
〖 2013年4月15日晚上 〗
(一) 问:请问,为什么要关心、悲悯我的敌人?
答:按照菩提心的观念,敌人是在恶业的驱使下,身不由己地伤害我们,所以非常可怜。对待他们也应像对待父母一样。
对敌人生慈悲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正如《入行论》“安忍品”中所讲,通过修行,总有一天,在见到敌人时,会像见到父母一样欢喜、亲切。
只要修行,谁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 问:我是校外的,对佛教比较感兴趣。我一直想知道,您怎么定义生命的界限?您的慈悲心是否会遍及植物?因为植物也有自己的觉知。
答: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植物和动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生命不是由五蕴组成。
虽然有些科学家会说:植物有生命。但这种生命对外境的反应,是水、营养、温度等因素变化而引起的。虽然同被称为生命,却与五蕴组成的动物生命内涵不同。
(三) 问:我想知道,是否能在缺乏智慧的同时,拥有真正的慈悲心?
答:佛陀讲过,慈悲和智慧,二者缺一不可。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菩提心,没有讲智慧。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智慧。不要说佛法,哪怕行持世间法,也同样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会不懂取舍。
但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这也不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毒气、炸弹的使用,使很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发明这些武器的人,就是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的典型。
所以,只有慈悲不行,只有智慧也不行。
(四) 问:您在演讲开始时,特别提到佛教学术研究与实修的差别,同时也提到实修的重要性,强调将法扎根于内心。
学术界研究佛法,往往是以学术化的方式在进行研究。像哈佛这样的高等学府,也有佛学研究的科目。但由于众多历史原因,特别是要追溯到西方学术界的启蒙运动,从那以后,便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要成为受人尊重的教授,就不能把研究与信仰混为一谈,不鼓励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宗教产生个人信仰。他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术研究上,很难真正承认自己是实修者,并同时呈现出学术研究与修行两个侧面。您对这样的学者有什么建议?
答:作为一名研究者,不能只是一味地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实修要结合。藏传佛教的修行人,不仅仅是实修,还要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依靠辩论、研讨、分析等方式,精通各种理论。
我去过很多学校,但像藏地那样的学习方式,现在还为数不多。当然,我不是说只应该修持、不能研究,而是既要修持也要研究。
如果只研究而没有修持,即使在学术界得到一些名声,却不能以此帮助别人,对社会也不会有非常大的意义。就像现在的很多富翁,财产只是自己享用,却无法用来造福社会。
所以,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菩提心,只是将它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就很难造福人类。到头来,连自己的事也会很难办成。
(五) 问: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如果进行交流,这边是一个想法,那边是一个想法,就没办法达成共识。那我们应该怎么慈悲、包容,需要统一每个人的想法吗?
答: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想法,三十头牛有六十只牛角。”每只角的长法不同,每个人的思维也不同。尽管如此,但就像美元对任何人都有价值一样,在有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人类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
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高官还是平民,对善心、菩提心、利他心,人人都需要。不要说对人,对动物也是如此。哪怕每个人的利他标准不同,但利他行为都是有价值的。
(六) 问:我来自拉萨,是布兰戴斯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我来到美国以后,真切感受到家乡的经济与生活水平非常落后。我常和家人开玩笑说,如果想改善藏地的现状,必须成为领导者。这种想法,究竟是源自慈悲还是欲望?
