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思录:(一一八)散文境界,与历史有关

个人日记

   
       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这是余秋雨《中国文脉》中《历史母本》介绍司马迁写《史记》的一句话。这句话阐述了散文与历史的关系,仔细阅读,我发现它有两层意思。
 

其一,历史太像散文,所以真正的散文家,必然把目光投向历史。余秋雨认为“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的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他觉得“历史本是如此”,所以“司马迁找到了表达历史的最佳方式”。所以他认为,《史记》用散文化的形式叙写了从皇帝到汉代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堪称“历史母本”,更可以作为一种散文范本。
 

其二,散文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缘于什么,余秋雨会这样认为?我觉得余秋雨的作品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几年前,我于富阳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下他的三本书:《山居笔记》《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主要描写了作者自身探访中华文明的阶段感悟,全作表达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对尊崇文化的呼吁和对健全人格的向往。《文化苦旅》以余秋雨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千年一叹》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初读余秋雨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他的散文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但是,有段时间里我以为作为一名学者,应该是潜心学问、宁静致远而深居浅出的,曾看见他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中,总觉得这不是我所欣赏的文人风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再回过头重读那些作品时,我的意见改变了。不知道是我的阅读视野开阔了,还是我的心被文字沉下来了,在书中我的思绪常常会跟着文字飘得很远,很远……我会循着作者的足迹,在文字里游历,感受着历史与文化的气息,还有作者的感喟和坚持。看着一篇篇文章,我会反思,会梳理,会把自己心中已有的东西重新再过一遍。纠正出现的偏差,完善残缺的部分,直到条理清晰,思绪畅通为止。
 

        他的所有作品,我最倾心于《中国文脉》这本散文集。在2012年版的《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一书中,第一次读到《中国文脉》这篇散文,感觉作者用最直接的方法,把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让我们沿着这条指引的路行走,不混乱,不迷失。我极力向女儿推荐了这篇散文。常去书店的女儿告知,新华书店书架上有余秋雨《中国文脉》这本散文集。于是我借着暑假读书征文的契机,购得《中国文脉》。这本散文集《中国文脉》作为核心篇目,以先总后分的形式,分析了中国文化的行进史。其中《第一诗人》《历史母本》《那一家》《魏晋绝响》《田园何处》《唐诗几男子》这些篇目,都是我极其喜欢的。
 

 如今很多人,都在名利场奔忙,很少有人会坐下来,静心阅读古代那些艰涩而难懂的文字。可是,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感觉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讲师,坐在你的书桌前,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侃侃而谈。又像一位时光里的智者,在向你静静讲述中国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故事,让你深思,给你启迪。有时想,如果没有行走,他怎能对各个地方的历史写出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如果没有大量的研究和考证,他又如何在读者面前传达文化的理念,历史的观感这是一个学者的良知,更是一个文人可敬的道德素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余秋雨的散文达到了当代散文的最高境界2010年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他名列第一,遥遥领先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
 

如果可以,我会在我家的书架上继续添加他的其他作品如《霜冷长河》《何谓文化》等等,乐此不疲……

 

 

 

文章评论

羊羊(采撷月光)

我喜欢余秋雨的作品,最喜欢《文化苦旅》与《行者无疆》,最震撼《千年一叹》,真正用生命成就的写作。

上善若水

看到阿莲的文字就想读,[em]e142[/em][em]e179[/em][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