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谈改<清明>诗
个人日记
今天是清明节。记得读小学时,国文老师上的一堂作文课,题目是改诗。所改的诗,举例的就是晚唐杜牧的著名诗篇<清明>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老师说,有人批评诗的第一句中"纷纷"两字是多余的,只要写"清明时节雨"就够了,读者自然会联想到纷纷下雨的景像。又指责第二句说,行人自然在路上,所以"路上"二字是赘疣。同样第三句中"借问"二字应删掉,"酒家何处有"已经是问话,何必再加"借问"?最后一句,"牧童"二字过实,问路不一定问牧童,问村姑,问樵夫有何不可?因此"牧童"两字也应删去。此诗应改成: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经如此修改,似乎是精炼了,但诗中的形家却被阉割了,诗的意境也受到严重破坏。第一句中的"纷纷"二字是描写春季里的牛毛细雨,而不是夏天的倾盆大雨,其中还巧妙地透露了诗人纷乱的心绪。次句"路上"二字也非多余,因为"路上行人"并非指所有路上的行人,而专指远离家乡的行旅者。背井离乡已是很孤独,再加上行走在乡间雨天的泥泞小道,其对家乡的苦思可想而知。第三句"借问"是请问的意思,这两个字把行路人的声音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得形象鲜明生动,若删去"牧童"二字,活泼的牧童形象没有了,也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这首绝句好像一幅清丽的图画,如果照老师说的那个人的改法,画面上一切动人的形象都模糊了,还会有何诗情画意!
诗既贵精炼,又重形象。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老师说,有人批评诗的第一句中"纷纷"两字是多余的,只要写"清明时节雨"就够了,读者自然会联想到纷纷下雨的景像。又指责第二句说,行人自然在路上,所以"路上"二字是赘疣。同样第三句中"借问"二字应删掉,"酒家何处有"已经是问话,何必再加"借问"?最后一句,"牧童"二字过实,问路不一定问牧童,问村姑,问樵夫有何不可?因此"牧童"两字也应删去。此诗应改成: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经如此修改,似乎是精炼了,但诗中的形家却被阉割了,诗的意境也受到严重破坏。第一句中的"纷纷"二字是描写春季里的牛毛细雨,而不是夏天的倾盆大雨,其中还巧妙地透露了诗人纷乱的心绪。次句"路上"二字也非多余,因为"路上行人"并非指所有路上的行人,而专指远离家乡的行旅者。背井离乡已是很孤独,再加上行走在乡间雨天的泥泞小道,其对家乡的苦思可想而知。第三句"借问"是请问的意思,这两个字把行路人的声音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得形象鲜明生动,若删去"牧童"二字,活泼的牧童形象没有了,也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这首绝句好像一幅清丽的图画,如果照老师说的那个人的改法,画面上一切动人的形象都模糊了,还会有何诗情画意!
诗既贵精炼,又重形象。
文章评论
咖啡
先生分析的透彻。这首诗是有许多人的诟病,认为每句诗可删去两个字。固然,删去两字未尝不可,也是通顺的,可读来感觉却是没有了生动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没有了意境,一首诗就枯燥,就不能展现美的画面 。去掉的那八个字,本人认为正是描写诗中生动的关键,去掉了,整诗便缺少了意境 、情感、生动。
清和婉顺
学习了!