答:如果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真心想成为一名高官,以便更好地帮助人民,这是利他心、慈悲心。但如果最初发心是为了利他,一旦当上了官,变得只想为自己服务,这就是自私的贪欲。
进一步说,贪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哪怕真是为了利益整个藏民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着想,看起来似乎是慈悲心,但因为包含了我执的成分,也是一种贪欲。
这个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不仔细观察,有些东西就会混淆不清。
主持人:
与堪布的交流到此要结束了,感谢大家今晚的到来。让我们诚心祈愿:今晚共同积累的功德给全世界带来利益。谢谢!再次谢谢索达吉堪布!感谢多吉为我们翻译!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演讲
〖 2013年4月15日晚上 〗
主持人:
大家晚上好!我在此谨代表哈佛佛教协会以及藏传佛教资源中心,感谢各位的出席。这次活动,是由他们共同促成的。我叫约翰•威特,是哈佛佛教协会的负责人之一。我正在读哈佛刚开设的“佛教弘法管理课程”,目前主要由珍妮•嘉措负责。我们都有弘扬佛法的潜力,这就非常需要强调对慈悲菩提心的修持,并且把闻思作为补充,不然这种强调也只能是空话罢了。
今天非常高兴,能邀请到索达吉堪布为我们演讲。正式开始之前,想必各位都知道,近期发生了两次恐怖袭击。在波士顿马拉松的终点,两起爆炸使波士顿受到严重打击。让我们现在为受害者和家人,以及所有处于伤痛中的人们安静祈祷片刻,以献上我们的爱心……
当然,我们更应该把心放在当下,专注于现在要做的事,专注于此生要做的事,特别是今晚的演讲。从当下的点滴做起,会帮助我们有效减少造成这些暴力的因素。
今晚,很荣幸邀请到索达吉堪布。担任今晚翻译的,是哈佛的在读博士生宁扎多吉。他跟随范德康教授学习,可能在座很多人也很熟悉。
索达吉堪布出生于康区炉霍,是一位佛法导师、作家、学者和伦理学家。作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法王晋美彭措的亲近弟子之一,堪布续佛慧炬,将宁玛教法广泛地弘扬到藏区之外。
目前,索达吉堪布的微博有一百多万粉丝。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现出藏传佛教的现代性。我们知道,索甲仁波切、宗萨钦哲仁波切、涅顿秋林仁波切和已圆寂的秋阳创巴仁波切等,都是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样,索达吉堪布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在他的最新畅销书《苦才是人生》中,堪布告诉大家:获取幸福的密码并不神秘,而是一种“心灵科学”。这种说法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佛法的现代气息。今晚,堪布将向我们介绍自他交换的法门,这也是大乘菩萨道的修法。
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哲学命题。客观与主观的距离,使自他之间的模糊定位更加复杂。自己和他人是互相观待的两个个体,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面对同一件事情,自己是否和他人完全一样?藏传佛教有着悠久的理论体系,足以解答人类这一古老的命题。
接下来,有请堪布为我们就这个古老的命题开启证悟的智慧。请大家和我一起欢迎索达吉堪布!
今天,哈佛佛教协会给我这次机会在此演讲,我深表感谢。在此,向大家说一声:“扎西德勒!”
二十年前的回忆
虽然是第一次来哈佛,但到波士顿,已经是第二次了。年轻时曾随法王晋美彭措来过这里,在创巴仁波切的香巴拉佛教中心以及藏传资源中心传授佛法。昨天下午重新踏上这块土地,心里感慨万分。
我今天外面穿的这件衣服,是南卓堪布当时从印度给我带来的;里面的衬衫,是那次回去途经香港时买的,到现在已有二十年了。虽然这些衣服还在,我也经常穿着它们,可我的上师晋美彭措法王,却已示现圆寂十年了。上师当时的音容笑貌,上师当时讲的关于藏文化、佛法以及人格方面的很多教言,至今仍在心里不断浮现。
佛教讲“诸法无常”。不管是外部世界,还是有情众生,任何法都不是恒常的。比如今天在座的各位,虽然个个青春焕发,诸事圆满,但总有一天会现前无常,谁也不能例外。所以我认为,学习、思维佛法非常重要。
感恩哈佛对藏文化的重视
哈佛大学是举世闻名的一流学府,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智慧超群。我虽不像你们一样,但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利他菩提心,却是世上最美好的思想,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从小就学习藏族的文化和宗教,并对此万般珍惜、无比热爱。这不是一种自我陶醉,而是确实认识到了佛教的伟大。藏族人口很少,总共600多万,比不上一个大城市多,但前辈智者们留下的著作浩若烟海,以比例来算,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民族。这也是各国学者所公认的。
