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思录:(一三八)走进《137短篇小说集》&amp(三)

读书笔记

 

小说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不是生活的简单描摹与再现,而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撕裂和重构(或者说是小说作者对于世界所有经验与记忆的凝聚、提炼与重组)。小说通过这种虚构的真实,来揭示人生与生命的本质,从而打动读者。

以前,我对小说很挑剔。我家里的书架上几乎全是经典作品,很少去看网络小说,更不要说那些很浅显的地摊作品了。今年暑假因为中考相对假期较长,反倒是在手机书城随意找了一些小说,有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有当今风靡网络的小说。读多了之后愈加觉得,好作品值得一看再看,而一般的作品看过以后绝对不会再看。因为那里面真的没什么值得我一再咀嚼的东西。

读《137短篇小说集》,我在徐不疾的两篇小说里,停留了很久很久。《大寒》且不论塑造的人物形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他对于雪景的描写刻画,就单是小说整体营造的那种颓废苦闷的言语氛围就感觉过目不忘,会让我想起刚刚读过郁达夫小说散文合集《故都的秋》里面的《茫茫夜》《薄奠》《沉沦》等。

不过在此,我想说的是徐不疾小说给我的另外一些感受。小说与散文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作者是站在文字背后的。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在小说里出现的例子,比如说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妮娜》等。《乡村摩托车手》,主要三个人物:“我”、洪根、徐捷达。“我”在医院工作,市人民医院癌症专家“我”的老同学洪根突然来找我,我们一起吃了饭,回到我住处聊天喝茶,就在这时说起了摩托车手徐捷达。在二人的交流回忆中,主人公徐捷达的故事就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这是小说的故事框架结构。

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徐捷达,经“我”介绍学修理——开修理铺——去西洲训练摩托——还做过传销、装卸工,开过美容院——回到乡里开织布机——最后回归摩托修理部——飞跃三台门溪。徐捷达的梦想就是摩托,对摩托表现出某种狂热。虽然中间断断续续,几经周折,他最终还是回到摩托,直至飞跃三台门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觉得对人物形象徐捷达,作者满怀复杂的情感:有羡慕,有崇拜,甚至还有几分怜惜……某种程度而言,作者是通过徐捷达这个人物形象在表达自我,在向这个世界告白。说出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对人生的迷惘,还有自己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某种狂热追求。唯一不同的是,在小说中徐捷达可以通过那次飞跃壮举壮烈地走向死亡和毁灭,而他做不到。因为“既然是在生活里面,那就是出不去的。况且出去做什么呢?”(马雁语)。也可以这么说,作者对人生的迷惘、选择、纠结与求索,在小说里得到了酣畅的表达和最大程度的释放。福楼拜创作了《包法利夫人》后曾有这样的感慨:“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不知道自己的解读是否符合作者心里所想,我觉得在乡村摩托车手徐捷达的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影子。而且在他第一篇小说《大寒》中我也看到了类似的思考。

故事同样发生在三台门这个地方。小说是以一场大雪开场的。雪景,乌鸦叫声中,“我”和母亲的对话里,两个主要人物先后出场。 “我”师范毕业之后困在村庄一呆就是十年,小说第二段写道:自我师范毕业,我像困兽一样在这个小小的村庄一呆就是十年,那些曾经的梦想在一个个的逝去,我甚至开始怀疑活着的理由。更多的时候,我感觉我的绝望,也是三台们的绝望。“我”走出家门透气,一路的风景。看到了村人在“烧无常”,为谁烧?阿三婆。阿三婆何许人也?小说不慌不忙介绍第二个人物形象阿三婆,还有“我”和阿三婆之间的交集。我觉得整篇小说的关键在于阿三婆要归耶稣的问题。在小说里,“我”的理想,阿三婆的信仰,两者是互相补充和映衬的。这说到底是作者的影子投射在了小说里。所以《大寒》《乡村摩托车手》两篇小说故事不同,而呈现给读者最内里的东西却是同一的,那就是对于人生理想信念的一种思考,对为何活着、怎样活着的一种追问。

总之我觉得,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文字摆在那儿,它都是写者思想、人格或者创作理念的一种表达,一种阐述。

 

后话

我不是地道的富阳人,到富阳将近十八年,我总觉得自己是异乡人,走不进这座城市的肺腑心脏。这次读了《137短篇小说集》,我觉得自己因为这本小说与富阳这座城市又贴近了一些,甚至觉出了它对我的一种吸纳与包容。

真是一次不一样的文字之旅……

 




文章评论

心桥

小说是虚构的真实。

迁徙

时间有限,俺只能粗略看一下,祝好!

王建潮

已复给137成员看了,谢谢这么认真阅读

懂你

呵呵,没有读过,所以体会没有阿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