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个人日记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清明长假随先生回清徐老家,刚好路过晋祠。晋祠是去过的,但也有近30年的记忆了。“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既到了太原自然要去晋祠,何况我要去清徐本就要路过晋祠的。

假期总是这样,到处是人。我无奈的留下一张满是照相的人的照片,保留着这个年代的记忆。看着变化很大的晋祠,我几乎不认识了。我印象的晋祠只有一个小小的门楼,外面的一望无际的水稻。静静的能够听到潺潺的泉水声和水鸟的清鸣,俨然江南水乡。可现在已经不见了水稻,盖起了商务亭台水榭。北面的也不见了水。只有南面还有一个不大的水塘。所好是清水荡漾。
这虽然是新建的访古楼台,却也是很漂亮。亭子坐落在许多的大石上,白石似云,取名为“凌云阁”。

其实,这走过的诺大的一片园林 ,是后建的晋祠公园。这里虽然没有古刹的肃穆,但却有着孩子的笑声。

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这才是真正的晋祠!我总算找到了记忆深处的模糊的晋祠。
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晋祠,分中、北、南三部分。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 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当时的晋祠已有相当规模。
假期总是这样,到处是人。我无奈的留下一张满是照相的人的照片,保留着这个年代的记忆。看着变化很大的晋祠,我几乎不认识了。我印象的晋祠只有一个小小的门楼,外面的一望无际的水稻。静静的能够听到潺潺的泉水声和水鸟的清鸣,俨然江南水乡。可现在已经不见了水稻,盖起了商务亭台水榭。北面的也不见了水。只有南面还有一个不大的水塘。所好是清水荡漾。
这虽然是新建的访古楼台,却也是很漂亮。亭子坐落在许多的大石上,白石似云,取名为“凌云阁”。
其实,这走过的诺大的一片园林 ,是后建的晋祠公园。这里虽然没有古刹的肃穆,但却有着孩子的笑声。
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这才是真正的晋祠!我总算找到了记忆深处的模糊的晋祠。
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晋祠,分中、北、南三部分。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 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当时的晋祠已有相当规模。
有传说,四月初有四仙人在此相会。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

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

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美哉!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
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
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美哉!
过了会仙桥就是金人台。
有四个金人立于四角。
传说这金人晚上跑出去过。 他跑到了汾河边上叫渡船,问船翁:能载动我吗?船翁说:你要是晋祠的铁人......一句话说破了天机,这金人显出了原型。就又被抬了回来。
“越”为报答,“对”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圣母。《诗经*周颂》里有“秉文之德对越在天》”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整个晋祠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院落了。正在休整的高塔下我曾留着绚烂的笑颜,那时候多好多年轻呀。而今的我已是天命之年,塔上的风铃却依然清脆。物是人非。
好多年,我每每听到“南亭晚钟”的调子便会想起他来。想起他的钟声和塔上的风铃声。因为刚刚的修整,让我为它的沧桑感动。再过三十年,我还能来吗?再过三十年,来的可还是我吗?
文章评论
史峰
邹姐,王姐夫好!晋祠遗憾还没去过,我也是半个山西人。[em]e100[/em]
颜侠
[em]e100[/em]
湖畔听雷
“再过三十年,我还能来吗” 必须的!
seeyoulater
写的真好!图文并茂!怎么没写写唐太宗与晋祠的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