在许多哈佛老师和美国学者的协助下,藏传佛教资源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收藏了一万七千多册藏文经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宝库。在座的不少老师和学者,正在依靠网络等便捷的科学技术,将这些珍贵文献广为传播,对此我由衷感谢。我深深地感到:藏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藏族人民,更属于全世界、全人类。
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那里虽然地方很小,却有四五十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当时说,藏地虽然也很小,却也涌现了数不胜数的一大批智者,他们的智慧不逊于世界上的任何智者。
其来源佛教智慧,的确可谓博大精深。
研究佛教的正确方式
刚才和大家交流后发现,很多人在研习藏传佛教中非常珍贵的典籍,如《普贤上师言教》、《入菩萨行论》、《米拉日巴尊者传》、智悲光尊者的论典以及众多重要论典。
你们的研究方式我不太清楚,但一般学校的研究方式,与藏地传统的闻思修有着很大差别。根据藏地传统,学任何法,都对修证很重视。比如《入菩萨行论》,首先要通过闻思懂得它的内容,然后依靠修行不断在心里串习利他心,最后才是实际运用,饶益有情。
尽管在藏地传统中,也有不少比较、分析的方法,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现今大部分的东西方学者,只是一味地分析理论。比如说,哪些经论讲过男女平等,有何文学价值,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哪个世纪的人,他有什么不同特点……都是站在这些角度作各种比较,不观察自己,只是吹毛求疵地寻找经论的过失,判断它是否符合现有标准。如果论典讲的是利他心,他们就会分析利他心的条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怎样的地位,观察别人是否有利他心等等,而自己在熏习、修持利他心方面,花的时间却微乎其微。
如果偏重于学术,单单只是理论研究,我认为,很难通达经论的究竟意义。因此,佛教里讲的信心和实修很重要。
利他是人类最重要的灵魂
大乘佛教概括而言,包括智慧和慈悲两方面。由于时间关系,这次不广讲智慧,只是略微提一下。
有些人听了佛教讲的证悟空性的智慧,觉得一切都空了,于是没有上进心,对生活不积极。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佛教的空性见解,并非让你不做,而是让你不执著。
有关空性的道理,在量子力学中也有相似的认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这一点,你们可以去分析。佛教与科学相关联的部分,比如物理学、脑科学、神经学、心理学等,我也思考了很久。在长期的佛典翻译和写作中常会发现,这些学科的知识,都在佛教中讲得细致入微。如果你有机会研究藏传佛教的因明逻辑学以及中观,相信会有全新的理解与收获。
今天要了解的内容,主要是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句话诠释了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有更深层的解释方法,但我们在这里,只需要解释成:将自己的安乐施与他人,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尽量帮助别人。
藏地有一句俗话:“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虽然这只是普通的民间谚语,却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换位思考:自己希求快乐,别人也是;自己不喜欢痛苦,别人也是。这样思维非常有意义。
佛教的根本教义、核心和精华之一,就是利他的菩提心。谁具有这种思想,谁就有了很高的境界,值得尊重。
假设不具备利他心,哪怕你再有名望、财富,也没有很大意义;如果没有利他心,即使穿着出家衣服,受到众人追捧,也不会有多么尊贵;倘若没有利他心,一味自私自利,即使读过最好的学校,也没有多大用处;如果没有利他心,就算是联合国秘书长或国家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震慑全球的政绩,也不能给人民带来真实利益;假如没有利他心,纵然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对这个时代也有害无益。反之,若是有了利他心,就算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也令人敬仰。
其实,利他并不会让你损失什么,反而会让你得到更多。2001年,韩国某财团支付200万美元,委托剑桥大学的纽纳姆学院破解美国民主制度诞生之谜。结果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他们追溯到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一棵苹果树下:
1746年,14岁的华盛顿在种植园的石房子后面栽一棵苹果树。父亲见后说:“你明年若想吃到苹果,就应该把它种在有阳光的地方,并给它浇水施肥。”转身离开时,父亲又多说了一句:“如果你帮助它得到它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一切你想要的。”
纽纳姆学院认为,就是这一句话,造就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升,利他的价值一定会日益明显。今天在座的老师、同学,各自的宗教信仰虽然不同,有信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的,也有什么信仰都没有的。但不管怎么样,利他都是我们最重要的灵魂。
动物也值得我们为它让路
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就越来越需要爱。
一个人无论信仰什么,都不应固执己见,盲目地排斥他人,哪怕对方言之有理。关于慈悲,各宗教有不同的修持,我们应该互相切磋、借鉴。其实,在慈悲的对象上,佛教与很多宗教不太相同,它提倡的慈悲对境不只有人类,还遍及一切众生——能感受苦乐的所有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是佛教的不共特点。
人类在感受痛苦或快乐时,可以表达出来,而牛羊等动物虽不会说话,可在遭受杀害时,和人一样也会痛苦万分。美国有过白人和黑人不平等的现象,但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也能真正体会到动物的感受,人和动物之间的不平等,同样将成为历史。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出一个民族是否伟大,精神是否高尚。”
2012年有一则新闻很感人,德国一名男子在开着法拉利回家的路上,忽然发现一只刺猬正在横穿马路。情急之下,为了避让,他急速转向,把车撞向了旁边的护栏。结果人虽然没有事,法拉利却严重受损,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去维修。
事后,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珍贵,哪怕是一只小刺猬。我受点损失算不了什么。”
这种尊重其他生命、不顾自己的心,在佛教中叫自他交换。
菩提心就像如意宝
关于自他交换,佛教中有许多修行窍诀。比方说,看到某个动物被杀害时,就观想被杀的是自己。看到割那个动物的头,就观想是割自己的头……自己是那些受苦的众生。若能经常这样观想,就是修菩提心的最好方法,也是世间利他思想的精髓。
利他心和禅修,被许多学者当作是佛教的特色。美国有些著名大学做过一些科学测试,结果发现,在修持利他心和禅定以后,人的内心发生很大变化,给自身和他人都带来了很大利益。对此大家可以慢慢体会,若修持利他心,一定会对自己有极大的帮助。
我看过一本书叫《致命的情绪》,是一位美国学者写的。其中讲到,一个人如果发脾气,血液就会产生毒素,注射到动物身上会使其死亡。所以,我们要存一颗善心,这不仅是佛教提倡的,科学也是这么认为的。
利他心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在现实中,不管东西方哪个民族都非常需要。当然,除了少数利根者以外,普通人要成就利他菩提心,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藏地有很多这方面的窍诀,大家可以慢慢了解并修持。
不管有没有信仰,修利他心都非常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如果没有利他心,对社会、对自己不会带来真正利益。
在座各位都有着敏锐的智慧,希望对佛法能坚持不懈地研究。比如,佛教讲乃至对小至昆虫在内的众生,要有利他之心。我们应反复思考到底需不需要?如果需要,就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利益他们?这是当今时代必不可少的思想。大家应以智慧去寻求并纳受。
在藏传佛教中,依止善知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而善知识的法相,即使不具足其他很多功德,具有利他心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讲到这里。最后,送给大家寂天菩萨的一句话:“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意思是菩提心就像如意宝,没有的要让它生起,已有的要让它不断增上。以此,愿大家都能生起利他的菩提心。
附:
美国哈佛大学问答
〖 2013年4月15日晚上 〗
(一) 问:请问,为什么要关心、悲悯我的敌人?
答:按照菩提心的观念,敌人是在恶业的驱使下,身不由己地伤害我们,所以非常可怜。对待他们也应像对待父母一样。
对敌人生慈悲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正如《入行论》“安忍品”中所讲,通过修行,总有一天,在见到敌人时,会像见到父母一样欢喜、亲切。
只要修行,谁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 问:我是校外的,对佛教比较感兴趣。我一直想知道,您怎么定义生命的界限?您的慈悲心是否会遍及植物?因为植物也有自己的觉知。
答: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植物和动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生命不是由五蕴组成。
虽然有些科学家会说:植物有生命。但这种生命对外境的反应,是水、营养、温度等因素变化而引起的。虽然同被称为生命,却与五蕴组成的动物生命内涵不同。
(三) 问:我想知道,是否能在缺乏智慧的同时,拥有真正的慈悲心?
答:佛陀讲过,慈悲和智慧,二者缺一不可。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菩提心,没有讲智慧。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智慧。不要说佛法,哪怕行持世间法,也同样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会不懂取舍。
但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这也不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毒气、炸弹的使用,使很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发明这些武器的人,就是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的典型。
所以,只有慈悲不行,只有智慧也不行。
(四) 问:您在演讲开始时,特别提到佛教学术研究与实修的差别,同时也提到实修的重要性,强调将法扎根于内心。
学术界研究佛法,往往是以学术化的方式在进行研究。像哈佛这样的高等学府,也有佛学研究的科目。但由于众多历史原因,特别是要追溯到西方学术界的启蒙运动,从那以后,便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要成为受人尊重的教授,就不能把研究与信仰混为一谈,不鼓励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宗教产生个人信仰。他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术研究上,很难真正承认自己是实修者,并同时呈现出学术研究与修行两个侧面。您对这样的学者有什么建议?
答:作为一名研究者,不能只是一味地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实修要结合。藏传佛教的修行人,不仅仅是实修,还要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依靠辩论、研讨、分析等方式,精通各种理论。
我去过很多学校,但像藏地那样的学习方式,现在还为数不多。当然,我不是说只应该修持、不能研究,而是既要修持也要研究。
如果只研究而没有修持,即使在学术界得到一些名声,却不能以此帮助别人,对社会也不会有非常大的意义。就像现在的很多富翁,财产只是自己享用,却无法用来造福社会。
所以,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菩提心,只是将它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就很难造福人类。到头来,连自己的事也会很难办成。
(五) 问: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如果进行交流,这边是一个想法,那边是一个想法,就没办法达成共识。那我们应该怎么慈悲、包容,需要统一每个人的想法吗?
答: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想法,三十头牛有六十只牛角。”每只角的长法不同,每个人的思维也不同。尽管如此,但就像美元对任何人都有价值一样,在有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人类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
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高官还是平民,对善心、菩提心、利他心,人人都需要。不要说对人,对动物也是如此。哪怕每个人的利他标准不同,但利他行为都是有价值的。
(六) 问:我来自拉萨,是布兰戴斯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我来到美国以后,真切感受到家乡的经济与生活水平非常落后。我常和家人开玩笑说,如果想改善藏地的现状,必须成为领导者。这种想法,究竟是源自慈悲还是欲望?
答:如果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真心想成为一名高官,以便更好地帮助人民,这是利他心、慈悲心。但如果最初发心是为了利他,一旦当上了官,变得只想为自己服务,这就是自私的贪欲。
进一步说,贪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哪怕真是为了利益整个藏民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着想,看起来似乎是慈悲心,但因为包含了我执的成分,也是一种贪欲。
这个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不仔细观察,有些东西就会混淆不清。
主持人:
与堪布的交流到此要结束了,感谢大家今晚的到来。让我们诚心祈愿:今晚共同积累的功德给全世界带来利益。谢谢!再次谢谢索达吉堪布!感谢多吉为我们翻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